|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3:29: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叉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 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与他的《胡同文化》一样,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参考答案:1.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意对即可)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意对即可) 3.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意对即可) 4.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广西镉污染的冷思考 举国欢腾庆新春之际,龙城柳州遽然曝出的镉污染事件时刻牵动国人关注。根据最新报道(截至2月2日),目前已有8名相关责任人被警方控制,另有4名相关责任人正在通缉中。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则已从超标约80倍降至超标25倍左右。 事态逐步趋于好转,不幸之中堪可聊慰。在此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并落实“三确保”原则,即,动用一切力量、一切手段、一切办法、一切措施,确保柳州市取水口水质达标,确保柳州市不停水,确保柳州市供水达标。此番表态和决心理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但我们也注意到,污染发生后,尽管相关地方政府并未刻意隐瞒真相,但是,纵观该事件危机处理各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依然存在通报滞后、信息含糊、口径不一等技术性瑕疵,导致柳州部分市民一度因恐慌而抢购、囤积矿泉水,以至当地物价部门不得不重申,商家销售瓶(桶)装水不得有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行为。 根据以往情况来看,由于危机大多被定性为事故或工作中的失误,因此,解决危机的方式经常是通过政府机构内的组织沟通渠道,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封闭式”的干预。但现在的技术条件却是,人们通过互联网络、手机微博等非常便捷的方式,很容易实现既快且广的信息传递,故而在官方信息不尽及时、通畅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猜疑与恐慌。 基于与时俱进的要求,现代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此种意识是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政府在危机发生时,立即投入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而这其中,所谓各种损失和冲击的评估中,对于人的健康和安全的考量应该是第一位的、压倒性的,而包括“稳定”、“稳妥”等在内的其他一切重要的诉求,则只有在第一位的目标得以确保的前提下,才有其实现的必要和可能。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以2003年SARS疫情所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为契机,我国各级政府在积极应对此类事件的实践中,正在逐步摸索建立起行之有效、合乎国情的危机处理常态机制。而近期发生的镉污染事件则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进步,也照出了不足,接下去的工作,无疑当属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5期) 小题1:下列有关“公共安全危机”的论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性质为事故或工作中的失误,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封闭式”的干预。 B.在当下,如果官方信息不尽及时、通畅,很容易造成猜疑与恐慌。 C.可能对人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损失和冲击,处理上往往有最佳时机。 D.可以体现我国各级政府在应对此类事件实践中的进步和不足。
| 小题2:广西镉污染造成恐慌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3:现代政府应如何应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地方政府存在通报滞后、信息含糊、口径不一等技术性瑕疵;(1分)商家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1分)互联网络、手机微博等非常便捷的方式,使得信息既快且广的传递。 (1分) 小题1: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1分)在危机发生时,立即投入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1分)建立起行之有效、合乎国情的危机处理常态机制。(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只适合以往情况 小题1: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依然存在通报滞后、信息含糊、口径不一等技术性瑕疵,导致柳州部分市民一度因恐慌而抢购、囤积矿泉水,以至当地物价部门不得不重申,商家销售瓶(桶)装水不得有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行为。”“人们通过互联网络、手机微博等非常便捷的方式,很容易实现既快且广的信息传递,故而在官方信息不尽及时、通畅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猜疑与恐慌。”从以上信息看,人们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引起恐慌。所以答题时要注意阅读上下文,从中筛选与之有关的信息,一定要全面。 小题1:阅读第五自然段“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第六自然段,我国各级政府在积极应对此类事件的实践中,正在逐步摸索建立起行之有效、合乎国情的危机处理常态机制。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城乡有别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味道最美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 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池塘里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淡的火焰上,一条似乎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脆嘣嘣的,有滋有味。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好揣度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事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蔬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种,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写满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澄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我只有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上面说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国人口的62%以上。可否这样说:如今大部分中国人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离开小山村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写了“我”在乡下吃饭、与老农亲切交谈的经历和“我”的感受,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反映的问题重大,引入深思。 B.老农在烤鱼时只放了盐,没放其他任何调料,而“我”却吃得有滋有味,觉得是味道最美的食品,这说明盐其实是最好的调料,只要有了盐,其他调料是可有可无的。 C.老农向我询问之前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咽下了几大口唾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说明问题在他看来确实重要,一方面表明老农城府很深,问还是不问,颇为犹豫。 D.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旁边一个偷听的小伙子主动出来给“我”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
