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3:29: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意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执教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的20多首诗词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文章有删减)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E.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2.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①音乐方面,他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②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且在教课中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③在戏剧的发展史上,他组织成立了“春柳社”,扮演过茶花女,因演技高超而受到日本戏剧家的高度评价;④在文坛上,他创作的诗词题材博大,内容深广,超越世人;⑤在做教师时,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答出三点即可)
3.:李叔同多才多艺,文艺的园地几乎被他走遍了,而且他在很多艺术领域都卓有建树,最后他又远离了这一切,出家为僧,将生命最大化地归于平淡,因此说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这句话是对李叔同的整体评价,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意对即可)
4.赞同作者的观点。李叔同先生在做学问上非常严谨。这主要表现在他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能认真去做,非常负责任。如教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为人师表,一丝不苟。同时,李叔同先生一点也不拘束,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都极富创新意识,如他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倡男性裸体模特写生,改变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乡情里的“精神家传”
任玉梅
2013年1月27日,初冬的下午,阳光和煦。邓小宙站在安顺市一中“羲之图书楼”前,面对父亲当年捐建的“邓廷琮·张友杰图书馆”,百感交集。中午,邓小宙刚去祖坟上拜祭了爷爷和父亲。这样的拜祭,是他每年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天上的亲人,自己一定会将家族的教育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邓小宙的爷爷邓羲之,是清末民初安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他看重文教,乐善好施,曾大力资助并参与编纂《续修安顺府志》;作为安顺救济院院长,他收养了很多孤儿并教他们谋生的技艺;他创办了老家大用镇最早的新式初、高两级学堂以及普定县建国中学,并为安顺县立中学(今安顺市一中)捐建“羲之图书楼”。
邓小宙的父亲邓廷琮,早年因战乱流落香港,靠着勤俭诚实和比别人更能吃苦的精神创办了自己的国际航空货运公司。功成名就后,邓廷琮没有忘记家族传统。2000年,他出资500万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邓廷琮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100名黔籍贫困大学生。2001年,他回到阔别53年的家乡,看到安顺教育相对落后,便捐建了四所希望小学;他还捐资250万元为母校安顺市一中重建“羲之图书楼”,每年为学校30名贫困高中生提供助学金。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和哥哥邓小宇也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两所希望小学。“父亲一直认为教育对国家很重要,是立国之本!”邓小宙说。
2008年,邓廷琮去世后,悲痛万分的邓小宙在整理父亲的电脑资料时,发现父亲在生命最后两年写下的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以及很多受资助学生寄来的照片和信。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悲哀的故事。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他们说自己在最绝望无助时遇上基金会,才有机会继续念书,改变一生。更有一些学生说自己已经工作了,虽然工资不高,但希望每个月捐一点钱给基金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就像基金会当年帮助他们一样!这一切,都让邓小宙更加理解了父亲为何乐于伸出双手,帮助别人。此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出任邓廷琮教育基金会主席。
担心自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和工作,却继承不了他对基金会的那份感情和热爱,邓小宙倾尽全力推动基金会发展。在他的呼吁和募集下,4年后,基金会的基金增至1500万港元,资助对象也从安顺扩展到贵阳、铜仁、毕节、黔东南等地。邓小宙还将父亲生前以个人名义资助的高中生,正式纳入基金会的资助对象,并将基金会每年资助的人数从100名增加到140名,资助领域从教育扩展到医疗。截至目前,基金会已累计捐款1100万元,捐建多所学校、图书楼,资助1500余名贫困学生。现在,很多受资助的学生都已毕业,开始走入社会,服务国家。这让邓小宙很欣慰,他感到自己“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父亲一生都在不停地付出,从不问收获,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教会了我怎样拥有一个丰富的、没有虚度的人生,让我明白什么是心灵的快乐。”邓小宙说。
