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2017-08-25 22:52: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漂母”之歌?
从维熙
  暗我见过许多古墓,凡是高高隆起的大墓,都是属于古代帝王将相的。但这次在江苏省淮阴县的码头上,我第一次看到一座18米高的大墓,里边埋葬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名当地的汉代村妇。由于她常在码头旁边的河水里漂洗衣物,便有了“漂母”之称。历史上记载着开创大汉的常胜将军韩信,曾在困境中“认漂为母”,演绎的就是这段故事。但“漂母”之美名,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全然在于她激励了一个流浪汉的心志,使韩信成为载誉千古的一代军事天骄。?  
  能看到这个“漂母”大墓实属偶然。中国散文协会与江苏省作协,为缅怀这位汉代不凡的“漂母”,在当地举行了“漂母杯”散文奖的授奖仪式。我的一篇写母亲的散文,有幸与国家前任国防部长迟浩田写的母爱散文,同时获得了荣誉奖,便有了这一次的淮阴之行。十分值得咀嚼的是授奖大会的会址,遴选在“漂母”昔日洗衣漂物的古运河码头、“漂母”大墓前召开,可谓是文学工作中的一个创举。? 
  笔者所以如此评说,实因昔日的文学授奖活动,大都在礼堂和宾馆召开:进会场的要有请柬,参加会议的要戴着牌牌。这里没有上述的繁琐,到这儿来参会的有骑摩托车来的工人,有拉儿带女来的农民。其中最触动我中枢神经的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彼此搀扶着奔向这个古运河的码头。完全出自心田的支配,赶赴到“漂母”大墓之前。我为此而深深感动。按时尚的标准划线,我将授奖活动纳入?“草根”范畴,不然何以会来了这么多平民百姓呢!因而,当会议主持者让我发言时,我先向会场里的平民百姓鞠了一个大躬,然后又向高高的“漂母”碑鞠躬,表达一个北方孝子的敬意。? 
  世人皆知母爱无涯。但在我眼里,母爱有轻重之分。纯本性的母爱,虽然甜如蜜糖,但这种母爱与动物的母爱并无根本的差异。比如母虎、母狼、母熊……都有爱犊舔犊并为其捕猎食物之本能。人与动物最大差别,在于人是有追求的万物之灵。因而母爱中释放出来的精神火光,才是母爱中的亮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经纬中,曾出现过孟母为哺育儿子成才,煞费苦心地三次搬迁其舍,终于使孟子登上了中国儒学之巅;岳飞之母对岳飞从没有溺爱之举,在其少年时,就在其背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致使这四个字成为岳飞的人生坐标,成为名扬中华的抗金英雄。“漂母”异同于孟母和岳母之处,在于她和韩信既无母与子的血缘关系,也没有亲属的裙带关系——这样一个淮阴普通村妇,居然将一个流浪乞讨的少年,激励成为灭楚兴汉的一代天骄,可谓是中国母爱史上最为绚丽的篇章。?  
  韩信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尽管“漂母”并无图报之心,韩信还是履行他对“漂母”的承诺。历史记载这座?“漂母”坟,就是韩信成了大汉将军之后,亲率十万将士来修建的——连同韩信自己,每人用战袍包来一袍土,添在“漂母”的坟茔上。淮阴运河码头上,便有了这座大墓。最为巧合的是,其中也有我从姓祖先献给“漂母”的一袍土。据史考证,我的祖先名为从公,曾是韩信手下的一员副将,随韩信南征北战。当年韩信率十万将士修建“漂母”大墓时,他理应是其中一员。此时,我又来到“漂母”碑前领奖,是否天意的召唤。可惜当时会场上没有挖土用的铁锹,如果有的话,我会挥锹铲上几锹黄土,加在“漂母”碑上的——因为她让国人永远难以忘怀。正因如此,相传古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经过这座码头时,商船自动鸣响船笛;小船上的渔人摇船经过这里,则拱手作揖,以示对伟大“漂母”的敬意。? 
