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5 21:25: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那悬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现着一块怪石,那石头自然生成盘蛇的状态,当中的一块耸起活像蛇颈和蛇头。混混沌沌的我,竟然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把握不好投掷的重心,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
  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怄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竞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褒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具有点穴的效应。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只是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那时母亲已仙去十二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写作者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惊心动魄”写出了小孩子的活泼顽皮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
B.山间的险路终于走完,作者感觉到母亲“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这一细节写出了表面沉静的母亲对“我”此前举动的极为担心。
C.当作者念写好的、自我感觉优秀的一段文字给母亲听时,母亲“竞不评论”,也“没有鼓励的话”,是因为碍于情面,母亲不好表达反对意见。
D.文中写母亲客观地向作者讲述她认可的别人的作品,作者认为这些话“具有点穴的效应”,“点穴”一词形象地表明了母亲的话语的针对性。
E.文末写作者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蒙娜丽莎的面容上,这样一种独特的感受,传递了儿子内心对母亲那“神圣的沉静”的由衷怀念与赞美。
2.在文中,生活中母亲的“沉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作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文字中“神圣的沉静”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其中的“昭示”,意在强调由母亲传承而来的“神圣的沉静”这一精神财富的可贵。请联系生活经历,谈谈身边的老师或家长曾经给过自己的昭示。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童年时,我在悬崖边嬉闹投掷,尽管母亲当时十分担忧紧张,但并没有喝止斥责,表现出一种“沉静”。
  ②我写《钟鼓楼》的时候,面对我的“得意”,母亲既不评论,也无鼓励;她不加褒扬地有针对性地向我讲述同行的作品。
  ③《钟鼓楼》得奖后,母亲没有祝贺的话,只是嘱咐了我在事业有成时最容易忽略的几件家务事。(意对即可)
3.一个人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悲喜忧惧、荣辱得失,都应该能够沉静而从容地去面对。用在此处,自然转入针对母亲思想与性格中“神圣的沉静”所作的深入理解和评价,从而使怀念与赞美的感情抒发更加自然流畅。(意对即可)
4.“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柔 软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敷衍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连——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里,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 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生命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为我们直接地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此时,应该看得更清晰了。
1、文章第一、二段描写了芦苇的哪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柔软”为题,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处世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文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之句,请结合本文及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生存方式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通体枯黄的枝条,头上顶着银灰色芦花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柔软的腹中潜藏着生存的策略,有一种顺服的美感。(意对即可)
2、(1)生命中所犯下的错误,最后都会在时间面前显现出来并让人为之付出代价。
  (2)人会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但很多人会在同一问题上屡次犯错。(意对即可)
3、遵循生之规则,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躲避、顺应的策略。(意对即可)
4、“略”。(基调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两 片 秋 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于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浍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晴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小题1:.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
一片是?
小题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是?
②不同之处是,前者?
后者?
小题3:.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
①作者为什么“悲秋”?因为?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因为?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将两片落叶对比,使人想到大自然是多色彩的,更使人联想到生命所应当追求的方式。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C.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文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D.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感情转变的契机。

E.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的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F.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参考答案:
小题:.树上飘落的枯叶(1分)?来自大山的红枫(1分)
小题:.相同之处:都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2分)不同之处:前者: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2分)后者:挤尽了热,将自身烧红,用生命给世界装点红色(2分)
小题:.①慨叹如枯叶的人生(2分)②怀念爱我但更爱大山离我而去的“他”(2分)
小题:.ADF(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比,赞美第二片秋叶——红枫,从而赞美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燃烧与奉献,所以B、C、E错;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2个得3分,全对得5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学类现代文阅读(15分)
心许子午兰
友人赠我一盆伶仃的植物,瘦长的叶子,顶部举着一簇花苞,那花苞左右分披了,一律是待放的姿态。友人告诉我说,这植物,脾性怪,偏在夜半开花,因而得名“子午兰”。
那夜为安妥几行文字,熬到很晚。忽而想起子午兰,该正是开花的时候吧?揿亮阳台的灯,果真看见子午兰开的正好!但与我平空猜想的不一样,不是热烈地全部绽放,而是仅开了一朵花。紫蓝颜色,指甲盖般大小,精致的花瓣,更加精致的花蕊,单单薄薄的样子,却不失风致——真个是禁得起端详的一种花呢!
