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金陵渡?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小题1: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
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5分)
小题2: 若把“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换成《枫桥夜泊》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渔火”好不好?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小题1: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
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才更惹人想象。另外,《枫桥夜泊》用的是重笔,此诗纯用轻笔,两者不同。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炼字”,首先从字面理解,月斜代表时间的推移,将晓未晓,此时,看到斜月,人应是一夜未眠,因是行人可推出羁旅愁思,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可从描写角度考虑。“江枫渔火”是近景,而“两三星火”是远景,属轻描淡写,烘托“斜月”,渲染愁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自?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27年(1901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1)一方面作者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一方面想学问上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每点2分,共4分)
(2)第一问: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1分)。
第二问: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分)
有人借用梁启超自己的文学评论术语说,这首诗用的是一泻无遗式的“奔迸表情法”。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海上吊吴野人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小题1】这首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的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1分)作用:①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②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分)
【小题2】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1分);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歌首句点明诗人吊吴野人墓的时间,渲染思念之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句描绘吴野人墓地衰败的景色。首联营造了悲凉、萧瑟、苍茫的意境,充满哀伤情调。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本题可据此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颈联,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尾联明显的对比手法,年少时冠盖京城,死后残碑长满苔藓。诗人看到别人的墓碑或许想到自己,表达了自己失落迷茫的心境。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 屏却相思?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参考答案:(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本题解析:
(1)整首词词意:近来深深懂得,要抛弃对她的相思总是徒劳无益。纵然白天将她抛开,夜晚在梦里还是要将她寻觅。我和她在梦中相会,梦醒后,那幽美的楼台,欢悦的情景依然在脑际时隐时现,令人低回不已。可是梦境终消失,只见西窗外白茫茫一片,那清凉如水的月光洒遍大地,满院淡紫色的丁香花沐浴在溶溶月色中,遥看像满树白雪,透出阵阵寒意。
(2) “西窗白”谓夜不能寐;“纷纷凉月”谓月色如雪,凉入肌骨;又纷乱如雪,扰人心绪;“一院丁香雪”谓愁绪满怀,挤满整个生命的空间,丁香本是愁物,加上凉月,更牵动万般愁恨;而“丁香雪”又违反常理,实则含蓄到处作者心里积雪,无法消融,亡妻心痛可知。
而三句叠加,则营造了一个极其凄冷沉寂悲凉的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小题1】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小题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主要景物,如雨、月色;月色清辉照洒在雨洗后的东坡上,自然描绘的是一清明幽静的月夜图,衬托了诗人精神境界。从下文作者叙述来看,第一句在全诗中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铿然”一词在句中的意思;②看“铿然”一词是否运用了什么手法;③看“铿然”一词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铿然”的声音与幽静的月夜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莫嫌荦确”相照应,诗人对“铿然”的喜爱,表现了他乐观、坚守信念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