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8-25 21:58: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宋清传
(唐)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誊清。疾病庀②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③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雠:出售②庀:头痛③蚩:傻,无知
1.下列各句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冀速——停止,指痊愈
B.清逐利以妻子耳——使动用法,养活
C.相于户——嘱咐
D.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小气
2.下列各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清逐利活妻子耳——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执道不废——尔毋忘乃父之志
C.炎附,寒而弃——吾从师之
D.反争之不已——天下笑,不亦悲夫
3.下列各项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深山大泽中来的人,都来投奔宋清,宋清都收留了他们。
B.宋清开药铺为赚钱养家糊口,又自觉承担救助贫病的社会责任。
C.宋清一改商人的市侩之气,年末不问赊帐,并且烧毁借据。宋清的这些不合常理的做法?,遭到众人的不解和讥笑。但他不以为然,认为从商在于养家糊口,向他人施药,而不取利是因为受药的人常在事后向他赠送厚礼,以表谢意,“是为远利也”。
D.柳宗元的《宋清传》一反常理,为商人立传,不仅流传了一个品格高洁、光辉的商人形象,而且告诉了后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5.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A
4.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5.(1)我观察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依附得势的人、抛弃贫寒的人,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子做了。
  (2)如果幸运地出现了和宋清差不多的人的话,那么天底下那些贫穷困顿、被人废弃被人屈辱而能够不死的人就多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辩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节选自《后汉书》)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
A.后羌武都——寇:进犯
B.诩出城奋击——因:趁机
C.以不虞——戒:防备
D.诩贼当退——计:谋划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B.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
C.明日悉陈其兵众
D.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虞诩有“将帅之略”的一组是
[? ]

①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
②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③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
④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⑤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
⑥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邓太后升迁虞诩的官职,并接见赏赐他,表现了邓太后的知人善任。
B.虞诩在理论上懂得活用战例,在实战中能以少胜多,的的确确有“将帅之略”。
C.虞诩把自己的兵力完全暴露在后羌人面前,这种做法虽有迷惑敌方的作用,但其实是一种冒险之举。 D.虞诩在治理武都郡的时候发展了武都郡的经济,表现了他出众的管理才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A
4.C
5.(1)虞诩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宣布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后再动身出发。
  (2)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敌军便不能料知我军的底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可楼记〔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①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注①:耦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其左偏为楼高:使……高,往上搭建。
B.西则九龙峙焉峙:耸立。
C.可以被风之爽被:覆盖。
D.曩吾少时曩:从前。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的一项是
A.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B.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C.凡为山水者一致也
D.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楼记》名曰“记”,实则重在“议”,即只是略写其楼之建构和登望之乐,而详写“可”与“不可”、“足”与“不足”的哲思与感叹。
B.文章开头写“可楼”命名之由,虽记述了四面开窗,登望湖山景色而静穆悠远、悠然自得的心态,但从全篇看,它只是为后面议论蓄势。
C.作者叙写年轻时“思得”可意之“丘壑”,而“观览所及”又“无足可吾意者”,因而对现在“可斯楼”产生疑惑,否定了斯楼之“可”。
D.第三段卒章显志:人之大患在不知足,知足则无所不可;但“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所以要忘掉“可与不可”,那么“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被,通“披”,引申为享受。)
小题2:A。因为A项的意思是“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与前面句子意思相反;而且作者接下去说:“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多余)矣”。)
小题3:C。“否定了斯楼之‘可’”错误。因为行文至此,还没有完全对“可楼”否定,从文气上看,仍是引而不发,为下文蓄势。)
参考译文: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高,使……高)一间小楼。楼大约一丈见方,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窗户(调整语序为“四辟疏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查《词源》无“九陆”词条,此处当为陆地多之意。汤登仲注),西面(有)九龙山耸立在那里。小楼筑成,我(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意,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像对待宾客一样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即(它)是我心中认为很适宜的处所了。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象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何以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产生于有不满足的事物;(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岁时十一”也可译为“每年适合游赏的时节中拿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是犹与物为耦也”直译则为“这就好比某事物和其他事物成为对头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
B.平其功?伐:夸耀。 ?
C.王怒而屈平?疏:疏远。 ?
D.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治乱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③中述汤武,刺世事 ?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届原造宪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A.①②⑥?
B.?③④⑥ ?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


参考答案:1.D
2.C
3.A
4.B
5.(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新唐书·李义琰传》)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琰独引咎涕泣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
B、宅无正寝正寝:指安睡之处。
C、安可逼下哉逼下:狭窄低矮。
D、又广居宇居宇:居住的房屋。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3.①勣甚礼之②搢绅义之
A、①李勣很有礼貌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B、①李勣很礼待他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C、①李勣很礼待他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D、①李勣很有礼貌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14.事难全遂,物不两兴。
A、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B、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C、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D、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参考答案:
12.B(正寝:住宅的正屋)
13.B
14.A


本题解析:
12.B(正寝:住宅的正屋)
13.B(①礼:对……有礼貌;②义:认为……有道义。都是意动用法)
14.A(①遂:如愿,实现;②两兴:两方面都兴盛)
【译文】
李义琰是魏州昌乐人,他的先辈是陇西的名门望族。考中进士,递补为太原尉。李绩是(太原)都督,他手下属僚官吏惧怕他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于当廷(与他)争辨是非曲直,李绩对他很是敬重。李义琰升为白水县令,负有能吏之名,(被朝廷)提拔为司刑员外郎。李义琰身体魁梧长相英俊,学识广博,有智谋有见识。循例升为中书郎。上元年间,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唐高宗想让武后(武则天)执掌国家政权,李义琰与郝处俊力争,事情才得以平息。章怀太子被废弃时,大赦宫臣的罪行,太子庶子薛元超等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唯独李义琰因认为自己有错而哭泣,王公大臣们都认为他有忠义之心。每当皇帝召见问事,李义琰定然鲠直切峻而不回答。李义琰宅院没有正堂屋(?),他的弟弟李义琎为他买来建厅堂的木材送给他。李义琰说:“皇上让我做相国,我自己尚且惭愧(认为自己不合格),更何况要营造华美的屋宇呢,这是加速我的祸患,哪里是爱我呢?”李义琎说:“凡是出仕为官仅做县丞廷尉级(小官)的,尚且推崇府第高舍,兄长您官位那么高,怎么可以逼迫下属呢(意思是你不盖,你的手下怎么办呢)?”李义琰回答说:“不是这样。事情难以全都遂愿,事物从来不可能两样都兴盛。我为官已经地位高贵,又扩大我的住房,如果没有美德,必定受到灾殃。”最终也没有答应(建房事)。后来那木材年久腐朽,就被丢弃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