  颁奖仪式在献花高潮中落幕。大家都走到“漂母”石碑之前,献上手中的鲜花。我把群众送给我的一束鲜花,也摆放在名扬千古的“漂母”面前,以示一个文化孝子的心意。当天下午,举行了“漂母”的追思会。我发言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因为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也曾经受过“漂母”般的生活煎熬:我父亲在年轻时,因想奔往延安,而被国民党的监狱关押至死——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成人之后,我又被关进自己的“大墙”近20年。这些人间苦难,不是任何母亲都曾遇到过的,更非任何母亲都承受得了的。但她坚韧地挺了过来,直到她那颗伤痕累累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因而可以说,母亲演绎的是一首当代的“漂母”之歌。? 
  记得,那天怀念“漂母”的座谈会上,作家柳萌讲述他的母亲时,泪水也涌出眼帘。何以如此?因为母亲对后代人来说,不仅是夜空中的北斗,更是一部大爱无涯的人生词典。?  (《大阅读》2011年第8期)?
1.文章开篇两次写到“大墓”,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联想到诸多的母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及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具体分析文章插叙“我从姓祖先”向“漂母”献土的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母亲对后代人来说,不仅是夜空中的北斗,更是一部大爱无涯的人生词典。”请联系全文,探究这句话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突出了“漂母”墓建墓方式的独特。
  (2)透射出韩信对“漂母”的感恩报恩之情。
  (3)彰显了母爱的伟大。
  (4)显示出“漂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2.连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凸显(衬托)出“漂母”对韩信的母爱是中国母爱史上最伟大的母爱。(1)与动物本能的母爱相比,人类的母爱伟大之处在于蕴含着“追求”精神(或“闪烁着精神火光”)。(2)与孟母、岳母的亲子之爱相比,“漂母”对韩信的爱伟大之处在于超越了血缘和裙带关系,不带一丝功利色彩,因而愈显深厚和无私。?  
3.(1)含义:我们应该将感恩、报恩作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从祖辈身上传承下来    ? (2)作用:①从素材上,增强了韩信率军修“漂母”坟一事的真实性。②从表达上,自然地引发出“我”对“漂母”的崇敬、礼赞之情。③从主旨上,将“我”个人对“漂母”的敬意泛化为全体国人对“漂母”的敬意。
4.(1)深刻意蕴:①母亲给我们以“大爱”的情感滋养,尽心竭力地改善着我们的物质条件,丰润着我们的情感世界。②母亲给我们以丰赡的精神濡养,引领着我们的人生航向和标高,激励着我们的奋进心志。
  (2)写作意图:①升华感情。在深切感悟古今母亲精神火光的基础上,抒发了对母亲由衷而强烈的礼赞之情。②深化主旨。在深度挖掘古今母亲精神内质的基础上,揭示出母亲对我们物质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等的深远意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述大卫年幼时在撒伦书院寄宿,半年学校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5分,160字左右)


参考答案:半年学校生活印象深刻的事:一次,大卫最喜欢的同学史蒂尔福斯在课堂吵闹,麦尔老师批评他几句,他非但不服管教,还污辱老师是“叫花子”,吵闹声招来了校长,史蒂尔福斯振振有词地揭发麦尔老师的母亲是靠施舍过日子的,校长是势利眼,于是解雇了麦尔老师。大卫为此深深内疚,因为麦尔老师对他很好,而且关于他母亲受施舍的事还是大卫无意间透露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有删改)
