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5 23:06: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砺则利?黄金
B.术业有专攻?攻克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D.余嘉其能行古道?古老的道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释】1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2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昱爵。3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也戚:忧愁
C.县吏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斥人过面:当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3分)(?)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②以灯檠投之
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④试之文,立就。
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


本题解析:
小题1:以……为怪异。A项的“了”字,除结合语境外,还可由熟语“了如指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加以印证,将其解释为“了解,明白”是正确的。B项的“戚”字,据语境“飘飘然若在世外”,可见自新是不以“贫贱”为愁苦的,也可据“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熟语得到印征,其解释是正确的。D项在《庄子》中也有相同的意义与用法,“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该项为正确的。C项的“怪”字,可结合课文迁移法来理解,“时人怪之”的“怪” 正与此同,正确的解释应为“以…为怪异”。
小题2:本题可以用排除法。③是自新牢记父亲的教诲。④是说自新有才华。
小题3: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買,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鮮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 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 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 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小题4:(1)“且” “宁……耶” “以” “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 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大使动用法, 译为“使…"袒忧”“让……担忧”。重点考察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
(2)“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 “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 “兄受榜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3)“悟”感悟,认识;“鉴”挽回;“追”补救为得分点。
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点评: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一定要有完成文言文试题的自信心。转变观念,增强信心。一些同学对文言文阅读存在畏难心理,总是认为自己不能读懂文言文材料,不能做对文言文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对近年来的文言文材料与试题进行一些研究、比较就会明白,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文言文阅读考查说到底还是考查浅易的文言文,内容不会很陌生,语言上的难度一般不会超过高中课本里所选文言文的难度。只要我们注重日常的训练和积累,调整好临场发挥的状态,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重视课本,夯实基础。虽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是课本知识点的直接或间接迁移,课本上的文言文是高考考查的文言知识的载体。
【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实际上是一介书生。”县吏拿文章来考他,自新马上完成,县吏感到快慰使得他免于受责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对这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收天下之,聚之咸阳/兵:军队?
B.帝感其,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忠诚?
C.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D.无一时一刻不适耳之观耳/目:眼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与例句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
A.阿母媒人
B.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C.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人而徐趋,至而自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三年,加靖海将军。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事下部议,寝其奏。因裁水师提督,授琅内大臣。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上复拜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苹屿,乘南风进泊八罩。琅遣游击蓝理以乌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遂取澎湖。克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
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捷克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③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葬惠安黄塘,赠太子太保。子世纶、世骠,自有传;世范,袭爵。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改动)
[注]①郑成功(1624—1662)南明抗清、收复台湾的名将。父郑芝龙降清,他坚决反对,率兵入海。②施琅(1621—1696)清代将领,曾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③衔恤茹痛:恤,哀伤;茹痛,忍受苦痛。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戡定顺德、东莞戡:攻克、平定
B.迁水师提督迁:降职
C.谕相机进取谕:告诉
D.事下部议,寝其奏寝:停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琅计得脱/并绘图
B.裁水师提督/荐琅
C.将致毒郑氏/迎水次
D.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所以衔恤茹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次写到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可见这两次中间,施琅曾经被免去水师提督。
B.郑克爽降清了,有人认为施琅这下子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但他深明大义,并未如此。
C.施琅明白台湾的重要性,它虽然是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但它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的安危,所以对台湾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D.郑锦曾想进犯海澄,被施琅打败。二十年以后郑锦去世,大学士李光地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力奏收复台湾,并推荐了施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3分)
译文:
(2)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①飞箭射中眼睛,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但他继续督战,没一点儿退却。
②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


本题解析:
小题1:(迁:升迁,提升)?
小题1:(A用,介词/表顺承,连词;B、于是,C向;介词/在,介词;D的人,代词/的原因,代词)?
小题1:(“二十年以后”不对,应为“康熙二十年”)
小题1:①(关键词:“矢”“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关键词:“新”“人情”“反侧”各1分)
[附:参考译文]?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早先任明朝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清军平定了福建,施琅随郑芝龙降清。跟从郑芝龙征战广东,平定了顺德、东莞等地。郑成功占据了海岛台湾,要招纳施琅,施琅不听从。郑成功捉拿了施琅,并拘禁了他的家属。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他的父亲太宣、弟弟施显以及他的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
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当时,郑成功已死,他的儿子郑锦带领部下打算进攻海澄。施琅派遣守备汪明等人带领水军在海门抵挡,杀死了郑锦的将领林维,缴获了战船武器。康熙七年,施琅秘密向皇上陈奏郑锦在海上据险顽抗,应抓紧时间攻打郑锦。皇上召施琅到京,向他询问平定台湾的方法策略。施琅说,台湾很快就可以收复。皇上将收复台湾之事下到部里商议,部里止息了施琅的奏议,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从桐山发兵攻占了花屿、猫屿、草屿,顺着南风进军并停泊在八罩。施琅派遣游击将军蓝理用快船进攻,郑军军船乘着潮水从四面汇合。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但他继续督战,没一点儿退却,终于攻取了澎湖列岛。郑克爽非常惊恐,于是派遣使者到施琅军中求降。施琅向皇上送了陈述受降的奏本,皇上同意他的意见。八月,施琅带着清军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郑克爽率领部属剃了头发,在水次迎接施琅,并上缴了“延平王”金印。
台湾平定。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在奏疏中说,台湾虽然是一个远离太陆的海岛,但它是一个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安危的形势险要之地,绝对不能放弃。并且绘了台湾地图呈给皇上,皇上下旨同意实施他的意见。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一起到京城的意见。皇上下诏授给郑克爽爵位。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