2008年,邓小宙被推选为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之前,他的父亲曾连续三届担任联谊会会长,为黔港交流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联谊会创办之初,邓廷琮便把自己在海景中心大厦办公楼的第8层让出一半,以每年1元港币的租金提供给联谊会办公。后来,邓小宙把联谊会搬到了条件更好的九龙油麻地砵兰街,依然拿出自家办公楼的半层楼,年租金同样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港币。在这“1元港币”中,邓家父子以相同的方式传承着对家乡的爱。这种爱,在香港贵州联谊会无所不在——2008年贵州凝冻,联谊会向家乡捐劝港币30多万元;2010年贵州大旱,又捐了37万余元港币……截至目前,联谊会已累计为贵州捐款数千万元港币。与此同时,联谊会还向老乡和会员们提供新移民辅导、职业介绍、医疗优惠、法律咨询、旅游优惠、访老探病、扶贫济困等各种帮助。
这些帮助,用邓小宙的话来说,都是“联谊会应该为会员做的”,“我们并不要求会员能为联谊会做什么,而是要求联谊会能为会员做些什么。希望联谊会能成为会员们在香港的家,一个充满乡情、关怀和爱心的家,能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归宿感的家。”
有人问他什么是慈善,邓小宙说“慈善就像一颗种子,可以长出一棵树。有了这棵树,又可以长出更多的树。慈善就是能带给别人更多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能带给别人更多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
(选自2013年第6期《当代贵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邓羲之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乐善好施,他资助并参与编撰府志,创办学校,捐赠图书楼,收养孤儿并对之进行授之以渔的教育。
B.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两所希望小学,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很重要,是立国之本,因此将学生作为邓廷琮教育基金会的指定捐助对象。
C.父亲帮助过的学生工作后表示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捐一些给基金会,自己接任邓廷琮教育基金会主席后所帮助的学生也开始服务国家,这些让邓小宙感到欣慰。
D.文章开头的景色描写既是实写冬日暖阳,也为全文奠定了充满温情的感情基调,与祭拜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这种“仪式”的本质在于继承。

E.文章详述了邓小宙在父亲公益事业基础上的开拓之举,资助方式改变,资助人数增加,资助领域扩大,帮扶项目增多,充分表现了慈善在传承中壮大的主题。
小题2:邓小宙继承的“精神家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文章多次提及邓小宙父亲邓廷琮的言行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中提到邓廷琮的一篇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你认为用这个标题取代“乡情里的‘精神家传’”做这篇传记的标题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E3分,A2分,C1分。
小题2: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基金会,捐建学校、图书馆,资助贫困学子;(2分)心系家乡,担任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以“1元港币”的年租金在经济上支持联谊会的发展,在家乡有难时积极捐款,为在港黔人提供各种帮助;(2分)热心慈善,积极从事各种慈善事业,乐于助人,在助人中获得心灵的快乐。(2分)(答题要点:重视教育、心系家乡、热心慈善)
小题3:?邓廷琮的言行既是对家族传统的继承,又是邓小宙学习的榜样,紧扣标题“精神家传”;(2分)借邓廷琮的言行揭示了邓小宙所继承的“精神家传”的内涵,帮助别人,不问收获,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才能拥有丰富而不虚度的人生;(2分)用邓廷琮言行对家人以及受帮助者的影响来强化慈善的力量,深化文章主旨。(2分)
(答题要点:紧扣文题、揭示内涵、深化主旨)
小题4:不好。(1分)“没有虚度的一生”更多的是在表现自己一个人丰富的、有意义的一生,而“乡情里的‘精神家传’”则能够体现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精神传承;(3分)“没有虚度的一生”仅能表现个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意义,“乡情里的‘精神家传’”则能够让人看到这种精神传统对一方土地的影响,更有一种家国情怀,范围更广、意蕴更深、意义更重大。(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E3分,A2分,C1分。B邓小宙没有建希望小学,D这种“仪式”的本质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天上的亲人,自己一定会将家族的教育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小题2:该题首先要理解“精神家传”的内涵,然后再在文中去找跟这内涵有关的内容,加以筛选整合。解答时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3: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4: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余光中的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 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 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1)分析说明诗中意象的特点。
?
