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5 22:29: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望岳》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小题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小题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巍巍岱宗,莽莽苍苍,横空出世;青青齐鲁,郁郁葱葱,绵延无际,这是远望;荡胸生层云“的倒装,,突出了泰山雄伟气魄对诗人的感染;“决眦入归鸟”,睁大眼睛追踪远方极细极小的飞鸟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神秀的倾心追索。这是近望。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明确其观察顺序并不难。同时这也是对课内所学的一种迁移运用。如在《沁园春.长沙》中老师会分析到观察顺序。
小题2: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错。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形容泰山之巅山川秀美,震撼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点评:诗词是抽象的艺术,要结合想象来理解诗句。不能只分析字面意义,否则会断章取义。
小题3: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到那时再看其他的山就觉得小了。在这里,泰山的最高峰又指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点评:本题不难。这一句为千古名句,比较容易想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宿府?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小题1:从内容上看,诗歌是怎样表现"独宿"的特点的?(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首联写“独宿”的环境,通过 “清秋”“井梧”“蜡烛”等景物的勾画,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颔联写“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角声悲凉,月色无限美好,但无人共赏,独宿不寐,表现诗人沉郁悲抑的心情。颈联和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独宿”时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暂且得安的漂泊苦闷之感。(4分)
小题2:A、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清秋”“井梧”“蜡烛”等景物的勾画,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抑郁悲凉,表现出诗人对国事充满忧虑、对漂泊生活深感苦闷之情。
B、反衬。颔联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独宿幕府时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C、用典。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七绝 ?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李进即江青。本诗作于1961年9月9日,这天正是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34周年。毛泽东看到李进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片,由照片上那苍劲的松柏想到自己一生的斗争生涯以及目前正面临的重重困难,感触颇深,慨然命笔。
小题1:人们一直对“劲”字备加赞赏,请分析为什么。(4分)
小题2:诗的结尾句“无限风光在险峰”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请你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劲”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松树的外在形象,而且概括了松树的内在精神——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松树都顽强地把根扎进岩缝里,蓬蓬勃勃地生长的精神。也体现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不畏强敌、敢于斗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英雄气概。
小题2: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勇于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看到人间美妙的风光。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有历经曲折坎坷,不懈努力,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炼字方面表达技巧的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劲”字的作用,诗中“劲”字修饰的是松,写出了松的外形之劲,也写出了松的精神之劲;同时劲松也有借景抒情的作用,书法了抒情主人公面对三年困难时期的恶劣环境,处变不惊、从容面对的英雄气概。所以,本题可以从两方面,三点来回答。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哲理式含意的能力。该题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一句的哲理,其实就是从诗句中概括出它的含意,只不过比一般含意分析更深一些,要用哲理性的句子进行概括,这实在增加了试题难度。我们赏析该诗,似乎应该把题照的主人江青摈除掉,结合多年政治背景(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江青又是回来反革命集团主犯,以此诗作为考题实在为难学生了),单看毛泽东面对困难犹如黄山松一样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展现出苍劲壮美的形象。哲理性概括就是句子要有辩证精神,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②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②滟滪:即滟滪滩,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1)有人说颈联中的数字运用精妙传神,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颔联所抒之情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一:“双”修饰“蓬鬓”,双鬓如蓬,写出了诗人漂泊的艰难,与下一句“一”相呼应,音节上具有照应美,突出了诗人漂泊途中的孤独寂寞。
   示例二:“一”修饰“钓舟”,表明诗人孑然一身,孑然一身的诗人和烟波浩渺的江汉两相对照,更让人觉得诗人漂泊的孤独寂寞。
(2)用文翁在四川建功立业的典故赞美李剑州坐镇剑州三年的功劳,用李广虽劳苦功高但未能封侯的典故表达对李剑州未能得到朝廷重用的感叹。在借典故表达对李剑州的赞美和感叹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小题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3分)
小题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淡淡的忧愁。(1分)②: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1分)
小题2: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分)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细如愁”写出了词人的愁思,“淡烟”“丝雨”等这些意象词可概括为淡淡的忧愁。由“轻”“秋”“幽”可感悟出轻浅的秋季色调、幽渺的意境,也可体现出词人的忧愁。
小题2:可从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相似的特点角度,结合着本体“飞花”,喻体“梦”的特点来分析,“飞花”和“梦”本无相似之处,但在这首词中“飞花”的特点是轻盈、美丽;“梦”也体现出了一种轻飘的美;因此体现出运用比喻的新奇;然后再结合着词人以抽象的“梦”来形容具体的“飞花”这一特点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