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5 22:18: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典之殇 王开岭 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 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他又会作何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我不知道老师们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一丝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那我要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携带着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这就有救了。 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画、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一种信仰,当他们成年后,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上,做得远远不够。试想,从小缺乏“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人?所以,当今天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忽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谁曾告诉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随即又想起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曾经看到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向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 读着这些报道,我深深被打动了。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的,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我们熟悉的古典名句入手,提示我们古典不在,警醒世人反思自身,找出根源,重视教育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从而给孩子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B.作者对留存于阅读中的名山丽水满怀深情,而对语文课堂上的意义挖掘和阶级分析深恶痛绝,表现了对人文课程科学性的鞭挞,其言虽烈,其情可嘉。 C.两则报道都与“树”有关,由此过渡到“树人”,谈到塑造心灵,行文巧妙自然。 D.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其语言有典雅华丽的一面,也有朴素平实的一面。 E.文章追古思今,涉猎中外,叙事、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感染力极强,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 (2)标题“古典之殇”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末热切呼唤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综观全文,他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你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美丽的自然风景;人类与自然最相爱最和谐的岁月。 (3)老师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理念,即学会敬畏自然、珍爱自然的良知;这种教育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他们面对种种破坏自然、践踏文化遗迹的行为时,不无动于衷。(意对即可) (4)第一问:作者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感受丰饶的自然信息,具有良好的生命审美意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心灵勇敢而纯洁,美丽而健康;具有健全的人文情怀和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二问: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 ? 并不是所有识字的人都能正确欣赏诗。即使是识字的人,想获得好的欣赏效果,也不能没有必要的训练和指导。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通字面上的意义,对于诗歌欣赏,语言上的阻碍不仅发生在古典诗歌方面,可以说,不论古今中外诗歌都存在这种语言的障碍。因为诗的语言在文学品种中有其特别之处。例如前面引到的王维的那两句诗,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当别的文学作品用很详细的文字表达对象时,诗人能以极少的文字来完成这一任务。它的原则就是以极简括体现丰富,因而“寓万于一”就是它的规律,这就造成了诗的欣赏的第一座难关——语言。 ? 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规律造成的后果之一。因为用一个典故,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这一句就字面上是很浅显的,但其中就有典故,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才能领略到这句诗的更深沉的含意。又如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读这首诗时,我们会感受到有节奏的语言造成的令人愉快的韵调,但只是初步的。要达到正确的欣赏还需要克服某些困难。乌衣巷、朱雀桥都是南京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之地。王、谢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了解了这些,再加上夕阳野草,燕子归来,人事已非的烘托,自然就能把握到诗中寄托的兴亡之叹,用典的例子,外国的诗中也有。美国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其中引用大量的《圣经》以及但丁、莎士比亚著作中的典故,诗人本身为此加注,以帮助读者正确地欣赏它。 ? 对于任何一首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没有这一点,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 1.作者认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清字面上的意义。后面又提到了对于任何一首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对诗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诗的欣赏的第一座难关——语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规律造成的后果之一。”