小题1: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小题2: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将来肯定还会发生大地震,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是发生的时间和具体地点,而不是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小题2:(A.错在“预测到”,“实然判断”变“未然判断”;B.错在“成功预测”和“突破”,程度夸大; D.错在“重大突破”, 程度夸大。)
小题3:(B.“最好”没有根据,无中生有;C.“可能性为零”太绝对了,曾比较准确地预报过大地震;D.错在“只要……就……”,将必要条件说成充分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雷达的“克星”
反辐射导弹是截获、跟踪雷达或电子干扰机等电磁辐射源的电磁波信号,并顺着电磁波信号摧毁电磁辐射源的电子战硬杀伤武器,它可以永久性地摧毁电磁辐射源,而且其效果远强于电子干扰等短暂性软杀伤武器,因此,它是雷达、电子干扰机等电磁辐射源的克星。反辐射导弹虽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截至目前已发展了四代。
“百舌鸟”是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的典型代表,但由于是应付战争恶劣环境而从空对空导弹发展起来的衍生品,再加上当时微电子技术的限制,使它们存在先天的短处。第一,作战方式单一,必须长时间锁定敌方雷达,如“百舌鸟”导引头接收机灵敏度差、导引精度低,如果敌方雷达突然关机,导弹就可能失去目标。第二,导弹本身识别能力太差,如果设置假目标,增加辐射源,导弹受干扰后不是打偏,就是自爆。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军在导弹上装上记忆装置,这样即使雷达马上关机,只要导弹在雷达关机之前已经截获目标方位,记忆装置就能把相关数据记忆下来,靠记忆数据来控制导弹把雷达摧毁,这就是第二代反辐射导弹。“标准”是其中的代表。它增大了射程,最大可达56千米;采用了宽频带导引头,内装有目标位置与频率记忆装置,有较好的抗目标雷达关机能力。但采用记忆电路对付雷达“突然关机”时的效果有时并不是很理想,而且成本较高。例如“标准”反辐射导弹的成本约为“百舌鸟”的5倍,而且弹体笨重,约为“百舌鸟”的2倍。
为了弥补第二代反辐射导弹导引头覆盖频带窄、弹体过于笨重的缺陷,第三代反辐射导弹运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可捕捉、跟踪和攻击地面、舰载和机载的各种雷达。像“哈姆”导弹的导引头工作频带就很宽,在0.8-20GHZ之间,并可扩展到0.1-40GHZ。它的接收机灵敏度极高,能从目标的任意方向寻的,既能截获连续波信号,又能截获间断波信号。导弹采用被动雷达寻的与捷联惯性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提高了抗关机、抗干扰能力。
第四代反辐射导弹具有巡航功能,又称为反辐射无人机,是一种智能化的反辐射导弹,具有较高的“智商”。它既可以直接接收敌方雷达辐射电磁波信号攻击目标,也可以按发射前的预编程序攻击目标。导弹发射后,弹上飞行控制计算机利用其传感器和导航分系统提供的方向和高度信息不断计算并存储目标的相对位置。随着导弹不断接近目标,目标相对位置也越来越精确。如果在攻击过程中因敌方雷达关机而丢失目标信息,导弹可自行转入巡航状态,在目标区上空盘旋飞行,待机再攻击。如果一直得不到信号,导弹在最终时刻将自毁。因此,第四代反辐射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作用范围广、压制时间长、杀伤概率高、受天候影响小、自动搜索、选择攻击目标、生存能力和机动能力强等优点。
在不久的将来,反辐射导弹的结构和性能还会不断地提高,将从单一的空对地发展为空对空、空对舰、地对空、地对地等。此外,制导方式多样化、人工智能化、杀伤力和抗干扰能力更强、滞空时间更长、射程更远、工作频率范围更宽也将是未来反辐射导弹的特点。
(选自《兵工科技》)
小题1: 从原文看,下列对“反辐射导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辐射导弹是雷达、电子干扰机等电磁辐射源的克星,其摧毁效果远强于电子干扰等短暂性软杀伤武器。
B.反辐射导弹可以永久性地摧毁电磁辐射源,是一种能截获、跟踪雷达或电子干扰机等电磁辐射源。
C.反辐射导弹利用导引、记忆、传感、制导等装置,在密集的电磁场环境中搜索、鉴别、捕获、跟踪目标。
