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小题2:张作霖出任奉天省长后从哪些方面去“整顿教育”?其中贯穿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从全文看,对时间的交代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张作霖在给留学生发放奖金时,将“学年考试成绩”作为确定奖金额数的标准之一,请你从“奖学金作用”的角度,结合高中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参考答案:1.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
参考答案:
小题1:E项3分, C项2分,A项1分
小题2:①表现出华君武对漫画事业的关心、热爱和无私奉献。②蕴含作者对华君武艺术成就以及崇高人格的敬佩与赞美。③以倒叙的方式引出下文对传主生平经历的追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上中学时,漫画发表并获得稿酬,这鼓励他不断创作和投稿;②在上海时,选择画“大画”并一举成名,懂得了要宽容对待普通劳动者的道理;③到延安后,发现了漫画要立足现实才能受欢迎的规律;④抗战时期,批判、讽刺法西斯和卖国贼;⑤解放战争时期,揭露和批判国民党(蒋介石)的险恶用心;⑥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用内部讽刺画针砭时弊。(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他的讽刺漫画力求紧扣时代脉搏,力求及时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②他的讽刺漫画所传达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和感动着人们;③他的讽刺漫画所表达出的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和思想内涵的追求,也使他的讽刺漫画有着“发言权”;④从根本上讲,他的讽刺漫画是他爱国和爱人民的高尚情怀的真实流露。(答案需结合材料,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准确的程度,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E符合原文意思,而且需要结合“相关链接”并对照原文后加以概括和总结,3分;C符合原文意思,但仅仅体现在第三自然段中,2分;A仅仅在第二自然段中,且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1分;B“使他明白了只有懂得漫画批评的艺术才有发言权的道理”无中生有;D“他在三人画展中的60幅讽刺漫画”于文无据,是“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而非“深受老百姓欢迎”。
小题2:这是一道语段作用的题目,语段是文章的开头,应该和文章的主旨相关,全文围绕一个人来写,应该突出这个人的某种性格特征,最后注意结构上的作用,倒叙,引起悬念。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的综合概括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华君武在不同创作时期分别有着怎样的追求或收获”,然后在全文找到依据,答题时要分条列述,重点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表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母亲的扫把人生
王熙章
小时候,乡下贫穷,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指望生产队那点工分,自然入不敷出。母亲便学会了编织扫把的手艺,编些芦苇扫把,偷偷地背到乡场上去卖。
那时,乡下的深山野坑,多的是芦苇,一人多高,迎风飘落白花花的芦絮。每逢收工后的黄昏,于那些深山野坑总会瞧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将些芦苇穗带回家,晒干后,再在灯下一把一把地编织成扫把,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功课。坐在昏黄的马灯下,母亲一绺一绺地编织着,随着飘飞的苇絮,墙壁上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剪影。
每逢母亲编织,我们总问她:“娘,编扫把很好玩吗?”
这时,母亲总会笑笑说:“当然很好玩,不然,谁会夜里还编扫把呀?既耽搁睡觉,还浪费灯油钱哩!”
稍大后,我们才明白母亲编织芦苇扫把的苦心。那些年,我们姐弟4人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全是母亲的芦苇扫把一把一把换来的。看到她掌上的斑斑老茧,我跟姐几个都暗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再不让她做苦活!
后来,我跟姐姐们全都进了城,做起了城里人,只是,母亲依然编织着她的芦苇扫把。她依然跟父亲住在乡下,过着清汤寡淡的日子。多次接他们来城里,母亲总是说,城里太吵,不习惯。又说城里的开销大,有闲钱让我们留着自己花,她和父亲还能走动,还能编织扫把,还能养活自己。
母亲70岁生日那天,我们4个儿女相约着回老家给她祝寿。在离家不远的那片竹林,远远地,就瞧见了母亲的身影。她坐在门前的那块大石板上,身前,就是一大堆芦苇蒿。随着飘飞的苇絮,已花白头发的母亲将她编织的身影飘成一道让人心酸的风景。
二姐上前,哽咽着说:“娘,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编,我们给您钱您又不要,到底是啥原因嘛?”
