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5 22:56: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送郭拱辰序? 朱 熹 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损益:减少增加。 B?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奇:奇怪。? C (郭君)不能久从予游矣?从:跟随。 D?予于是有遗恨焉?遗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访陶翁之遗迹 宾主尽东南之美 B 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 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 京中有善口技者 D 登玉霄以望蓬莱 问征夫以前路 小题3:用“/”对文段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 B?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 C?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 D?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为一篇赠序类散文,篇幅短小,语言平易晓畅,但语浅而意深,显示出作者对古文的高度熔炼和吸收。 B首句“世之传神写照者”化用《晋书?顾恺之传》中的典故,巧妙地引出郭拱辰“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的高超画技。 C为了突出郭拱辰的绘画艺术,作者寥寥数言,先用两个“或”字“泛写”郭拱辰的绘画能到人所欲言而无法言的境界。后以他为“我”所作的两幅画像进行“实写”,言简而意丰。 D 文章第三段,写今后游览线路的设想,并叹息“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是为了抒发作者与郭拱辰之间的深厚感情,并交代写作的目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B(奇,奇妙、神奇) 小题2:D(A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转折,译为“但,但是”; C即使,连词,表假设的让步;虽然,连词;D连词;介词。) 小题3:D 小题4:D(写今后游览线路的设想,是将自己寻访隐士,隐遁山林的超逸襟抱和盘托出。写郭拱辰“不能久从予游”,是叹息郭君不能同游,不能图隐君子形象以归。) 参考译文 世人作人物画,能够把外形画得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郭拱辰(善画人物),不但能画象外形,连人物的精神意趣都能够全部表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 我此前见到友人林择之、游诚之,他们向我称赞郭君,但没能把他请来。今年他居然不请自来了,本地士大夫们,想要看一看他的本事(请他作画),他能够一画就象,或者稍稍作些修改,最后没有不象的,同时把人的风神气韵,都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发笑。为我画了大小两张肖像,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拿给人看,即使是听说过我而没有见到过我的人,也知道画的是我。 然而我将要东游雁荡山,去看一看那有名的大小龙湫(瀑布),又想登上玉霄峰眺望蓬莱仙山,往西经过麻源、玉笥山,登上衡山的祝融峰顶,俯瞰洞庭湖风涛之雄壮,北出九江,上庐山,入虎溪,寻访陶渊明的遗迹,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慢慢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我想那些地方一定会有隐士,是世人所不能见到的,而我将有幸见到,并让郭君把他们一一画下来带回。然而郭君因为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我于是觉得很遗憾呀。因他向我来辞行,我就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 C、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 D、萦(环绕)青缭白,外与天际(接合) 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 醉则更相枕以卧 B、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D、则凡数州之土壤 其高下之势
3、从句式角度看,和“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相同的一项是 [?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大王来何操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来映衬出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本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作者的傲世情怀。 C、西山的胜处,作者是通过远观得来,又是从宏观着笔叙写的。 D、本文与《小石城山记》一样,记游的都是永州的山川景物,但《小石城山记》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而本文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流露出了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思想。 5、请用“/”给文中的划线文字断句。 心 凝 形 释 与 万 化 冥 合 然 后 知 吾 向 之 未 始 游 游 于? 是 乎 始 故 为 之? 文 以 志 6、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注:培塿,指小土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D?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说明:4处正确即可。凡断句超过6处者均判为零分) 6、(1)我以为凡是这永州的山有奇特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却不曾知道西山景物的怪异独特。(得分点:“以为”,“而”,句意通顺) (2)这时候,我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立出众,不与那些小土丘同类。(得分点:“然后”,“特”,句意通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性常先生传 【明】王阳明 王纲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性常尤善识鉴,有文武长才。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元末尝奉母避兵五泄山,有道士夜投宿,性常异其气貌,礼敬之曰:“君必有道者,愿闻姓字。”