(2)诗的标题为“戏李白”,这“戏”字上包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


参考答案:(1)黄河、天上、阴山、龙门、瀑布、大江等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宏大的气魄、磅礴的气势,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2)诗题“戏李白”,一个“戏”字,谐词庄用,亦庄亦谐,表现了作者语言的风趣,充满了个性化色彩,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李白由衷的歌颂与赞美、敬佩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游,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最令人留连的一节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通译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头,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更左是克莱亚,啊!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克莱亚的化身,哪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在克莱亚后背隐约可辨的是康桥最潢贵最骄纵的三一学院,它那临河的图书楼上坐镇着拜伦神采惊人的雕像。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伶伶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兰与兰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徐志摩散文》)
7、作者以中国画常用的散点透视法,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浏览康桥,交给我们三幅传神写意的中国水墨画。请根据文章内容,给三幅画各取一个名字。(4分)
8、文中写到克莱亚三环洞桥时说“它只是怯伶伶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怯伶伶”一词有何效果?文中再三运用“你”的称呼,有何作用?(6分)
9、结合选文,简要谈谈本文语言艺术上的特点。(5分)
10、本文与诗作《再别康桥》都描绘了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但是,作者在两文中流露的情感却并不完成相同。请谈谈两文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的异同点。(5分)


参考答案:7、(一)淡泊悠远、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图;(二)堂皇典丽、调谐匀称的学院建筑群;(三)超凡脱俗,维妙维肖的克莱亚三环洞桥
8、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给一个平平凡凡的小桥注入了血脉与精气神儿,写出小桥玲玲珑珑的风韵和脱俗之美。再三运用“你”的称呼,使全文笔调显得热情活泼,令读者觉得格外亲切,甚至可以凝神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的感觉。
9、这是一道较为开放的题目,只要结合文章谈出一两点就行。(一)写景时惯常使用欧化长句,把读者“消化”一个句子的时间拉长、节奏放慢,恰似一种从容漫步山水的心情;而写感悟,则多用短句,以适合表达感情的急促与热烈。或用长句把一串短句轻轻托住,或长短句错综出现,使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快慢相节,形成一种起伏的韵律美。(二)反复、排比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使语言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洋溢着灵动的乐谱情调,甚至写出了满纸的回音与乐声。(三)用词准确生动,使语言的内在世界丰盈而饱满,多姿多彩而富于表情。因此,我们读到的明明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一首好诗。即使不分行也读得出是诗,是诗化了的意境,是诗歌语言的魅力。
10、相同点:文和诗都流露了作者对康桥景色的欢喜和眷念之情。不同点:《再别康桥》在喜悦中同时流露了作者对康桥的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深情,有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其抒情基调是低缓的;而《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热情活泼,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喜悦和眷念的感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意匠惨淡经营中(节选)
季羡林
根据我个人的归纳,对于散文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散文重点在一个“散”字上,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怎样起头,就怎样起头;愿意怎样煞尾,就怎样煞尾,无拘无束,松松散散,信笔所之,潇洒自如,天马行空,所向无前。要引经据典,中外都有。外国最著名的例子,我想举法国的蒙田,蒙田的《随笔》享誉世界数百年,至今不衰。他的随笔就属于松散一类,整篇不讲求结构,叙述也看不出什么层次,一点匠心也看不出来;在词藻修辞方面看不出什么独特的风采。因此,我常常想,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文学家,毋宁说他是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他的思想确有非常深刻之处,为他人所不可及者。在中国也能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中国一些大散文家有时也写一些轻松的文章,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比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之类。其他作家也间有这样的作品。 这一类的散文作品,我无以名之,暂时名之为松散派。