E.对于老农坦言的“城乡有别”,“我”“心中满是惘然”,说明“我”意识到了生活中一些美好东西的丧失;而“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则表明“我”对“城乡有别”现象的理解。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写道:“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中的“老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后面加※号的几个段落是议论成分,有人认为,作为小说,这样写是多余的,不合适。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答A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答BD不得分。
小题2:①表明老农从心底里还是羡慕城里人,尽管城里人每天吃着受污染的不安全食品;②这样写使小说题目“城乡有别”具有双重的含义,特别耐人寻味;③这样写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意合即可)
小题3:①热情好客,真心待人:对“我”这陌生的客人很热情,拿出平时留给他们自己吃的东西招待“我”。②性子率直,实话实说:毫不隐讳地对客人说出吃的东西“城乡有别”的真相。③有点心计,狭隘自私:说话时“脸上露出一点点不好揣度的浅笑”,询问前又是清嗓子,又是咽唾沫;自己吃的东西用土法,没污染,卖给城里人吃的东西则用另一种种法。(每点2分,意合即可)
小题4:观点一:这样写是合适的。①这几段是“我”听了老农坦言后的所思所想,是小说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②这些内容画龙点睛,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③这些议论给读者指明了理解作品主题的方向,具有启发性;④这几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小说显得充实、厚重。
观点二:这样写是不合适的。①小说是叙事性文学体裁,讲究用形象和事实说话,不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把主题直接说出;②这样写使小说主题表现得非常直白,没有了余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蛇足之嫌;③删去这些议论性内容,小说的内容、结构依然完整,并且能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④这样写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认为小说可以大段地进行议论,小说主旨可以直接说出。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错,不是为了说明盐是最好的调料,而是为了说明这些粮食在种植时没有用化肥农药的好处。C项错在后面 “城府很深”,老农还是朴实的,但又感到这种做法不够道德,才不好意思。D项小伙子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他的回答却恰恰引起了“我”的悲哀与惘然。
小题2:出题点在文章的结尾,所以对相关内容的“意图”既要从内容上去考虑,也要从结构形式上、艺术手法及效果上去考虑。所谓“意图”,在此也可说成是“作用”。
小题3:对老农的形象把握,要注意分寸。他既有农民的优点,也有农民所具有的小农意识方面的一些缺点。同时,在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时,还要结合相关的情节内容来分析。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从理论上看,应该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都可以,但考生答题一般以顺着文章原有的思路为好,便于拿分。理由阐述每点2分,不论持什么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修剪欲望
赵功强
①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②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③僧侣们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④这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寒暄,让座,奉茶。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⑤法师陪来客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⑥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折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⑦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⑧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⑨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⑩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日常堵塞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11)法师颔首说道:“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12)来客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他十天后再来。
?(13)法师不知道,来客是受谷最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14)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眼下每次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15)法师笑而不言。
?(16)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17)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是心灵的枷锁。”
?(18)大亨恍然。
?(19)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
小题1:法师对大亨的诱导分哪几个过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2: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4分)
(1)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
(2)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
?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4分)
?
? ?
小题4:“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让大亨反复修剪杂乱无章的灌木,体会欲望消除的感觉;(2)提示大亨思考消除欲望的方法;(3)直接点拨揭示对待欲望的方法。小题:(1)“随心所欲”一词形象的写出了灌木生长得不到控制的杂乱无章的状态,暗示人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控制也会丑恶不堪,为后文的修剪埋下伏笔。(2)这些词语生动的写出了大亨按法师教导经常修剪树林的情形,同时也暗示欲望如树,虽不能完全消除,但通过长期的调控,也能逐步向悦目的风景靠拢。小题:人要正确地控制自己的的欲望,要让它利己惠人,而不要让它成为心灵的枷锁。小题:此语运用了双关的写法,表面上说树被修剪成悦目的形状,其实是说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法师的诱导下,正确地调控自己的欲望,解脱了心灵的枷锁。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洗染人生
王和声
三十年代的岳州,城池不大,却因地处水陆通衢之地,上长沙下汉口,商贾百业很是繁荣,唯有洗染这个行业由王氏家族独揽其艺。
王氏家族先是在城陵矶发展,二十年代后曾经有过一段家道中落。到了王公康成手里,从当店员、挑货郎担做起,惨淡经营十余年,家业又渐渐兴旺起来。至日本投降岳州光复,王氏“丽成洗染店”在最繁华的南正街开得很有了些规模。
开洗染店既要技术又要劳力。什么料子用酸性染料,什么料子用碱性染料,很有讲究。染好的物件要一担担挑到洞庭湖边去漂洗,马虎不得。几口海大的煮锅,几只海大的染缸,老板、老板娘,崽崽女女,再加上帮工学徒,都在煮锅边上薰,染缸里搅。洗制服洗旗袍洗礼帽,染绸缎染呢绒染布疋,双双手伸出来都是颜料色,碱水一浸,粗皮粗肉。旧衣旧帽进了染坊,不几天,新衣新帽就挂在了衣架上,也是一种美化生活的行当。
那时节,能够有像样的衣帽拿到洗染店来洗来染的,也不是什么平常人家。虽说王老板大字不识几箩,在岳州商界说起王康爹,也算得个人物。
却说有位李先生,游手好闲没个什么正当职业,人称“甩手爷”。此人识得些文墨,又长有三寸不烂之舌,谁家有个笔墨诉讼,了难官司,找到他的头上,这甩手爷就神气起来了。因此,在小小的岳州城里,这李先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刚刚光复的那一年,甩手爷不知从哪儿弄了一套黄狗皮校官服穿在身上,斜皮带一抹,从南门逛到北门,很是风光。
这天,甩手爷逛到了王老板的丽成洗染店,王老板当然是看座沏茶张烟,唯恐招待不周。
甩手爷往太师椅上一靠,正正经经地说:“王老板,我这里有几十疋白官机布,只要到你的染缸里渌一下,染成军黄色,就是对倍的利润,我与你二一添作五,如何?”
