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A.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B.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C.凡为山水者一致也 D.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被,通“披”,引申为享受。)
小题2:A。因为A项的意思是“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与前面句子意思相反;而且作者接下去说:“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多余)矣”。)
小题3:C。“否定了斯楼之‘可’”错误。因为行文至此,还没有完全对“可楼”否定,从文气上看,仍是引而不发,为下文蓄势。)
参考译文: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高,使……高)一间小楼。楼大约一丈见方,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窗户(调整语序为“四辟疏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查《词源》无“九陆”词条,此处当为陆地多之意。汤登仲注),西面(有)九龙山耸立在那里。小楼筑成,我(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意,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像对待宾客一样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即(它)是我心中认为很适宜的处所了。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象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何以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产生于有不满足的事物;(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岁时十一”也可译为“每年适合游赏的时节中拿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是犹与物为耦也”直译则为“这就好比某事物和其他事物成为对头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 ?
B.平伐其功?伐:夸耀。 ?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治乱之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
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③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
D.①为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届原造为宪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A.①②⑥?
B.?③④⑥ ?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
参考答案:1.D
2.C
3.A
4.B
5.(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新唐书·李义琰传》)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琰独引咎涕泣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
B、宅无正寝正寝:指安睡之处。
C、安可逼下哉逼下:狭窄低矮。
D、又广居宇居宇:居住的房屋。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3.①勣甚礼之②搢绅义之
A、①李勣很有礼貌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B、①李勣很礼待他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C、①李勣很礼待他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D、①李勣很有礼貌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14.事难全遂,物不两兴。
A、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B、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C、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D、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参考答案:
12.B(正寝:住宅的正屋)
13.B
14.A
本题解析:
12.B(正寝:住宅的正屋)
13.B(①礼:对……有礼貌;②义:认为……有道义。都是意动用法)
14.A(①遂:如愿,实现;②两兴:两方面都兴盛)
【译文】
李义琰是魏州昌乐人,他的先辈是陇西的名门望族。考中进士,递补为太原尉。李绩是(太原)都督,他手下属僚官吏惧怕他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于当廷(与他)争辨是非曲直,李绩对他很是敬重。李义琰升为白水县令,负有能吏之名,(被朝廷)提拔为司刑员外郎。李义琰身体魁梧长相英俊,学识广博,有智谋有见识。循例升为中书郎。上元年间,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唐高宗想让武后(武则天)执掌国家政权,李义琰与郝处俊力争,事情才得以平息。章怀太子被废弃时,大赦宫臣的罪行,太子庶子薛元超等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唯独李义琰因认为自己有错而哭泣,王公大臣们都认为他有忠义之心。每当皇帝召见问事,李义琰定然鲠直切峻而不回答。李义琰宅院没有正堂屋(?),他的弟弟李义琎为他买来建厅堂的木材送给他。李义琰说:“皇上让我做相国,我自己尚且惭愧(认为自己不合格),更何况要营造华美的屋宇呢,这是加速我的祸患,哪里是爱我呢?”李义琎说:“凡是出仕为官仅做县丞廷尉级(小官)的,尚且推崇府第高舍,兄长您官位那么高,怎么可以逼迫下属呢(意思是你不盖,你的手下怎么办呢)?”李义琰回答说:“不是这样。事情难以全都遂愿,事物从来不可能两样都兴盛。我为官已经地位高贵,又扩大我的住房,如果没有美德,必定受到灾殃。”最终也没有答应(建房事)。后来那木材年久腐朽,就被丢弃了。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