其中的“这一规律”是指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前两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矛盾。后面讲到的“第一步”是指越过语言的难关后,进行诗歌欣赏的第一步。 2.因为诗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其特别之处。别的文学作品用很详细的文字表达对象时,诗歌却只能以极少的文字来完成这一任务。 3.指诗歌中“寓万于一”的规律。 4.诗的欣赏首先要解决语言方面的障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份) 现在甲型H1N1流感正在蔓延,要预防流感,需要增强免疫力。那么,什么是免疫力呢? 我们的身体随时都受到从外界侵入的病原体的威胁,外界的病毒和细菌几乎无孔不入,它们会从各种渠道侵入体内。我们的身体具有对付这种威胁的防御机制,这就是“人体免疫”,人体免疫的能力就是免疫力。专家解释说:“免疫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免疫细胞的能力,还包括体力和精神等方面的因素,它是人体面对病原体的一种‘综合抵抗能力’。”免疫力并不是一个学术用语,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指标来表示。 人体内与生俱来的免疫体系叫“自然免疫”,只要出现入侵者,一概加以排除,这是人体防止异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同外界接触的皮肤和粘膜是自然免疫的主战场。第二种防御体系叫“获得性免疫”,它能识别侵入体内的异物,有针对性地实施打击。第二种防御需要经受敌人的入侵才可能得到加强。 在免疫系统中执行抗敌任务的是各种“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在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制造出来的,经血管运送到人体的每一个角落。面对病原体入侵,自然免疫先被激活,树突状细胞和吞噬细胞等行动起来,寻找并消灭异物。当漏网的病原体侵入体内,人体细胞受到感染时,自然免疫已经无法应付,获得性免疫就要出场了。 从自然免疫到获得性免疫,关键是“炎症反应”。人体细胞感染后,树突状细胞和吞噬细胞会赶到附近,释放出炎症物质以召唤其他免疫细胞。人体感染后大约4小时就会出现炎症反应。获得性免疫在人体感染4天后被激活,此后,能制造出针对该病原体的杭体的B细胞和能破坏受感染细胞的T细胞等共同发起攻击,协力排除病原体。T细胞名称中的“T”,来自英语词“Thymus”(胸腺)。胸腺这个重要器官自己不直接对付异物,而是挑选出对异物有强烈反应的T细胞去对付入侵者。胸腺在10岁左右发育至最大,此后随年龄增大,逐渐缩小,到70岁时几乎消失不见。 胸腺缩小造成挑选T细胞的功能衰退,这是年龄增大导致免疫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年龄增大,制造新的免疫细胞的能力也下降,免疫细胞的数量还会逐年减少。 免疫力下降的原因还有干燥和精神压力。干燥会使在自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粘膜功能下降。人随着年龄增大,皮肤水分减少,免疫能力也会降低。精神感到压力,会导致血管收缩、粘膜功能下降、胸腺萎缩以及T细胞活性降低。 对于年龄增大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纠正生活习惯还是可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的趋势,而加强运动会使我们恢复到本来应该具有的那种免疫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平衡饮食,坚持运动,保证睡眠。 小题1:下列对“人体免疫”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人体免疫是指人面对外来侵害的防御机制,它关系着人的健康状况。 B.人体免疫包括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防御体系,其功能各有偏重。 C.人体免疫能力的高低与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和能力有密切关系。 D.人体免疫能力是一种综合抵抗能力,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指标来量化。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免疫与生俱来,它只存在于皮肤和粘膜,异物进人体内后,自然免疫就无能为力了。 B.获得性免疫在人体的基本表现是炎症反应,人体一旦发炎,表明获得性免疫正在发挥作用。 C.胸腺是制造T细胞的重要器官,随着胸腺的缩小,人体免疫力也逐步下降。 D.人体免疫力的自然下降趋势一旦形成,总体上不可逆转,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能延缓其下降速度。
|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性免疫需经过敌人人侵才能得到加强,因此经常生病的人其免疫力较一般人要强一些。
B.“炎症反应”是身体受到侵害后的应激反应,对保护身体是有益处的,因此身体发炎后不应该吃消炎药。
C.干燥会使在自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粘膜功能下降,因此人在干燥的冬天更容易患感冒。
D.人体免疫力的重要器官是胸腺,胸腺在10岁左右发育至最大,因此人在10岁时免疫力最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书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刘禅的昏聩无知可从其语言中窥见一斑。请简述“乐不思蜀”的故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之后,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下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以魏乐舞助兴,蜀官而后主有喜色,司马昭又让蜀人演奏蜀乐,蜀官尽皆落泪,而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亡国之痛在他心中荡然无存。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通过极富个性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体会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也。”对其昏聩无知的表现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葛朗台假装口吃耳聋,每到关键时刻,尤为严重。他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葛朗台精明透顶,却上过一个假装口吃的犹太人的当。但他虽然经济上蒙受了损失精神上却受益匪浅。他从此学会了一套本领,在生意上叫敌人不耐烦,假装口吃耳聋,比对方替自己 想主意,借此装疯卖傻, 隐藏自己的思想,控制金钱、榨取金钱。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能力,要对主要的语段有全面的把握及较为深刻的理解。要结合本小说的主题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