“有军差公文么?”
“有公文还找你王老板!”
“做不得,做不得。莫害我。”
这甩手爷“嚯”地从裤裆里掏出一把“六子连”,往柜台上一扳:“清白点,这是有来头的,不染就请你吃"花生米"。”
王老板是个灯芯落下来怕砸破脑壳的人,利润虽厚,哪个敢犯军法,便把眼睛一闭,心一横,一家大小九口的身家性命这下摊上了:不染,要人一个,要命一条!
这一犟,犟得王老板到厘金局吃了几天官司。甩手爷又做人做鬼,出面说情,交一千块大洋所得税才把人赎出来。
转眼到了1949年8月,岳州城外炮声隆隆,当官的有钱的拖家带眷往乡下躲。王老板心想,这国民党共产党当兵吃粮的都是一身黄皮,分得清谁好谁不好?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躲什么!
不躲,偏偏就有人半夜来敲门,是甩手爷李先生。
甩手爷进门就往地上跪:“王老板,你要救我一命。”
“此话怎讲?”
“光复那年的事,是我害苦了你老人家,从中得的好处钱我加倍吐出来,千万要帮我多担待。那身黄狗皮是我花钱买来的,那把"六子连"是把废枪,打不响的,我只在你的府上拿出来现过一眼,旁人都不晓得的。”
“这事与我何干?”
“共产党来了,肯定要查我在国民党里的事。我没当半点职务,只贪了点钱财。问起那身黄狗皮,就说是在你店里买的逃兵的旧衣,那把枪早就丢到洞庭湖里去了。只要你包瞒点,就保了我一条命。我一家六口的身家性命全托把你了。我给你下跪,给你叩头,救我一命,救我一命!”
王老板模着还残留在柜台上的扳枪凹印,“唉”地叹一口气,什么话也没有说。
解放了,天亮了,王老板仍然开他的丽成洗染店,几只大海锅,几口大海缸,老板、老板娘,崽崽女女,帮工学徒仍在煮锅边上薰,仍在染缸里搅,手染黑了,心是亮的。
在社会这口大染缸里,谁不染成五颜六色?王老板,一位洗洗染染的手艺人,从染缸里讨生活,在染缸里洗人生,青是青,白是白。
王老板,吾父也。
1.简要分析概括文中王老板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文章刻画甩手爷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洗染人生”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请结合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此作一番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辛勤经营洗染店,安分守己;
②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坚持正当的经商之道;
③面对社会的纷纭变迁,信守清清白白做人的原则。(意思对即可)
2.甩手爷是个游手好闲、以坑蒙拐骗为生的地痞流氓。他先是厚颜无耻地对王老板借机敲诈,在世事变化后又卑躬屈膝地向王老板求情。在文中这一人物对王老板的形象起到了鲜明的反衬和烘托作用。(意思对即可)
3.以“洗染人生”为题,既十分贴切地概括了文中主人公的职业特征;更形象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在社会的染缸里保持着正直清白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4.(示例1)这是一篇小说。文章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具体典型的社会环境,具备了一篇小说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另外,文章在故事情节叙述方式的选择上,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上,在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上,也都明显呈现出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
(示例2)这是一篇散文。从文章开头部分和最后的“王老板,吾父也” 等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作者追述自己家族历史、记叙父亲当年经历的一篇纪实性散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虚构,本文虽然有较强的故事性,但它的真实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只能算作一篇叙事散文。(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