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家 园 落 日
莫怀戚
(1)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2)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剪纸。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
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3)云海落日则很飘忽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
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4)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5)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
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6)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说起它就想起庄稼和回家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7)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8)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9)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10)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11)……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12)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有一个农夫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上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就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13)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14)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15)这个起伏田野上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16)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17)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18)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她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园。
(19)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20)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小题1:..请简述第5自然段“我说唔,唔唔”的含意。(2分)
答:?
小题2:..作者用四个自然段,描写了“家园落日”之外的另四种落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3:..第13自然段,作者写道“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
身”,请分条简述作者有这种反应的原因。(6分)
答:?
小题4:..作者认为丘陵落日特别丰富“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请深入品读本文,以“《家园落日》的深挚情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15分)
参考答案:小题:.这句话表面是随声附和,言外之意是不以为然:朋友,你还没有见过“我”家园的落日呢,那才是至真至美最值得骄傲的如诗如画的景象!(冒号前后各一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作者这样写(1)是为了衬托(1分)下文的家园落日,通过衬托,表现家园落日的特点:以戈壁落日的“一身鬼气”、云海落日的“柔曼虚幻”、平原落日的“一成不变”、大海落日的“生命不遂意”,来反衬家园落日的“像普通人”一样的“温和”“慈爱”,既实实在在又丰富多彩,从从容容,旷达自在(1分,可以不必说得特别细致)。(2)在描写前四种落日的过程中,作者已为下文写家园落日蓄势(1分,也可以说“铺垫”),作者从这四种落日中都看到、感到了一些不满足,不就是以为以灵魂中深爱的家园落日作了参照物吗(1分)?
小题:.原因如下:(1)人、动物之影与太阳相叠,景观奇特(1分);(2)人与动物的默契,大自然与人的契合,温馨动人(1分);(3)老农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2分);(4)家园落日与迟暮老农相映衬,使读者如醍醐灌顶:人生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2分)。种种思绪在这一刻齐聚作者心中,大美启发大悟,大悟引发大爱,于是有了热泪盈眶,有了难以描述的爱。
小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作者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这些落日的不足是以作者灵魂中深爱的家园落日做参照物的;(2)原本普通的丘陵落日在作者眼里显得“特别丰富”,看似无理,却最有人性,最能打动人心,因为家园落日具有像普通人一样的“温和”“慈爱”,借此将自己对故园及其落日的深刻记忆更深层次地表达出来——正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名句一样,从无理中见热爱故乡的深情;(3)家园落日已是一种象征,她是人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归宿。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小偷卢卡
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①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时候,卢卡仰起头来,只见天空变成了一条狭长的垂直线;探身朝前俯视,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坡面,一直伸向大楼的另一端,被突出屋脊的一只烟囱隔绝了;坡面朝下延伸,跟装饰精雅的飞檐联在一起了。
这时,他向屋脊扫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顿时惊呆了。
屋脊后面伸出了一个肥大、黝黑的脑袋,两道熠熠闪亮的目光,透过黑暗,直向他射来。蓦地,那汉子一跃而起,站立在屋顶上,伸出手来,枪口对准卢卡;一声命令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举起手!”。
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
他认出了这个汉子,此人是城里最精干和铁面无私的警察之一。
警察站稳身子,朝着屋顶的顶端走去。处于惶恐状态中的小偷卢卡忽然瞥见,警察的双脚在瓦片上摇摇晃晃,兴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赶紧止住了脚步,把两条又粗又短的腿叉开,支撑住身子。他仍然用手枪对准卢卡,说道:“过来,卢卡先生,你干得蛮不错,看来该打发你去睡觉了。不然的话……啊,上帝!……”
卢卡的心立即惊喜交集地狂跳起来,因为警察由于一只脚跟没有站稳,身子摇晃了一下,径直从瓦房上滑溜下去。卢卡随即瞧见一个肥胖的身躯在屋顶的斜面上朝下滚动。于是他急忙拔脚朝屋脊奔跑。