与松散派相对立的一派主张,写散文同写别的体裁文章一样,也要经过充分构思,精心安排,对全篇结构布局,要仔细考虑,要有逻辑性,有层次;对遣词造句,也要认真推敲,不能苟且下笔。我自己是属于这一派的。杜甫在《丹青引》中有两句诗:“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这里指的是绘画,后来把意思扩大了,泛指所有匠心独运、认真考虑的情况。我在这里借用来指散文的创作,我杜撰了一个名词:经营派。
能做到“惨淡经营”,散文是否就一定能写得好呢?并不见得。一般说起来,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成功,一失败。在成功的方面,情况也极为复杂。先举一个诗人的例子。杜甫有一句很有名的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作诗惨淡经营之艰苦,结果他成了中国的“诗圣”,大名垂宇宙了。谈到散文(广义的)创作,从六期的骈体文开始,作者没有不是惨淡经营的。到了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与韩愈并称,写文章也没有不是惨淡经营的。宋代的欧阳修、三苏,再加上王安石、曾巩,上面说到的八个人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风格各异,皆有独到之处,共同的地方是都惨淡经营。到了明代归有光属于正统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以及张岱等属于革新派。清代的桐城派与八股文似乎有一脉相通之处。这一派的作家字斟句酌,苦心孤诣,其惨淡经营的努力更为突出。以上所谈的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实。
这些惨淡经营派的大家是不是写出来的文章都是美妙绝伦的呢?不是的。这些大家传诵的文章多少不等地就那么几篇。原因何在呢?写文章,除了天资或者天才之外,还要勤奋努力。惨淡经营就属于这个范畴。在天才和勤奋以外,还要有灵感。
惨淡经营而失败了,则他们的文章必然是佶屈聱牙,甚至文理不通,既缺思想性,又无艺术性。这样的文章怎样能流传下来呢?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八股文。我自己没有写过八股文,没有感性认识。但是从许多书上能够读到,当年八股文作者那种简练揣摩、惨淡经营的艰苦情况。但是为什么文章却写不好呢?那种代圣人立言不许说自己话的桎梏把人捆得紧紧的,多大的天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写文章的人要多读书,中国旧日称之为“腹笥”,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肚子里要有货。如果腹中没有货空空如也,即使再努力惨淡经营,也无济于事,反而会露出了马脚,贻笑方家。
小题1:作者认为,在散文创作中,“松散派”的特点是 (不超过25个字)
答:??
小题2:“意匠惨淡经营”本指“绘画”,后来“泛指所有匠心独运,认真考虑的情况”。作者借用这句话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小题3:在“经营派”中,要取得散文创作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个要点的表述不超过6个字)
答:??
小题4: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举六朝骈体文的作者、唐宋八大家,直到清代桐城派的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惨淡经营”能帮助散文创作取得成功,但不一定能使篇篇文章都为成功之作。
B.从本文的内容与行文特点看,季羡林在散文创作中属于“松散派”。
C.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读过此文,对于写文章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D.八股文作者的思想受到严格限制,他们即使是天才,即使惨淡经营,写成的八股文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散文。

E.本文采取了对比的写法,作者褒扬“经营派”,贬斥“松散派”。
F.作者认为苏东坡属于“松散派”散文作家,其依据是苏写过《记承天寺夜游》之类的“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的文章。


参考答案:
小题1:信笔所之,潇洒自如,不讲究结构、层次、文采。
小题1:创作散文,要充分构思,精心安排。
小题1:A.惨淡经营;B.天资高;C.勤奋努力;D.有灵感;E.多读书。
小题1:A、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筛选。一种认为,散文重点在一个“散”字上,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怎样起头,就怎样起头;愿意怎样煞尾,就怎样煞尾,无拘无束,松松散散,信笔所之,潇洒自如,天马行空,所向无前。最后几个词较具有概括性。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要联系语境解读其引伸义。从六期的骈体文开始,字斟句酌,苦心孤诣,所以无论是结构还是词性都要精心构思。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除了天资或者天才之外,还要勤奋努力。惨淡经营就属于这个范畴。在天才和勤奋以外,还要有灵感。写文章的人要多读书。概括上面两句可得出答案。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B、“从本文的内容与行文特点看”,季羡林属于“经营派”。C、此文属于文艺随笔。E、并无褒此贬彼之义。F、苏轼从整体上而言属于“经营派”作家,理由为“唐宋八大家,风格各异,皆有独到之处,共同的地方是都惨淡经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