道士曰:“吾终南隐士赵缘督也。”与语达旦,因授以筮法。 且为性常筮之。曰:“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性常以母老有难色,道士笑曰:“公俗缘未断,吾固知之。”遂去。 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性常谓之曰:“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称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后伯温竟荐性常于朝。洪武四年,以文学征至京师。时性常年已七十而齿发精神如少壮。上问而异之,亲策治道,嘉悦其对,拜兵部郎中。未几,潮民弗靖,遂擢广东参议往督兵粮。 谓所亲曰:“吾命尽兹行乎?”致书与家人诀,携其子彦达以行。至则单舸往谕,潮民感悦,咸叩首服罪,威信大张。 回至增城,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截舟罗拜,愿得性常为帅。性常谕以逆顺祸福,不从,则厉声叱骂之。遂共扶舁之而去。贼为坛坐性常,日罗拜,请不已。性常亦骂不绝声,遂遇害。 时彦达亦随入贼中,从旁哭骂,求死。贼欲并杀之,其酋曰:“父忠而子孝,杀之不祥。”与之食,不顾。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山。 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始备上其事,得立庙死所,录用彦达。彦达痛父以忠死,躬耕养母,簏衣恶食,终身不仕。 性常之殁,彦达时年十六云。(选自《王阳明全集·卷六·世德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常尤善识鉴——识鉴:相面看人 B.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造:拜访 C.未几,潮民弗靖——靖:平安 D.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鼓噪:鸣鼓呐喊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性常放达忠贞的一组是(? ) ①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②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③亲策治道,嘉悦其对 ④至则单舸往谕 ⑤则厉声叱骂之 ⑥遂共扶舁之而去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位道士遇到性常,因两人说话投机,道士就把卜筮的方法传授给他,并给他算了一卦,得知他未割断凡俗的缘分,就离开了。 B.性常对处于低微地位的刘伯温寄予厚望,肯定他是辅佐皇上成就大业的人才,要求他在成功之后,千万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王性常。 C.性常七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刘伯温的举荐被召到京师,收到皇上的器重,被授予兵部郎中,后又提升为广东参议前去督办兵粮,劝降了叛乱的潮民,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 D.性常在增城时遇到海寇偷袭,被海寇扣留,海寇请求他做他们的首领,遭到性常的断然拒绝,性常为此厉声训斥,大骂不已,遭到海寇的残忍杀害。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4. (1)您以后一定会在世上知名的,然而却不能正常地死在房屋里,如今你能跟随我一同出去游历吗? (2)贼寇同情他的诚心、孝心,准许他用羊皮缝起来包裹着他父亲的尸体,(彦达)背着他父亲的尸体离开,方能回去埋葬在禾山。 (3)以后成功了,希望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那样就很好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孝子伯华孙也。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又言:“预备仓本振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隐不报。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收获甫毕,遽至乏绝。是贫民遇凶年饥,丰年亦饥也。乞敕天下有司。岁再发廪,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帝立命行之。 景帝监国,诸大臣议劝即位,未决。以问诸言官,夔曰:“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议遂定。景泰元年,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四年就改礼部,奉敕考察云南官吏。 天顺二年改吏部。知府某以贪败,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遂止。七年代石瑁为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帝从尚书李宾言,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纳米济荒得入监。夔奏罢之。四年以灾异屡见,疏请“劝视经筵,裁决庶政。亲君子,远小人,节用度”。且言:“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帝优旨答之。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 帝信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服用僭拟无度。奸人慕之,竞为其徒。夔力谏,势稍减。 五年代崔恭为吏部尚书。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七年加太子少保。复偕群臣陈二十八事,大要以绝求请,禁采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为急。帝多采纳。明年九月,南畿、浙江大水。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明年卒,赠少保,谥文敏。 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 (《明史·列传》六十五,原文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备仓本振贫民振:救济 B.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擢:提拔 C.岁再发廪,必躬勘察发:打开 D.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报:答谢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先给其最贫者奸人慕之,竞为其徒 B.帝立命行之夔奏罢之 C.知府某以贪败四年以灾异屡见 D.大要以绝求……节冗费为急王翱为吏部
|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姚夔才器宏远、立决朝议的一组是(?)
