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5 21:06: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化经典阅读(5分)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小题1: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则是干泽也??②天下之民举安? 小题2:孟子要离开齐国,却又在昼地停留三天。由这件事可见孟子怎样的思想品性?(3分) ?
2、阅读题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昩昩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苍松,充满视野,高入云端,鲜绿照人,就像洗过的一样。松树上有薜荔和女萝类的野生植物缠绕,(这些植物)横向延伸几丈远,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树根上生长的茯苓,像羹斗那么大,和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混杂在一起,采来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往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好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风从东边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东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也更加陡峭,气势好像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去闽中几百里的地方,美丽的树木就像荠菜紧贴在地上,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唯天在上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在写诗作画的空闲时间里,披上披风,拄着竹杖,遍游三亭。回去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它们)就像善士、伟人一样在他的左右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的时间长了,精神专注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好像在千年前正与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章君高兴极了,起来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木屐合着节拍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相应和。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
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金华的宋濂(我)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在植物之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我)曾经对此深思:春天回暖,不论是根部蕴藏力量的大树还是积蓄力量的草根,没有不枝繁叶茂呈现一时的美丽的。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下来以后,叶子就都变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隐居,与松树结为朋友,就严格要求自己像松树一样卓异独立;等到他为了时局而出山,(依然)刚毅坚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建功立业从而恩泽百姓,从一开始就未曾与松柏的个性有过悖离。有的人不理解,牵强地说章君忘记了世人,从而质疑他隐居匡山,怎么可能呢?
3、阅读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造焉造:到……去
B.却行为道却:退
C.所善荆轲可使也善:交好,友善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超过
小题2: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A.①太子丹患之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遂自刭而死
C.①太子避席而请曰②偻行见荆轲
D.①太子送之至门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译文:?
②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3分)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玉昔帖木儿,世祖时尝宠以不名,赐号月吕鲁那演,犹华言能官也。弱冠袭爵,统按台部众,器量宏达,莫测其际。世祖闻其贤,驿召赴阙,见其风骨庞厚,解御服银貂赐之。时重太官内膳之选,特命领其事。侍宴内殿,玉昔帖木儿起行酒,诏诸王妃皆为答礼。
至元十二年,拜御史大夫。时江南既定,益封功臣后,遂赐全州清湘县户为分地。其在中台①,务振宏纲,弗亲细故。兴利之臣欲援金旧制,并宪司入漕府;当政者又请以郡府之吏,互照宪司检底。玉昔帖木儿曰:“风宪所以戢奸,若是,有伤监临之职。”其议乃沮。遇事廷辩,吐辞鲠直,世祖每为之霁威。
至元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东鄙,世祖躬行天讨,命总戎者先之。世祖至半道,玉昔帖木儿已退敌,僵尸覆野,数旬之间,三战三捷,获乃颜以献。诏选乘舆橐驼百蹄劳之。谢曰:“天威所临,犹风偃草,臣何力之有?”世祖还,留玉昔帖木儿剿其余党,乃执其酋金家奴以献,戮其同恶数人于军前。
明年,乃颜之遗孽哈丹秃鲁干复叛,再命出师,两与之遇,皆败之,追及两河,其众大衄,遂遁。时已盛冬,声言俟春方进,乃倍道兼行过黑龙江,捣其巢穴,杀戮殆尽。哈丹秃鲁干莫知所终,夷其城,抚其民而还。诏赐内府七宝冠带以旌之。二十九年,知枢密院。特赐步辇入内。位望之崇,廷臣无出其右。
三十年,成宗②以皇孙抚军北边,玉昔帖木儿辅行,请授皇孙以储闱③旧玺,诏从之。
三十一年,世祖崩,皇孙南还。宗室诸王会于上都。定策之际,玉昔帖木儿起谓晋王甘麻剌曰:“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神器不可久虚, 宗祧不可乏主。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甘麻剌遽曰:“皇帝践祚,愿北面事之。”于是宗亲大臣合辞劝进,玉昔帖木儿复坐,曰:“大事已定,吾死且无憾。”皇孙遂即位。进秩太师,赐以尚方玉带宝服,还镇北边。
元贞元年冬,议边事入朝,两宫锡宴,如家人礼。十一月,以疾薨。大德五年,追封广平王,谥曰贞宪。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①中台:官署名称,和下文的“宪司”“风宪”同义,都指御史台。②成宗:指铁穆尔,忽必烈的孙子,后继位,为成宗。下文甘麻剌也是忽必烈的孙子。③储闱:本指太子所居之宫,此代指太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振宏纲,弗亲细故故:掌故
B.其议乃沮沮:停止,终止
C.宗王乃颜叛东鄙鄙:边境
D.二十九年,知枢密院知:掌管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世祖器重玉昔帖木儿的一组是?(?)
①弱冠袭爵,统按台部众?②诏诸王妃皆为答礼?③世祖每为之霁威?④诏选乘舆橐驼百蹄劳之?⑤特赐步辇入内?⑥赐以尚方玉带宝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吕鲁那演”是“才能突出的官员”的意思,世祖把它赏赐给玉昔帖木儿,足以看出世祖对玉昔帖木儿的宠爱。玉昔帖木儿也不负世祖厚望,屡立战功。
B.玉昔帖木儿为政勤勉,事无巨细,力求躬亲。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对有些官员提出的把御史台合并到掌管漕运的衙门中去等不合理的要求,他能够据理力争。
C.玉昔帖木儿足智多谋。在讨伐叛乱的哈丹秃鲁干时,故意放出风声说,等明年春天再进兵,实际上却兼程而行,渡过黑龙江,直捣叛军巢穴,平定了叛乱。
D.在铁穆尔继位这件事上,玉昔帖木儿功不可没。他先是请求世祖把太子的印玺授给铁穆尔,之后又在世祖驾崩之后劝说晋王干麻剌拥戴铁穆耳登基。
小题4: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闻其贤,驿召赴阙,见其风骨庞厚,解御服银貂赐之。(6分)
(2)天威所临,犹风偃草,臣何力之有?(4分)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军队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忠诚
C.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
D.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耳——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