D.反辐射导弹虽然是从空对空导弹发展起来的衍生品,但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智能化的武器。
小题2: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百舌鸟”导引头接收机灵敏度差、导引精度低,如果敌方雷达突然关机,导弹就会失去目标。
B.“标准”导弹采用了宽频导引头,增添了记忆装置,与“百舌鸟”相比,具有更好的抗目标雷达关机能力。
C.第三代反辐射导弹弹体更轻,导引头覆盖频带更宽,因此具有作用范围广、压制时间长、杀伤概率高等优点。
D.导弹发射后,弹上飞行控制计算机利用其传感器和导航分系统提供的方向和高度信息不断计算并存储目标的相对位置,这种巡航功能是反辐射无人机最突出的特点。
小题3: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设置假目标,增加辐射源,“百舌鸟”导弹受干扰后不是打偏,就是自爆。
B.“哈姆”的接收机灵敏度极高,能从目标的任意方向寻的,既能截获连续波信号,又能截获间断波信号,因而能对地面、舰载、机载的各种雷达实行有效的捕捉和跟踪。
C.反辐射无人机具有较高的“智商”,即使在攻击过程中因敌方雷达关机而丢失目标信息,也可自行转入巡航状态,待机攻击,因此从空中飞过的目标都难以摆脱它的跟踪和攻击。
D.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反辐射导弹的发展,其跟踪、攻击的目标范围将大大地超过目前的水平。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偷换概念。依据文章第一段第一句的内容,截获、跟踪的是“雷达或电子干扰机等电磁辐射源的电磁波信号”,而并非是“电磁辐射源”本身。
小题2:A项说法太绝对化,原文是说“导弹就可能失去目标”。C项张冠李戴,有些优点第 四代反辐射导弹才具备。D项对“巡航功能”的阐述有误,应指“在攻击过程中因敌方雷达关机而丢失目标信息,导弹可自行转入巡航状态,在目标区上空盘旋飞行,待机再攻击”。
小题3:反辐射导弹目前仍处在“单一的空对地”阶段,因而对空中飞过的目标还不具备跟踪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前著作无虚日”
叶永烈
  梁实秋,宽广的前额,深色边框眼镜,白发稀疏,总是笑盈盈的。一个脾气鲠直而性格爽朗的人。在中国文坛上,他是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树。
  梁实秋在海峡两岸,都享有颇高的知名度。
  大抵因为他的生命的后期将近40年的时光,是在海峡彼岸度过的,他在台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识。他曾拍着自己高高的前额说:“我大不喜欢上街。一走出去,我这张脸马上就叫人认出来了!”在他去世之后,台湾报刊称他为“文学大师”、“一代宗师”、“国宝级的作家”……
  在海峡这边,老年人是从当年“新月派”作品中熟悉他的名字,中年人是从鲁迅的杂文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梁实秋的批判知其大名,年轻人则从《最新实用英汉辞典》、《远东英汉大辞典》上见到“主编梁实秋”而知其人。自从1986年4月中国友谊出版社印行《雅舍怀旧》和上海书店重印40年代的《雅舍小品》以来,作为作家的梁实秋,才开始为大陆的读者所认识。
  虽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现在来评论鲁迅和梁实秋在30年代那场大论战孰是孰非尚为时太早。留诸后人去论功罪吧。
  梁实秋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我倒以为,在众多的关于梁实秋的评论文章中,以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写的《秋之颂》一文(1987年11月4日台湾《中国时报》)最为公允,如实地勾画出梁实秋先生的形象:
  “梁实秋的贡献有许多方面。台湾读者最熟悉的该是散文家梁实秋,尤其是《雅舍小品》的作者。其次,该是翻译家梁实秋,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传人。再其次,该是学者梁实秋,尤其是中文版英国文学史的作者。一般学生最熟悉的,则是各种英汉字典的编者粱实秋。台湾读者认识的梁实秋,是一位智者,字里行间闪动着智慧与谐趣。……”
  古人常以“著作等身”来形容著作之丰,而对梁实秋来说,该是“著作超身”了。把他的著作一本本摊开,连一张乒乓球桌面也放不下!