警察惊慌失措,用左手狠命抓住一块瓦片,不料这瓦片吃不住他的劲,也随着他向下滑溜,他直觉得十指连心的一阵疼痛,禁不住发出一声绝望的喊叫。他想用另一只扔下了手枪的手来攥住屋顶上的什么东西,但无济于事,他的身子继续朝下滚动,脑袋砰的一声撞在屋顶的烟囱上,但滚动没有停止。
小偷卢卡奔到屋脊,转过身来,只见警察已滚到坡面的边缘,身子随即在空中消失了。
卢卡心中蓦然一喜,不禁心花怒放。他目迷神眩地注视着他的冤家对头消失的地方,他这样细细地凝望着,以致终于发现,警察并没有完全掉下去,他正发狂似的用两只手紧紧攥住飞檐的边缘。
卢卡在屋脊上坐下,盯着这两只粗大、黝黑、越来越剧烈地痉挛的手。他等待着,希望看到这双手的消失,然后才扬长而去。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剧情已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潮时一样:他想象着警察的身躯悬吊着飞檐下的情景,不多一会儿,他的冤家对头的身子就要掉到石板砌的路面上,跌个粉身碎骨。他竖起耳朵,期待听到那庞然大物即将坠落地面的声响。
警察的一只手已经吃不住了,不由得松开了原先死死攥住的屋檐,整个人的重量和抽搐立即都集中到一只手上,竭力挣扎着;不一会儿,松开的那只手又重新攀住屋檐,另一只手又松开了。警察在空中摇摆飘荡。
蓦地,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颤过卢卡的心头。这种感觉跟他开头那种幸灾乐祸的狂喜迥然不同。我紧紧地闭上双眼,而后又很快地张开,他听到下面急促的喘息声,看来是用那两只手拼命挣扎时发出的。小偷卢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由自主地霍然立起身子,刷地把袋子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瓦房上;他又一次闭上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用手抚摸了一下前额,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便径直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他跑到屋檐跟前,立即扑到,肚皮紧紧贴着房瓦,伸出一只铁一般的坚实的手臂,钩住烟囱壁的棱角,向前探出身子,伸出另一只手臂,喊道:“拉住!”
卢卡紧紧攥着正在挣扎中的警察伸过来的一只手。他感觉到那只手也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使出浑身力量往上拉,仿佛渔翁拉起沉甸甸②的渔网一样。他瞧见了警察的脑袋、肩膀;他继续往上拽,警察顺着他的劲儿,终于露出了整个身子;卢卡给了他最后一把劲,然后帮助他在靠近屋顶角落的房瓦上坐下。
过了片刻,警察才结结巴巴地说:“谢谢。”
卢卡站立起来,转过身去,不再理会他。他登上屋脊,那里放着他的袋子。他把袋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从屋顶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然后顺着檐槽滑至地面。
月亮隐没了,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在离开屋顶和抱住檐槽以前,他再次抬头望了望天空。卢卡黑夜行窃兴许已经上百次了,然而他从来不曾发现过,天空中竟有那么多灿烂的星星。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段划线处描写卢卡偷盗得手之后所看到的景致,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请分点概括文中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小题3:指出两处划线词语“沉甸甸”在句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4:赏析文中加点的语句。(4分)
小题5:小说结尾,铁面无私的警察默许地放走了小偷卢卡,有人觉得该放,有人觉得不该放,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表现卢卡轻松舒坦的心情;②为下文警察失足,抓住屋檐以及卢卡关机时刻伸出援助之手等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内容和结构方面各1分,应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小题2:①偷盗得手后的舒爽坦然;②被警察发现时的震惊和惶恐;③警察失足时的心花怒放(幸灾乐祸);④救警察时的不可捉摸(果断坚决);⑤救警察后的骄傲满足。(每点1分)
小题3:(1)“沉甸甸”指偷到的财物丰富而贵重,表现小偷卢卡美滋滋的、舒爽坦然的心情。(2分)
(2)“沉甸甸”指渔网的沉重,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卢卡救助警察时的艰难和全力以赴。(2分)
小题4:运用比喻(1分)从动作和心理两方面,展现卢卡幸灾乐祸的卑鄙心理(1分),使得卢卡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1分),同时也与下文他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情节形成对比,从而凸现人性中善的一面(1分)。
小题5:观点一:我觉得应该放了卢卡。尽管卢卡是个惯偷,但他在关键时刻救了警察,倘若不是这一关键时刻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得以觉醒,警察早已命丧黄泉。警察放走卢卡具有象征意义,那就是人性当中的善的肯定与回报。我们这个社会应该鼓励这种善心、善行。不然,如果大家都担心像彭宇一样扶老人而要赔偿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就会面临集体的滑坡了。(观点明确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结合文章,抓住人性的善以及对善的肯定,2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5分)
观点二:我觉得警察不应该放了卢卡。卢卡救了警察,警察理应感恩,但是小偷毕竟是小偷,警察毕竟是警察。法律赋予警察的职责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情而有所改变,要不然社会的正义就无法得以彰显。试想,如果我们都可以将个人的情感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么社会岂不是一团糟了。像文强、成克杰、王辉忠之流之所以被绳之以法不就是因为徇私枉法吗?(观点明确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结合文章,抓住警察的职责和社会的正义,2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答题时,要首先想到景物描写的几个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等。结合着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仔细琢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即内容上烘托了卢卡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为下文什么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或者做铺垫。要整体上把握文意,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
