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A.夜光云形成于令人晕眩的高空中,水蒸气向上流动是夜光云形成的根本动力。 B.甲烷经过100多年之后可以浓缩到2倍以上的浓度,甲烷氧化是夜光云形成的条件。 C.夜光云是由极小的冰晶体形成的,其直径不到30纳米,比红细胞的直径还小得多。 D.与夜光云来源和扩散速 ![]()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北半球”错,范围缩小,由第⑦段最后两句可知
小题2:“水蒸气”可能来自“甲烷氧化”。
小题3:推断绝对,对夜光云的研究远不止一颗卫星。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在《红楼梦》18回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对贾妃两次落泪的描写。请问这两次描写分别表达了贾妃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
第一次是她刚回来见到贾母等众人时候的落泪。这次落泪是久别亲人重逢后的喜悦,还有就是她见到家中的这种热闹欢娱的场景想到“不得见人”的宫中生活时流下的酸楚之泪。第二次是要回宫时的落泪,这次落泪是即将分别亲人又要回到深宫时的伤感之泪。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人物的性格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亲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描绘了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带有趣味性的经历,处处彰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E.小说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小题2:请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分析小说第五段写儿时在家乡听说过的鬼故事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有多处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反映了高密东北乡特有的浓郁的环境特征。一方面写出了家乡月夜的宁静幽美,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另一方面以声衬静,写出了月夜的沉寂、冷清,为下文写“我”的恐惧害怕作铺垫。
小题3:细腻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恐惧害怕,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照应前文,同时还为下文赵三大爷的出现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小题4:这是典型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笔法,在小说结尾时突转,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制胜,于平静处掀起波澜,引人深思,前文暗示主要体现在:
①“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字写出了赵三大爷身份的特殊。
②“穿得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
③“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鬼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钱不能用。”那是冥钱,阳间当然不能用。
⑤“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⑥“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⑦“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父亲的怀疑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了鬼魂。
⑧“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写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句子短促,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知此处其实更多是为了表现“我”的恐惧。E项,“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错,不能把小说中的虚构等同于迷信。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熟悉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所谓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景物的描写。这道题中的景物描写,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有这几方面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④突出主题。回答此题时,可围绕这几点组织答案。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查某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要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在内容上的作用,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五段,可以看出这段在内容上,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我”的恐惧心理;结构上,为后文发生的故事作了铺垫。
小题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可先指出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到文章中去寻找相关内容即可,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蒲松龄之道
张炜
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身看那个小厢房。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我并未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思想芜杂得多。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当今文场也是这样。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那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中国民间喜欢迷信。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太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这样,他既有了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蓝衣、黑冠、白袜,裹腿。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起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不敢轻信。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6、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蒲松龄当年写书的厢房内“阴气甚重”、“有浓烈的香味和饶纸味”有着怎样的用意?(4分)?
?
?
?
?
??
17、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6分)
?
?
?
?
??
?
?
参考答案:
16、渲染出一种世俗、底层的民间氛围和迷信状态,与蒲松龄文学创作中的世俗化情结和民间色彩的文章之魂相契合,从而为后文写“蒲松龄之道”张本铺垫。
17、(1)对待官场,态度有嫉恨、鄙视,也有羡慕与不可割舍的情结;
(2)思想境界只是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却有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
(3)作品里既有迎合民众阅读兴趣的迷信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18、(1)蒲松龄的“道”体现在他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方面。他身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这种思想,如,对官场有不可割舍的情结,但又恨官;有着民间世俗的情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底层民众的思想等。
(2)蒲松龄的“道”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上。具体来说,他的作品内容多是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加工,表现的是民间精神,境界不高,但是他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
本题解析:
16、意思对即可,两个要点,每个2分,共4分。
17、三个要点,每个2分,共6分。
18、写对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