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
李君山房记
苏 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 弊:坏
B.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苟:马虎
C.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涉:渡过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遗:赠给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①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C.①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D.①公择既已涉其流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B.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C.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②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③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4、单选题 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5、阅读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荣所从胡骑杀朝士既多,不敢入洛城,即欲向北为迁都之计。荣孤疑甚久,武卫将军泛礼固谏。辛丑,荣奉帝入城。帝御太极殿,下诏大赦,改元建义。从太原王将士,普加五阶,在京文官二阶,武官三阶,百姓复租役三年。时百官荡尽,存者皆窜匿不出,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赦于阙下。洛中士民草草,人怀异虑,或云荣欲纵兵大掠,或云欲迁都晋阳;富者弃宅,贫者襁负,率皆逃窜,什不存一二,直卫空虚,官守旷废。荣乃上书,称:“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乞追赠亡者,微申私责。无上王请追尊为无上皇帝,其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三品赠令、仆,五品赠刺史,七品已下白民赠郡镇;死者无后听继,即授封爵。又遣使者循城劳问。”诏从之。于是朝士稍出,人心粗安。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荣犹执迁都之议,帝亦不能违;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事,君应知之。”?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抵谌罪,尔朱世隆固谏,乃止。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由是罢迁都之议。?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御太极殿 御:登上。
B.从太原王将士 从:使------跟随
C.贫者襁负 负:背着。
D.死复何损 损:减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欲向北为迁都之计 荣犹执迁都之议
B.生既无益 既来之,则安之?
C.荣乃上书?尔朱世隆固谏,乃止?
D.何关君事,而固执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朝廷安抚民心的做法的一组是(? )
(1)遣使者巡城劳问?
(2)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
(3)自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
(4)下诏大赦,改元建义
(5)直卫空虚,官守旷废?
(6)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
A.(1)(3)(5)?
B.(2)(4)(6)
C.(1)(2)(3)?
D.(4)(5)(6)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朱荣极力主张迁都北方,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胡人骑兵杀朝廷大臣太多,怕定都洛阳,众怒难犯,于己不利。
B.尔朱荣护送皇帝(孝庄帝)进入洛阳城后,跟随他的将士全部都得到晋升,为此引起了元谌的不满。
C.尔朱荣为迁都之事与元谌发生争执而十分恼怒元谌,想当场就治元谌的罪,被尔朱世隆死死劝住。
D.尔朱荣进入洛阳后跟随皇帝登高远眺,看到壮丽雄伟的宫殿,才觉得元谌坚决要定都洛阳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他便打消了迁都的主张。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辨识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