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建筑同样是有生命,有它的生命史。它不仅发生、成长,而且会成熟、转换、兴亡。生命是灵动的,建筑也同样是灵动的,是一个活体,所以它才倾注有那么多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生命的确证。生命需要空间,建筑与空间更是无法割裂,空间是它生命的舞台。同时,生命拥有历史,建筑也是活在时间中的,离开了时空,无论生命还是建筑都不存在了。但托庇于时空,生命与建筑却可以超越出来,进入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所追求。
对以上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推测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旨在论证建筑生命史
B.这段文字作为后文阐述建筑美学的引子
C.为接下介绍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埋下伏笔
D.对前文关于建筑美学的论述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很显然文字点出了建筑美学的重要特点,作为引子比较合适。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不管是否懂《论语》,不管是否读《丧家狗》,以骂李零为卫道者有之,以骂儒家为捍卫自由者有之。
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而在各自的符号泡沫中进行言辞争执。以至于“丧家狗”也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
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文学家披上“素王”的华衮,被专制皇帝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危冠,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被冯友兰等哲学史家“祛魅”为“老教师匠”,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评价他:“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
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但其圣贤先师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解《论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邦无道则愚”中的“愚”是指装傻充楞,与“邦有道则知”的“知”正好相对。
B.“愚不可及”一词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了孔子彼时彼地的思想内涵。
C.在孔子眼中,“邦无道则愚”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D.孔子评价宁武子的典故告诉我们,时至今日,李零所言的“丧家狗”已不再是本原面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天,孔子直接引发了崇儒和反儒两种立场之争。
B.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这说明人们把孔子符号化了。
C.以李零为代表,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均认同孔子是他们的鼻祖。
D.孔子已经被褪去神秘性、神圣性,被重新定位为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3.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章补充一个合适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孔子不是符号,也不是“丧家狗”,而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内核。肢解孔子是一种巨大的讽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1.第二段的“这时候”和第三段的“这时候”分别指( )
A.不知道自己属于官还是盗的时候奴隶规则被现在的主子毁坏的时候
B.战时,即发生战争的时候奴隶规则被现在的主子毁坏的时候
C.战时,即发生战争的时候从五胡十六国时到宋末元末的时候
D.不知道自己属于官还是盗的时候从五胡十六国时到宋末元末的时候
2.下列内容不能作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战时不知道自己属于官府还是强盗,但实际上既属于官府,又属于强盗。
B.强盗来时就属官府,当然该被杀掠;官兵到时仍要被杀掠,似乎又属强盗。
C.想有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D.张献忠时,不管百姓服役纳粮与否都要杀,无论归附他还是投降他都要杀。
3.下列说法与原文原意相符的一项是( )
A.《钦定二十四史》中看不出中华历史为做奴隶而喜悦的实质,所以我们不必恭读。
B.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之类的书语言晦涩,让人看不清历史的真相。
C.战乱时,中国百姓为做不稳奴隶发愁,希望定下奴隶规则,让其安稳地做奴隶。
D.战争时期,中国老百姓总是保持中立的态度,既不拥护官府,也不拥护强盗。
参考答案:1.A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1.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
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2.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
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
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
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参考答案:1.A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一一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一一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篓蓄发现。
⑤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妻裹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更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一一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1.①段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
2.第②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第③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
3.在第④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马克思使现代无产阶级最终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 ?
B.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他所进行的斗争的成效是很少见的。 ?
C.马克思既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又从事革命活动的组织工作。
D.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一生革命活动的顶峰。
参考答案:1.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2.“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3.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商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的是应川于实践,理沦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