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________”对“春山”,“________”对“鸟”“自落”对“________”,极其工整。(每空0.5分,共2分)
23.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答:?
?
?
参考答案:答:(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浣 溪 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小题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词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中“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小题1:“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1分)同意关键之说。(1分)本词前面的词句描写了极富情感的景物:“重帘燕过、红花落庭、栏入凉波、翠幕风生、雨滴园荷”,“酒醒”句实属点睛之笔。()(2分,两种分析都可,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词从写景入手,上片写帘外之景,从视觉所及落笔,下片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完成10—13题。(6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⒌从表达方式看,词的上半阕着重于______,下半阕着重于______。(2分)
⒍”看”字领起的七句,所描绘的深秋图有什么特点?(2分)
⒎词的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参考答案:5、写景 ; 抒情? 6、色彩绚烂、蓬勃生机
7、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事)、蔑视权贵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题解析:5.明确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6.描写景物特点? 7结合作者的情感来答。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小题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4分)
【小题3】结合全诗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凉”?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点明怀古的时令、地点;②点题(破题);③渲染了一种孤寂、萧索的气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④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2】此两联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描绘了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等景物,(1分)创造了一个萧索寥落清冷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1分)。
【小题3】①只身漂泊在外②日暮秋景意境萧索、凄迷③故国无人问津④人心不再奋发(振奋)(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抓住首联诗句的内容及关键词分析,“怀乡”起着点题的作用;“独上”表现出了孤独寂寞之情;“江城满目秋”是景物描写,渲染出了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作为环境描写自然要从点明时令、地点等角度组织答案。还要从结构上,与结尾相呼应的角度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结合着颔联与颈联,从运用的表现手法,描写的景物特点,渲染的气氛,烘托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作答。这两联描写的景物有“一鸟”“别渚”“数帆”“归舟”“红叶”“寒云”等,可根据描写这些景物的关键词如“一”“萧萧”“惨惨”“寒”等词可体会出凄冷萧索的意境,故烘托出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这种手法为寓情于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结合着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并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由诗歌注释“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可知,北宋两次失败带来了低落的士气,人心不再振奋;“萧萧”“惨惨”等词渲染的意境的凄凉,使作者内心顿时凄凉之感;“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表现了故国无人问津的惨状,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怀乡访古”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情形。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
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小题1: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本诗前两句又是如何写屈平之“怨”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此诗三、四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从写作手法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起句以沅湘的水比兴,沅湘的水是流不尽的,流不尽的又岂止是水?更是屈子的深怨啊!诗的前两句以“不尽”来比拟屈子的“怨”的深长,以“何深”来比喻屈子“怨”的厚重。(答到“比”给1分,答到“怨”的深长和厚重给1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引人思索,在景中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满腹遗恨的形象,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手法1分,内容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