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5 23:33: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
(宋)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中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注】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
(元)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注】黄华:菊花。
(1)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首诗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思乡之情。贺诗通过描写登楼所见,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卢诗通过描写雨晴云散后的月夜江景,表现游子在万籁俱寂中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贺诗用鸣蝉、乌鸦、斜阳、古刹、青草等营造一种凄清、荒凉的意境。卢诗用晴朗的夜空、平静的水面、寂静的夜晚营造一种安宁、静寂的意境。(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短评。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参考答案:
?诗的前四句简略叙述了精卫填海和刑天争帝的动人故事。从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精卫和刑天的赞美之情。诗的后四句是说,我坚持着像精卫、刑天那样的雄心壮志,至死不悔,因为死后既然不会思虑,也就没有什么后悔可言,遗憾的是时不我待,良辰美景的逝去,使我的志愿化成幻影。精卫填海的神话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斗争精神,刑天争帝的神话则反映了古人反抗统治者的行为,作者赞美精卫倒还罢了,但不好理解的是,他还赞美刑天!如果细读全诗,就可发现:原来作者是借刑天之事,表明他对晋宋统治者的极端愤慨之心。
?总之,全诗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的神话故事起兴,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感慨。短短几句诗,却有巨大的容量。我们由此可见陶渊明恬淡闲适背后的猛士风骨。
【赏析】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写词人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7分)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小题1:这首散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简析这首散曲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元曲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深重的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画线的要点各1分。共3分)
小题2:对比手法。(2分)作者用秦汉时期项羽、曹操和班超三个英雄人物的的失败、不得志与“伤心秦汉,生灵涂炭”作对比,表达英雄美人虽有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最痛心的是天下的百姓,反映了作者最本质的情感。(分析2分)(答运用典故且分析到位的,给2分。三个典故:一是霸王别姬,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项羽突围至乌江岸也自刎而死;二是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三是班超空老玉门关外,作者没有褒扬三位英雄的业绩,只交待他们的失败与不得志)


本题解析:
小题1:一声长叹,可以直接抒发情感。但叹息从何而来,从生民涂炭而来,所以作者反对战争,但又无何奈何。关键词为战争带来的苦难、忧国忧民、无何奈何。
小题2:和对比手法也行,答典故也行。这首开头也是三个典故,一是霸王别姬,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项羽突围至乌江岸也自刎而死;二是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三是班超空老玉门关外。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他们的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这是一;二是作者没有褒扬三位英雄的业绩,只交待他们的失败与不得志,便说明历史上像这些英雄人物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而无所感慨,和他悯民生,体民苦的思想有关。当时的封建王朝内部,君昏臣庸,统治者之间你争我夺,为了争夺到权位及天下的目的,他们总是打着“吊民伐罪”,“以有道伐无道”等为民的旗号,以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并借助老百姓的力量去实现他们的欲望,到头来遭受伤害的仍是老百姓,所以作者无不伤心地发出感叹“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此句也意在表达英雄美人虽有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最痛心的是天下的百姓,反映了作者最本质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