蓦地见4个儿女来到眼前,母亲不禁一下红了脸,有些难为情地说:“都一辈子的手艺了,一下子撇开,是有些不习惯嘛。”
再看看母亲,虽然那些芦苇蒿依然还在她的手上翻飞,但明显看得出,母亲的动作迟缓了,有好几次,芦苇蒿扎着了她的手,编织程序又出了错,只得拆了又重来,看着就更让人心中难受。
晚上,我们旧事重提,让母亲再也不要编扫把了。我们说,4个儿女,每人每月500元,二老的生活费用绰绰有余了。但母亲却笑笑说,钱嘛,真不是问题。
母亲颤巍巍地起身,带我们来到北厢房那3间空房里。我们见到了满满的3房间芦苇扫把。
母亲又笑笑说,这些年,她没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拖累”,时间宽裕了,就有更多时间编织芦苇扫把了。每把扫把10元,你们算算,3间屋子的芦苇扫把,该卖多少钱?说完,母亲满脸的自豪。
我们粗略数了数,每间屋子算300把芦苇扫把,3间屋子,就900多把芦苇扫把。900多把扫把,该用去母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啊?突然间,泪水溢上我们的眼角。
问起母亲,这么多扫把,该什么时候才能卖完?母亲的口气又很自豪了,说她跟父亲一个乡场背上20把,10个乡场,就是两百多把呀!既赚了钱,又活动了筋骨,划算呀!
一句“划算”,更让人心酸。一个乡场才卖20把,一个乡场得走10多里山路,算起来,900多把芦苇扫把,母亲他们得走多少里山路?况且,依母亲闲不住的习惯,新的扫把又在诞生!
回到城里,偶遇一个大学同学,知他已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想到母亲那3屋子的芦苇扫把,心中便动了动:“老同学,你们学校需要添置扫把吗?”然后,向他讲述了母亲与她的芦苇扫把的故事。讲完,那同学爽快地说:“呵呵,当然要,你母亲有多少扫把?我全要了!”
夜里,跟母亲打电话,说她的芦苇扫把全部脱销的喜事,母亲竟激动得语不成声:“儿子,你是说,娘的芦苇扫把城里人也喜欢?”然后便大声地夸赞我们,说我们这些儿女真有孝心,不枉她养育我们一场。
听到母亲的夸赞,惭愧已写在我的脸上。其实,这么些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求学、工作、家庭奔波,有多少时间在做着孝顺父母的事情?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就让母亲高兴成那样子,可母亲为我们编织了一生的芦苇扫把,她什么时候提过一个字?
(节选自《中国会计网校》)
(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时候,我们常问娘“编扫把很好玩吗”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很天真、幼稚,不理解母亲辛苦的缘故。
B.当我们四个儿女走到年老的母亲跟前问她为啥编扫把时,她不禁一下子红了脸。这反
映了母亲不想让儿女为她操心,而这一下漏了陷,她像孩子一样觉得很不好意思的心理状态。
C.母亲颤巍巍地起身领我们看了她编的三间房的扫把,这一举动生动地写出了母亲为自己有那么多的劳动成果高兴、自豪的心情,同时也给儿女们证明她自己能够养活自己。
D.当我们听到母亲夸赞我们的孝心时,“惭愧写在了脸上”,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为了工作、学习、家庭,根本没有拿出时间去陪父母。没有做孝顺他们的事。
E.70岁的老人,本该安享儿女的清福,可是母亲却甘愿清汤寡淡,编扫把,背着扫把赶
乡场。这说明了母亲以苦为乐,安贫乐道的隐逸思想。
(2)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为什么要编扫把?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6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4)“感恩”“孝”是千百年来一直谈论的话题,那么怎样才算尽到了“孝心”呢?请结合本文以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两点。(8分)
参考答案:(1)D E【D不是没有做,而是做得很少。E对母亲的性格概括错误。】答对一个给3分,两处给5分。
(2)①年轻时,因为家里穷,编扫把可以贴补家里,可以为儿女们挣来学费、生活费;②年老后,她是为了不拖累孩子,自食其力,并借此来锻炼身体。③勤劳、为儿女着想(或自食其力)。(每点2分)(3)场景描写。(2分)以此衬托年老的母亲不辍劳作(勤劳)的性格,表达了我们四个儿女看到母亲劳作时的不忍和辛酸,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4分)
(4)①要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常怀感激之情;如我们时刻牢记母亲编扫把的身影,不忘她的养育之恩。②“孝”和“顺”经常相连,因而顺从老人的心愿,体谅父母的所为;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就是尽到的一份孝心;如本文让父母留在农村,过他们喜欢的生活。③孝敬父母就要时常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情,这样会使他们很舒心;如为母亲销售了那些积压仓库的扫把。④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谈谈心。如文末我惭愧自己为了工作、学习、家庭奔波,而很少有时间陪父母。(学生答任意两点即可,只要符合题意,且联系文章来说即可。每点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钱学森的感召
王童
我不是科学领域里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对钱学森先生在这方面有什么认识。但若说到对钱学森彻底的不熟悉、不明白也不完全尽然,因钱学森所从事的火箭导弹事业,从幼年时就牵动了我的情怀。为此,不学理科的我还专门订阅过多年的《航空知识》。我现存有《钱学森手稿》和《钱学森实录》两部书。记得20多年前,我还看过一本介绍钱学森的小册子,当时就被他的传奇经历所深深吸引。后来,这本小册子被一位工厂的科研人员借去而未归还,借书人对我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对钱学森深感敬佩” 。?
