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25 21:03: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堡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缝攒代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竞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矩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袱葬顺冢,立双庙祀之。(选自《宋史》)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稍:稍微 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祀:祭拜 C.乘夜顺流断短破围冒进,众皆辟易——辟:通“避”,躲避 D.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意:料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 ) ①贵先登,顺殿之 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 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④众乘锐凡断铁短攒卡弋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 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将领将三艘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起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非曰能之,愿学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D.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3、单选题 指出下列划线词不全属于通假字的一项 [?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枯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赢粮而景从 D.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或师焉或不焉
4、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与秦军遇遇:遭遇 B.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流逝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属:归属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由:介词,从 B.项王乃大惊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C.项王则夜起则:连词,不译 D.以示士卒必死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B.涉间不降楚 C.楚兵冠诸侯 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巨鹿之战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B.项羽《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哭。
C.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通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D.项羽在垓下构筑营垒驻军,夜间,听见汉军的四周都唱起来了楚歌,他大惊,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3分)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3分)
??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分)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②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节选自《四部丛书》,有删节)
【注】① 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② 荆溪:水名,在江苏境内,注入太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槁:枯木
B.然穷其所生之地?穷:根究
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优越
D.而能不溺乎其中?溺:沉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身死而国灭,为天下笑
B.或芟而去焉?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甥其为我记之?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91exam .org(?)
A.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的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
现象作出针砭,对任光禄的言行也有赞美。
B.《竹溪记》名为“记”,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筑园植竹一事,文章并没有
记叙事件的始末,却吧重心放在了议论上。
C.第二段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同时,
作者用反诘语,表达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
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3分)
译文:?
(2)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3分)
译文:?
(3)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3分)
译文:?
5.作者从哪些方面赞赏任君治园“遍植以竹”?请据文意回答。(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