  他的一生的文学丰碑,是花费37年光阴,独力译出全部莎士比亚剧作——37出莎剧。加上莎诗3卷,煌煌400余万字。
  在1967年,他完成莎翁巨著中译之后,又以7年功夫写成100万字《英国文学史》,以及与此书相呼应的120万字的《英国文学选》。
  他译《世界名人传》124册。
  他编英汉字典,从小学生用的,直至大学生用的,多达30多种。
  他编各式各样英语教材,也有几十种之多。
  他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对于西洋文学的精通,诚如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稔熟。他的散文,清丽,隽永,简洁,深邃,独具一格。他的《雅舍小品》,是他用真情实感写成的,在读者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他的“雅舍”,原本是抗战时期在重庆北碚的客居,座落半山上,邮差送信不便,他就在山下挂一信箱。信箱不可无名,他的邻居叫龚业雅,他从中取出个“雅”字,在信箱上写“雅舍”两字。他的《雅舍小品》不断地写下去,1973年出了续集,1982年出了3集.1986年出了4集。还出版《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秋室杂文》、《实秋杂文》、《实秋文存》。前妻程季淑死后,葬在美国西雅图槐园,他把心中的思念写成《槐园梦忆》。他与继室韩菁清之间的书信,正在编写成20万字的《菁秋琐记》。每逢周末,他必定给在美国的次女文蔷写一封散文笔调的家书。长达14年的家书,又汇成一本厚厚的散文集,记下了他一个又一个人生的脚印……
  80高龄的他,仍笔耕不辍。据夫人韩菁清女士言及,她常常发现,梁实秋椅子的坐垫上,留着一滩鲜血——他专心致志于写作,以致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他全然不觉得!
  无论哪家哪派,无论怎样评价,梁实秋毕竟是梁实秋,他的丰厚的“秋之果”——那两千万字的文学结晶,是用板斧砍不掉,棍子扫不了的。
  难怪,老舍夫人胡絜青在梁实秋辞世之后,用14个字精辟地概括梁实秋一生: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节选自《名人秘闻录·梁实秋的梦》1983)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80年代梁实秋的《雅舍怀旧》和《雅舍小品》在中国大陆流行,大陆的读者开始重新认识以作家身份出现的梁实秋,在此之前,他在大陆的知名度并不高。
B、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以真挚的笔触向读者展现梁实秋的心灵世界,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73年出了续集,1982年出了3集,1986年出了4集。
C、梁实秋花费37年终于在1967年独立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部剧作的中译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完成了100万字的《英国文学史》和120万字的《英国文学选》。
D、80高龄梁实秋先生依然笔耕不辍,他专心致志写作以致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也浑然不觉。这也印证了老舍夫人胡絜青对他“生前著作无虚日”的评价。
E、作者认为,梁实秋丰厚的“秋之果”——那两千万字的文学结晶,强权消灭不了,舆论宣传否认不了。作为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它将造福人间。
(2)梁实秋生命后期将近40年的时光,是在海峡彼岸度过的,请概括他后期在台湾的主要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扼要而全面的概括梁实秋的形象。(文字含标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实秋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被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被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文学大师”、“一代宗师”、“国宝级的作家”,我们评价梁实秋既要看历史,又要兼顾现实。请结合文本对梁实秋前期和后期分别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散文家梁实秋,有《雅舍小品》(续集,3集.4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多本散文集。翻译家梁实秋独力译出全部莎士比亚剧作诗作400余万字、《世界名人传》124册。学者梁实秋写成100万字《英国文学史》和120万字的《英国文学选》,编英汉字典30多种、英语教材几十种。
(3)个性颇强(答“鲠直爽朗”也可)、情感丰富、著述颇丰、学贯中西、争议颇多的文人。
(4)前期,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作品;他也曾遭受伟人、名人的批判;和鲁迅在30年代进行过一场大论战。孰是孰非,现在定论尚为时太早,还是留诸后人去论功罪吧。
  后期,他辛勤著述,“生前著作无虚日”,为我们留下了《雅舍小品》、中译莎士比亚全剧、《英国文学史》等2000多万字著作,“死后文章惠人间”,他的贡献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