小题2: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在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中分别表现出来的,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因此,要想分点概括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就要在阅读文中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进行体会和感悟,如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就烘托了偷盗得手后的舒爽坦然。再如文章2、3、4段,对卢卡的神态、动作描写“顿时惊呆了、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把卢卡那种震惊和惶恐表现出来;以此进行分点概括即可。
小题3:“沉甸甸”是形容词,从前后两个语句来看,分别是修饰袋子和“渔网”,而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和对句子的深意的感悟可知,第一个句子中的“沉甸甸”把赃物的贵重和卢卡内心的舒坦表现出来;第二个句子中的“沉甸甸”把救警察时的艰难和全力以赴,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小题4:对于加点的句子,要仔细品读,尝试着从表现手法、内容、作用、人物形象和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出来。如文中“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方面来刻画卢卡的心理,真实的反映了卢卡的人物性格特征,在结构上,与下文救警察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卢卡人性中善的一面。
小题5:这是一道相对开放性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着文章故事内容,从卢卡的人物性格、警察的形象方面进行分析,还要结合着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如要认为该放了卢卡,就要抓住卢卡人性中善的一面,结合着现实的道德底线进行分析,评价。如要认为不能放,就要从警察的职责和社会正义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际两种“治水”模式的反思
①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相关历史表明,过去几十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是普遍失败的,因此,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是“世界银行共识”和“东亚模式”。
②世界银行指出私有化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公共品供给困境的有效方式,市场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而公共资源(比如水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市场就可以让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摆脱目前面临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困境。
③在小型基础设施的管理上,世界银行力推“社区共管”模式,他们认为,这一强调社区参与和同伴监督的管理方式会带来决策过程的透明化、责任化和公平化,并可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对公共服务进行更有效地分配,以此带来更高利用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④世界银行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共识”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但是十几年的探索之后,人们却发现“世界银行共识”并没有为这些国家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质疑之声因之四起,学者们对世界银行模式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猛烈地批判。
⑤以“世界银行共识”在墨西哥的推行为例,学者们指出,这一改革没有改善墨西哥原先公共服务的低效率,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社会力量无力承担高额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国家资金的撤出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基础设施的私.营化加大了人们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私营业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不顾发展的可持续性。
⑥很多学者认为“世界银行共识”仅仅看到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忽略了很多深层次的因素:如世界各地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各不相同,因此私有化难以在世界各地推广;发展中国家缺乏相应的市场和法律制度,很难保证市场化的公平和效率;在某些地区,产权难以界定;等等。
⑦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指出,财政力量的退出只会恶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国家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为辅的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和韩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彻底颠覆了“世界银行共识”。
⑧以韩国为例,该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革是“新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村运动的推行而不断深化。在投资上,韩国建立了以国家财政为主、受益农户投资为辅的管理体系,从资金上保证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各地特殊的地域特征,积极动员当地农村社会资源,建立“自下而上”的动员机制,充分体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与奖励措施,根据各个村庄的表现,政府实行奖勤罚懒的机制,以官办型民间组织为管理主体,根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由不同的官办型民间组织负责管理。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韩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的成功。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小题1:下列有关“世界银行共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世界银行共识”是当前最受人瞩目的两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之一。
B.“私有化”和“市场化”是世界银行为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开出的两大药方。
C.水资源是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市场化能够优化水利资源的配置,解决发展中国家水资源供给的困境。
D.世界银行想借推行“社区共管”模式,对公共服务进行更有效的分配,以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