次日起床,头一件事就是探头去看那朵子午兰,已经不十分精神了;中午下班回家再看时,却早谦卑地垂了头,寻不到半点儿昨夜的姿容。
那些日子就特别喜欢熬夜,熬到夜半时分,去看每次只开一朵的子午兰。有时分明看到分披两侧的花苞各自预备好了一个鼓胀胀的花蕾,在心里跟自己说:这回,可要开出一对姊妹花了!然而,那两个花苞仿佛决心要捍卫某种风格,夜半依然是一枝独放,另一枝呢,自然排到了次日。
就这样一天一朵地被美好地吊着胃口。二十多个花苞,足足赚走我二十几日的快乐。
很情愿为这棵子午兰付出些快乐的遐想。想她定然是不畏惧寂寞的一种花。不但选择了深夜,而且选择了独放。对着静静绽放的一朵紫蓝小花,总有向她诵读老杜那两句靓诗的冲动——“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嘿,你没觉出“商量”这个词用得妙极吗?设若我的子午兰也需要“商量”,她们该用怎样细嫩的嗓音呢?呢喃说着次第展露芳菲心事的话题,连枝叶都给熏香了呢!不想邀宠,无意争妍,慢条斯理地说出一个个漂亮的心愿,在完成了与星光的神秘对话之后,便义无反顾地凋萎了自己。如果这一株植物也拥有一颗小小的心,它一定是淡定的,从容的,也无疑是聪慧的,睿智的。太欣赏它那么妥帖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花期,努力迁延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
如果,如果上帝也让我开出自己的一种花,昨天的我,或许会在选择的时刻惶惑,因为我同时爱着许多种花,掂量中,我定会被不得已的扬弃轻轻折磨;但是,今天,我已毅然决定让自己开成了子午兰!不在喧嚷的时刻喋喋不休地诉说,不在阳光与尘土交织的天空下迫不及待地披露心迹。珍藏着一个紫蓝色调的愿望,面对自己的灵魂,悄然打开。借一方无形的镜子,照见自己的无瑕的容颜。在这个“凋谢”无情地觊觎着每一个无辜生命的世界上,我愿意学着子午兰的样子,每天让自己开出一朵花,不急于和盘托出满心锦绣,不迫着他人喝彩,认真掐算着,精心安排好每一个日子,细水长流地支付自己的美丽心情。只要有花可开,就不允许生命与暗淡为伴。而当凋谢必然降临,就在自己的花影中欣然谢幕,不怨艾,不盘桓,走得果决而又凛然。
心许子午兰。唯愿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地滤出,作别繁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
小题1:试分析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划线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3:作者为何要心许子午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追求一种纯美境界的思想感情;(2分)
结构上,与标题及上文相照应,突出作者对子午兰的喜爱之深,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2分)
小题1: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文章通过子午兰“细嫩的嗓音”、“呢喃的”、“与星光的神秘对话”等的描写, (2分)赋予子午兰以灵性,形象的写出了子午兰不愿争妍,甘守寂寞,缓缓展现生命之美的本质。(2分)
小题1:我之所以要心许子午兰,是因为:(1)子午兰选择深夜开放,不畏寂寞的特点,让我懂得做人要远离喧嚣,保持灵魂的无暇(2分)
(2)子午兰选择独放的特点,让我明白人生要精心安排自己的生活,让每一个日子都要过得美丽、精彩;(2分)
(3)子午兰的快速凋谢,让我明白人生在谢幕时应拥有一种欣然的心态,不怨艾什么,不盘桓留恋,要坦然地面对死亡。(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结属一般在最后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结构上或与开头照应,或与题目照应,或卒章显志。内容上与主题有关,结尾处一般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即点明主题,表达思想感情,或赞或贬。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结尾语言明晰明了的表达了感情,只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仔细分析、恰当表达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很明显,从商量、呢喃等词语中可看出它用了拟人的手法。好处就是分析拟人的作用。拟人自然是把植物赋予人的灵性,更加生动的表现它的美。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拟人手法学生比较熟悉。只要明确明确题目要求,结合划线句分析拟人的效果则可。
小题1:试题分析:心许子午兰是文章的结尾,表明了自己的对花的态度,赞许它的哪些地方呢,从前文来寻找,在原文中可以找出议论性的句子。例如它独放时,例如它选择深夜开放,例如它快速凋谢。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只要找到切入点,明确作者对子午兰是赞许的,而且文中有评价的原句。只要搜索,整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科学家说,他们复活了一个处于假死状态长达2.5亿年的细菌。这项非凡的研究成果支持了有关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起源物质来自太空的理论。