①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②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
③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④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
⑤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⑥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夔考中进士之前,两级考试都是第一;做吏科给事中后力陈时政,皇帝采纳并立刻命令施行。
B.在景帝登基与否的问题上,姚夔一言立决,决议才形成,他因此功劳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右侍郎。
C.姚夔为官刚正,阻止了贪官复职的企图,又上书请求停止了个别地区诸生通过缴纳钱财做官的做法。
D.王翱掌管吏部时专门打压南方人,到姚夔接掌吏部后,比较重视南方人,他推荐的人都能称职。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收获甫毕,遽至乏绝。(4分)
(2)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5分)
(3)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百姓收获粮食刚刚结束,马上就到了困乏断粮的地步。(“甫”“遽”“乏绝”三个词语每个1分;整体句意1分)?
(2)朝廷任命大臣,就是替(“为了”“给”也算对)国家考虑的,为什么要议论纷纷呢?(“为”“计”“何…为”,三个词语每个1分;整体句意2分)?
(3)每次遇到灾祸发生,姚夔就会请求皇帝赈灾抚恤,忧虑的神情在脸上表现出来。(“振”“恤”“形”,三个词语每个1分;整体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根据上一句“帝优旨答之。他所请十事,”可知皇帝用褒美的圣旨答复他,他所请求的十件事,都立即答复许可,因此,“报”并非“报答”之意,而是“答复,回复”。
A项“振”通“赈”,赈济。
B项“擢”通过迁移法可知为“提拔”,《陈情表》中“过蒙拔擢”的“擢”即提拔之意。
C项“发廪”中“廪”为“仓库”,“发”应为动词“打开”。
小题2:常考的文言虚词有十八个,学生应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加以记忆积累,可以通过课文中典型例句来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其”字,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些,第二个是人称代词,他们的;
B 项“之”字,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事;
C项“以”字,第一个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连词,因为;
D项“为”字,第一个是动词,作为、当作,第二个是动词,掌管。
小题3:此题要求选出姚夔才器宏远、立决朝议的一组,即找出姚夔有远见卓识、能果断决议的事例,②“执”表明姚夔正直不阿,④主要说明姚夔心忧国事,“共求”与立决朝议有差距,⑥主要说明姚夔为国无私选才。
小题4:做这类题目首先到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甄别选项与原文异同,尤其是一些关键词的意思。
A项对应文本第一段,根据原文“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和“帝立命行之。”可以得出。
B项对应文本第二段,前半句是正确的,后来姚夔的确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不是因为前半句所指的原因,“因此功劳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原文无据,因果关系不成立。
C项对应文本第三四段。
D项对应文本最后一段,原文“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
小题5: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1)考查了虚词 “甫(副词)”,刚刚的意思;虚词“遽(副词)”,马上之意;实词“乏绝”,困乏断粮的地步。
(2)考查了虚词“为(介词)”,替,给;实词“计”,动词,考虑;固定句式“何……为”,翻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3)考查了实词“振”,通“赈”,赈灾;实词“恤”,体恤;实词“形”,表现,意思与“怒形于色”的“形”字相同。
【参考译文】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他是孝子姚伯华的孙子。正统七年中进士,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第二年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上书陈述关于时政的八件事。又说:“预备仓本来是赈济贫民的,而里甲担心贫民不能偿还,就隐藏不报。致使贫民向富户借贷,加倍偿还。百姓收获粮食刚刚结束,马上就到了困乏断粮的地步。这样贫民碰上收成不好的年景闹饥荒,丰收的年景也闹饥荒。请求陛下下令给天下的相关衙门。每年两次打开粮仓放粮,一定要亲自勘察,先给那些最贫困的人。”皇帝立刻命令执行。
景帝监理国事,众大臣商议劝他即皇帝位,没有结果。就拿这事询问负责监督进谏的官员们,姚夔说:“朝廷任命大臣,就是为了国家考虑的,为什么要议论纷纷呢?”计议于是就有了结果。景泰元年,姚夔被破格提拔为南京刑部右侍郎。景泰四年改任礼部,奉命令考察云南官吏。