在钱学森哀悼日的这几天里,媒体谈到了他诸多的功绩荣誉,却唯独忘了一个最重要的奖项——“小罗克韦尔奖章”。“小罗克韦尔奖章”是国际理工研究所于1982年设立的最高奖赏,每年授予至多3位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同时入选“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录,这亦是现代理工界所能入选的最高荣誉等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16名现代科技专家获得了“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称号,钱学森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学者。这样一枚重要的奖章被人们忽视掉,又意味着什么呢?据说,钱学森曾言他不稀罕外国的奖赏,也拒绝再去美国以一洗前耻。可见,当年美国政府对他迫害,在他是有着怎样的刻骨铭心。
一个对美国军事工业——大力神火箭的研发、乃至到今天航天飞机的穿梭都做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到头来却被他服务过的貌似民主的政府所迫害,的确让人难以接受。5年的软禁,15天的监狱,这是让人窒息的日子,那时是“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其迫害的黑手连给美国及全世界人民带来一连串欢笑的卓别林也没放过。钱学森有幸回到了祖国,还引领中国的导弹火箭飞向了太空,这是中国之幸,自然也就成了曾经敌手美国的担忧。美国当年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能抵上5个师”,其实钱学森的作用不只抵5个师,而是为中国国防建立起了一道防御屏障,这是几个方面军也做不到的。钱学森让贫弱的中国在导弹火箭领域里急速赶上了美苏的步伐,实让海外人士瞠目结舌。这就如同一个魔方游戏,昔日的白军变成了红军,而推拧这个魔方的人,就是高手钱学森。
钱学森的传奇经历应存活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还有什么能比他更应成为影视片中的主人公呢?在中国航天领域里,有着那么多承前启后的巨擘式的人物: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钱学森、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他们的报国之志,无不让人动容。我看过美苏拍摄的此类题材的影片,观后皆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特别是前苏联摄制的《驯火记》,借科罗廖夫的化身,把撕开宇宙的力量一层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许多年轻一代的航天人都受过此片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我们中国拍摄的此类题材影视片总是找不准那个契合点,老是拍得拼拼凑凑、七零八落的,不能感动人。有一次,我对曾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韧先生谈起这个话题,他也深有感慨。
钱学森去世了,同他自己说的要活到100岁只差了两年,但他的精神感召还在。他理应长存于我们的科学与艺术的星空中,就如同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那颗星一样永恒。
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说明“钱学森的感召”的一项是(?)(2分)
A.钱学森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科学领域,而且体现在非科学领域的影响上。
B.“小罗克韦尔奖章”之所以被人们忽视,既说明媒体对此奖项的不甚关注,又说明钱学森先生淡泊名利。
C.钱学森的作用不只抵5个师,而是为中国国防建立起一道防御屏障。
D.钱学森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自身的传奇经历,理应成为影视片中的主角。
小题2:“小罗克韦尔奖章”,被媒体忽视的原因,选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罗克韦尔奖章”是专门授予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因获奖人少,故媒体不甚重视。
B.钱老是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的唯一中国人,因钱老淡泊名利,不肯宣传自己,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重视。
C.“小罗克韦尔奖章”具有世界性,但在国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说明我们媒体在诸多方面还很落后。
D.钱先生早年的经历,使他不稀罕外国的奖赏,也拒绝再次去美国一雪前耻,这使他对这一荣誉不放在心上。
小题3:根据原文,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一段借书人借书未还,而借着并未索要这一细节,说明即使是“非科学领域”的人们也对钱老充满敬仰。
B.文中三段“这就如同一个魔方游戏,昔日的白军变成了红军,而推拧这个魔方的人,就是高手钱学森”,充分体现钱学森在导弹火箭领域的价值。
C.“麦卡锡主义”就本质而言,就是美国披着民主的外衣,对中国人乃至中国的迫害。
D.“许多伟人”未能成为影视作品的主角,说明我们中国拍摄的此类题材的影片,还找不到契合点,还不够成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答非所问)
小题2:D(A. “因获奖人少” 与“媒体不甚重视”构不成因果关系B.是唯一中国人不是原因C.媒体落后不是原因)
小题3:C(C不仅仅是对中国人及中国的迫害,而是针对世界性的。)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