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该细菌是在一枚从新墨西哥州地下569米处采集到的盐晶体中发现的。
他们说,该细菌是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后期进入晶体的。在一小滴盐液的保护下,这个细菌安然无恙地存活到了今天。
研究人员说,他们在无菌环境下小心翼翼地把盐滴从晶体中取出,并把细菌放入一种有机溶液中。该溶液使细菌复苏并生长。
他们说,对这个被命名为2-9-3的细菌的基因测序表明,它是芽孢杆菌属的祖先。
这个细菌与在死海沉积物中发现的一种名为 Bacillus? marismortui的古老细菌属于近亲。
如果2-9-3细菌得到认可,它将打破先前有关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活生物的记录。之前这一记录由一些存活了2500-4000万年的小字辈细菌保持着。
由罗素·弗里兰领导的这个美国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报告说,这枚晶体是于1998年10月在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市的一个垃圾场挖掘进气通道时发现的。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活动,在这颗幸存下来的细菌上方形成了结晶岩石和表层土。
研究小组说,严格的无菌处理意味该细菌标本没有受到现代细菌的污染。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约翰·帕克斯在一篇评论中说,如果此项研究结果能通过其他研究得到再现,那它将对我们有关微生物生存能力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
小题1:
下列对2-9-3细菌的存活过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该细菌曾生长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后期。
B.靠着一小滴盐液的保护,该细菌得以存活至今。
C.在长达2.5亿年的时间里,该细菌一直处于假死状态。
D.1998年10月,该细菌被发现并被科研人员复活。

小题2:
对科学家复活2-9-3细菌这项科研成果的意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为科学家关于古老微生物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B.对有关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起源于太空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C.有可能创造一项人类所知的古老生物存活时间最长的新纪录。
D.将对人类有关微生物生存能力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
小题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亿万年的地质活动使保护2-9-3细菌的盐液形成了晶体。
B,包含2-9-3细菌的晶体是在地下569米处被偶然发现的。
C.研究人员配制的一种有机溶液,使2-9-3细菌复苏并生长。
D.科学家研究发现,2-9-3细菌是芽孢杆菌属的祖先。
小题4: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发现2-9-3细菌之前,人类认识到的古老生物最多存活4000万年。
B.科学家曾在死海沉积物中发现一种古老细菌并使之复活,该细菌与2-9-3细菌是近亲。,
C.在进行复活2-9-3细菌这样的研究时,环境的无菌化十分必要。
D.2-9-3细菌能够存活2.5亿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A。
小题:
B。


本题解析:
小题:
2-9-3细菌的“发现”是在1998年10月,但“复活”不是。
小题:
A文中无据;B“生命起源物质来自太空”不等于“生命起源于太空”;D文中相关信息前面有“如果”一词,表明“将……产生‘深远’影响”只是假设,未必能成为事实。
小题:
“盐液”形成“晶体”有误,文中说科研人员“把盐滴从晶体中取出”,可见盐滴仍在,是盐滴周围形成了晶体。
小题:
B项“使之复活”推断不当,文中只说科学家发现了那种古老细菌并对之进行了研究,是否使之“复活”无从判断。文中说在发现2-9-3细菌之前,“最古老活生物的记录”“由一些存活了2500-4000万年”的细菌保持着,可见A项推断恰当;文中前后两次提到“无菌环境”“无菌处理”,C项的推断是言之有据的;在2-9-3细菌的存活过程中,的确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如“盐滴”“地质活动”“晶体”等,因而D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