天顺二年改任吏部。有一个知府因为贪污败落,贿赂石亨请求复职,姚夔执意不许,这件事就停止了。天顺七年,姚夔代替石瑁担任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话,下令南京以及浙江、江西、福建的诸生缴纳米粮救济灾荒就可以进入国子监。姚夔上奏停止了这件事。成化四年,因为灾害怪异现象多次出现,姚夔上疏请求皇帝“出席并勉励御前讲经的活动,裁决各种政务。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节约费用”。又说:“今日能遵守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够了。”皇帝褒美的圣旨答复他。他所请求的十件事,都立即答复许可。
皇帝宠信番僧,番僧里有被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了等级,没有限制。狡诈不法的人羡慕他们,争着做他们的门徒。姚夔极力劝谏,情况才渐渐好转。
五年代替崔恭做吏部尚书。雨雪失常,姚夔借机力陈时政弊端二十件事。七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姚夔又偕同群臣上奏二十八件事,大体上是以杜绝请托,禁止采办,体恤士兵工匠,减少劳役,安抚流民,节省过多的费用作为紧急事务。皇帝大多采纳。第二年九月,
南京、浙江发大水。姚夔请求皇帝让朝廷大臣共同谋求安抚人民消除祸患的办法。每次遇到灾祸发生,姚夔就会请求皇帝赈灾抚恤,忧虑的神情在脸上表现出来。第二年,姚夔去世,朝廷赠予少保头衔,谥号为文敏。
姚夔才能远大,胸襟磊落。朝廷商议没有决定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作出决断。他在吏部的时候,留心人才,不可以避开亲戚朋友。当初,王翱掌管吏部,专门压制南方人,北方人喜欢他。等到姚夔掌管吏部时,很重视南方人,他评定推荐的人都能称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既冠,入乡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有持妖术号“真武法”、“空云子”、“宝华主”者,皆禁绝之。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
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曰:“牛失十载,安得一旦复之。”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鞫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朝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丧会,窃券而逃券:银票
B.鞫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鞫:审讯
C.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馔馈:喂食
D.皆汲汲经理经理:处理操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或饷其妇而不及姑②善刀而藏之
B.①官又以异县置不问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C.①果盗,则长于今二寸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①吾牛因某氏所租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D.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契据)
小题2:D(A、转折;顺承。B、因为;表目的,来。C、却,表转折;D、通过,经由)
小题3:D(捕获租牛人、制裁恶婆婆,文中没有这些信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刘宰下令同一保伍的乡亲邻里互相检举监督,那些巫祝大都改行务农。如有人再用妖术惑众,他一律坚决地取缔禁止。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他写下这样的座右铭:“不轻易地发布文告,不轻易地动用刑罚。”因事出城,他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一样的水。离职时,箱子里只有与主簿赵师秀的酬唱诗而已。他担任泰兴县令,邻县有人在本县边境租牛,租用者对牛主人来说,是姻亲,趁着办丧事,窃取租牛契据逃跑了。过了一段时间,牛主人的儿子去讨要租金,租牛者就说,那条牛已经被卖很久了。牛主人的儿子连续多年向官府告状,却没有契据能作证,官府又因为是邻县的事而搁置不查办。他向刘宰提出诉讼,刘宰于是就找来两个乞丐,给他们吃饱了,告诉他们事情缘由,假托其他事把他们关进牢房。审讯他们,乞丐谎称自己偷牛出卖,(刘宰派人)带着他们去那户人家指认查看。那租牛者说:“这牛是我通过某人租的。”乞丐竭力坚持自己的说法,于是那人出示契据,一起拿着到官府,偷契据的租牛人十分沮丧,只得归还牛和租金。一户有钱人家丢了金钗,(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家。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刘宰让她们各手持一根芦草,说:“没偷金钗的,明天早晨芦草自然还像原来一样;真的偷了金钗的,那么芦草会比今天长出两寸。”第二天早晨再看,一根芦草像原来一样,另一根则短了两寸。随即审问,罪犯果真服罪。有个婆婆状告两个媳妇都不赡养她,刘宰找来那两个媳妇,让她们与婆婆共处一室,有人送食物给媳妇却不给婆婆,再悄悄地观察,(发现)一个媳妇每次都把自己的食物给婆婆,婆婆还喝斥她,另一个则相反。像这样连续观察多日,就了解了实情。刘宰方正刚直,明智敏锐,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施以恩惠,做了许多实事。设置了义仓,创建了义役,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有人无田可耕,有人无屋可居,有人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心情急切,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责。(遇到)桥梁损坏,道路不畅,即使工程量很大,他也必定率先捐出资财,倡导修缮,并督察工程进展。凡是有利于父老乡亲的事,他没有不做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