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5 21:25: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孔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 (5分)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E.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10.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2分) 答:? ? 11.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5分) 答:? ? ? ?
参考答案:9.AD 10.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1分)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1分)。 11. (1)在态度方面(1分),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 (2)在人性善恶方面(1分),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 (3)在“礼”方面(1分),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三方面的概括各1分,具体内容酌情给分,共2分。)
本题解析:9.A原文意在强调二者的不同,不是要比出高下之分; D“《孟子》就取代了《论语》”属于无中生有。 10、无 11、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枝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能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最后一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以此句作结,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作者已在文中作了回答:人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B.作者很善于描写人物,文中不仅写出了父母亲哼歌各自的特点,而且写自己走黑路回家,也十分传神,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C.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是为了与前面写父母的情景形成对照,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D.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融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尤其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使得文章也像配了乐似的有了旋律。 E.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中连用了五个“一边”,其中第三个“一边”出现在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中,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木工的职业形象,另外四个“一边”突出了父亲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哼着“随意”的调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1.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能战胜它们,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 2.父亲和母亲“一边干活,一边哼着歌”,不仅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灿烂”,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快乐、自信。 3.(1)看重生命、热爱生命。(2)因为他们即使在一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依然热爱生活,用哼歌的方式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绚烂多彩(或:用心来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意对即可) 4.B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于丹被轰再给“学术明星”提个醒 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似乎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前段时间,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讲堂被轰下台,让这种流行已久的表达方式再次引发争议。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领域,用喝倒彩、扔鞋、驱赶等方式表达异见,用不文明的方式传播文明观点,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 对一个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很正常,若因此把一个人也完全否定,就非理性方式。即使不喜欢一个人,甚至完全否定一个人,那也应该时刻尊重他表达的权利,正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所指向的权利平等观念。 根据现场视频记录,于丹在上台后并没有说什么惊天地的话,只是“代表全体观众表达对老艺术家的敬意”。说实话,虽然现场观众对“被代表”感到不满,但仅凭一句话不会引发如此轰场,倒是于丹老师短裙黑丝的打扮,比这一句发言惊艳得多! 于丹是复杂的,现场观众也是复杂的。 于丹的复杂在于,她身上所承载的属性标签太多,文化学者、大学教授、主讲人、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谈话节目嘉宾等等。在中国社会,于丹老师头衔的繁多是她身份名气的象征,而头衔的杂乱,则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她涉猎之广,跨界之大。一个老师上节目、出书、出席活动,传播了思想也赚得了名利实惠,乃至于最后不得不用“学术”来显示其涉猎之广,用“明星”来展示其露脸频繁、名气之大。 在这个媒体主宰舆论、舆论引导公众的社会生态中,学者需要依靠媒体获得知名度,依靠知名度扩大传播思想的普及面,故而需要适应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而在泛媒体形势下,学者们把深刻观点浅显化、把复杂逻辑简单化、把高雅艺术庸俗化、把严肃话题娱乐化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因写作以外的八卦话题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 因此,成为学术明星的于丹们,就会因为过度曝光成为明星版面的常客。把学术绑架在娱乐话题上,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投机消费。因为有了明星的属性,她原本所承载的学术内容,就必须随之浅显、简单、庸俗,甚至也要够八卦。在这种情形中,一个朝代皇位传承的严肃学术问题,可能就堕落成为个人性事丑闻的情史八卦。 学术的“雅”和明星的“俗”是不能兼容的,而当它们碰到一起,便会立即成为往两极对抗的力量。从现实情况来看,“俗”明显占据了上风。“雅俗之争”的结果,是成就了不少学者在名利上的实惠,但是长久以来的“学术堕落”,也让一些公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以及对严肃学术遭冷落的不满,这种心态会进一步表现在对“学术明星”的不满上。 欣赏昆曲艺术的观众,多是知力、智力较高的人群,对“学术明星”于丹有不满情绪很正常。而观众发嘘声、轰场,则说明了观众的复杂。专家跨界当权威,公众呛声消解权威,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公众是否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仍值得商榷,至少轰场、驱赶、扔鞋不应该出现在以理性、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现场。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学术堕落”产生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是在当今媒体主宰舆论、舆论引导公众的社会生态中,学者要依靠媒体获得知名度,依靠知名度扩大传播思想的普及面,而适应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的结果。 B.是在泛媒体形势下,学者们追求“明星效应”而把学术浅显化、简单化、庸俗化、娱乐化的结果。 C.是当今时代,学术的“雅”和明星的“俗”难以兼容,而在这场“雅俗之争”中 ,一些学者追求自身名利上的实惠的结果。 D.是当今社会专家跨界当权威,用“学术”来显示其涉猎之广,而自身深度不够,导致学术思想荒芜的结果。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今,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专家跨界当权威,公众呛声消解权威,业已成为一种“时尚”。
B.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领域,观众用喝倒彩、扔鞋、驱赶等方式表达意见,用不文明的方式传播文明观点,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
C.对一个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就此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而应保护对方表达观点的权利。
D.把学术绑架在娱乐话题上,或对学术内容进行“八卦”,是媒体主宰舆论的时代出现的情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因写作以外的八卦话题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讲堂被轰下台,是因为观众对自己的话语权莫名“被代表”的不满,以及对她不合身份的装扮的反感。
B.于丹的复杂在于,她身上所承载的属性标签太多;而要维护她的身份名气,她需要上节目、出书、出席活动,用“明星”来显示名气之大。
C.于丹事件能够提醒跨界当专家的学者反思:作为学者你能否折服面对的受众群体而拈起“专家”的称谓,受众知力、智力和心理你又知多少!
D.学者以各自的知识为依托,或坐而论道,或身体力行,以理性、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现场,应该奉行“君子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自身深度不够,导致学术思想荒芜”的说法没根据。
小题2:“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错,说法绝对了,原文是“似乎成了……”
小题3: 原因分析不准确,根据全文,于丹被轰应该还有“观众的复杂”、“公众呛声消解权威”的深层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B.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糜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保住刘备的骨肉,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后,就拔剑自杀了。(《三国演义》)
C.隐修女认出艾丝美拉达就是她多年前失去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D.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送给了查理,她的母亲发现这件事情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清水和淡水度日。查理给欧也妮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欧也妮·葛朗台》)
参考答案:C项。
本题解析:A项中“黛玉”应为“宝钗”; B项中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多次请她上马,她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D项“母亲”应为“父亲”,给她送吃的不是“查理”,而是“拿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铁元素有新用途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小题1:国际科学家小组所进行的研究,其可行性的依据是
A.20世纪20年代即已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并已在某些海域试验成功。
C.南极海域在地球海洋中最为“缺铁”。
D.硫酸铁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增加30多倍。
小题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小题3:对铁元素的新用途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海洋,促进海洋微生物的生长。
B.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南极海洋,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
C.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海洋,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从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D.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南极海洋,提高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从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从本文来看,既包括理论上的认定也包括实践上的成功,B项根据全面;A项只涉及理论依据;C项只摆出客观情况;D项只谈了硫酸铁某一方面的功用。
小题:A项第二个分句所谈超出了画线句的内容;B项“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与画线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含义并不相同,联系第一段所说“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来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可能是负增长;D项中一个“并”字,把二氧化碳从温室气体中排除出去,显然错误。
小题:铁元素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海洋微生物增长,使用铁元素的根本目的在于减缓全球变暖速度,而这种根本目的只有用于南极海域才有可能实现,D项全面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