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执虚如盈 张丽钧
? ①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 ②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 ③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 ④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 ⑤——当然不是。
? ⑥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 ⑦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 ⑧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 ⑨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 ⑩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 ⑾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 ⑿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 ⒀——“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燕赵都市报》 2010年11月 26日)
(1)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
(2)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请分别说说这三个阶段的内涵?(每个阶段不超过30字)
?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
(4)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
参考答案:(1)表明作者对“执虚如盈”由表层意到深层意逐层思考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为下文写“执虚如盈”的深刻内涵做铺垫。
(2)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 第三个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 (意思对即可)。
(3)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恼了”“粗暴”“略去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
(4)(1)要以一颗恭肃之心,对待物质匮乏的生活;(2)要以一颗颖慧之心,看淡人生的圆缺;(3)要以一颗虔敬之心,不懈追求人生目标;(4)要以一颗恭敬之心,珍爱今天的生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
①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从经济学视角诠释语言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著名经济学家马尔沙克。他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
②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说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结构主义语言大师索绪尔就定义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是,仅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理解语言交际过程的程式“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是不够的,它忽视了语言的经济功能以及所具有的产业特征。语言和经济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说经济理论是对人类相互作用中的常规性进行解释的话,那么,人类相互作用中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规性便是自然语言。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诠释语言,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
③目前理论界对语言产业的定义还没有清晰地提出来,语言产业的研究少之又少,但这一问题十分重要。语言产业是这样一种生产和服务活动,他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从微观上讲,各种语言类产品能够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满足个人多层次的经济需求。从宏观上讲,各类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据格林统计,英国就凭借着强大的英语产业,源源不断从各国获益,每年可以从中获得100亿欧元的净利。如果考虑投资方面的优势,英语国家每年可以获得170亿至180亿欧元的收益。
④语言产业外延很广,大体可以包括语言推广、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康复、品牌命名、计算机语言,以及对于以上语言服务支撑的技术产业。各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也会出现具有本民族或者区域特色的语言产业。
⑤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什么是文化产业?有众多学者给予了定义,但都大同小异,例如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是生产者以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分工为条件,以资本为动力,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审美、求知、群体认同等文化需求的过程。文化产业包括报刊杂志业、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会议展览业等等。从文化产业的外延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所衍生出来的职业基本上都与语言有关,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产业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比如说好莱坞的电影行业,能够占领全球市场,主要来源于其语言的强势和语言产业的发达。
⑥许多教育活动及其硬件的生产,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组织,形成了与其他产业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教育产业,包括一些教育机构本身的企业化运作,为教育提供各种服务和各种硬件产品的企业以及非企业化却已市场化的教育活动等。由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也可以说,语言和语言产业是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基础,语言教育产业本身就是教育产业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语言产业的一部分。语言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语言产业的业态支撑点是教育。语言产业尤其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语言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教育产业的发展。
⑦“语言经济”比“语言产业”的外延要广,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活动的核心部分,但非全部,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并非所有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经济框架内,语言经济也是如此。语言经济与语言经济学当然密切相关,语言经济学本来就是把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因素作为表征变量,用经济学的工具来测度语言产业的成本收益、语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语言的经济力。因此,可以认为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也是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对语言产业的研究是语言经济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体现。
⑧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产业发展迅猛,比如,2008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总额达到84亿欧元,未来若干年将每年至少增长10%,语言产业因此列入若干最高增长产业之一,预计到2015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额将达165亿至200亿欧元。
⑨目前我国有总体的语言规划和一些语言战略措施,但还没有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语言经济战略或语言产业战略。笔者认为,应尽快统筹相关部门和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制定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的、指导性的、有配套措施和政策的语言经济战略或语言产业战略。《光明日报》(2012年03月02日)
1.给第①段中加粗的字注音,并根据上下文解释其字义。
溯 字音:__________。字义: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⑧段,简析其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⑥段,概述其中“语言产业”与“教育产业”的相互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
B.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阐述了语言产业的内涵。
C.本文论述了经济学视角下语言应怎样发展。
D.语言产业基本上决定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
6.联系生活中语言经济或语言产业的具体实例,选取文中的某一观点发表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sù “溯”即是“往上回想”。
2.画线句列举了英国凭借强大的语言产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的例子,并用“100亿欧元”“170亿至180亿”列举数字证明语言产业带来的收益之大。借此证明“从宏观上讲,各类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3.第⑧段开头即说“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产业发展迅猛”,引出文段的主要内容。“比如……”采用了列举事例的方法,在列举西方国家语言产业发展时,用“10%”“165亿至200亿欧元”的数字来说明西方国家语言产业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激励我国也应该加紧语言产业的发展,为第⑨段写我国语言发展的规划和战略措施张力。
4.第⑥段先介绍了教育产业的形成过程和教育产业的包括的内容,让读者大致了解教育产业,便于读者在下文中理解“语言产业”与“教育产业”的相互关系。答题区主要在第⑥段“由于所有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产业的发展”。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简要概括。第一点是所有教育活动以语言为基础或是说语言和语言产业是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基础。第二点是语言教育产业是教育产业的一部分。第三点是语言产业的业态支撑点是教育。第四点是语言产业尤其是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语言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教育产业的发展。
5.C
6.第③段中英国凭借自己的英语产业,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由此我们也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因语言推动的经济发展的实例,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第⑧段中西方国家语言产业发展迅速给我国发展语言的启示。(列举具体实例讲述等,言之有据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天?真
鲍吉尔·原野
①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
。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②“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子。在李白眼里,世事不仅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这美好。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逞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③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子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生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
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
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喜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很久。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把小河看作是一位生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太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识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90岁的时候,翻出自己70岁时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70岁还叫作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70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自身在浊世中历练得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若克服这种种的“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国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④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黄永玉先生在《永玉三记》中,说喷嚏是“一秒钟不到的忘乎所以,往往使旁观者惊喜交集”,说镇定是“到处找不到厕所而强作潇洒的那种神气”。精妙,当然也睿智,但也透出说者在语言背后的天真。睿智或许可以模仿,但天真委实无法模仿。有的诗人,被人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原因就是在诗中不恰当地布置了过多的“天真”。其实,为文之道如为人之道,天真只是其中一路,可通之路又
有万千。培根如老吏断案,李敖以骂挂帅,都见不到天真,但均可阅可喜。
⑤天真有时是诗,有时是睿智,有时是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⑥对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个孩子为“天真”造句,曰:“今天真热”。
(选自2003年7月22日《扬子晚报》)
小题1:第②段中说“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美好”,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李白这个人形象的哪些内容?(4分)
答:?
?
小题2:作者所说的“天真”包括哪些内涵?请联系全文来归纳。(4分)
答:?
?
?
小题3:第③段作者说“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又说知识广博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是“天真”的,这样说是否矛盾?请说出理由。(4分)
答:?
?
小题4:作者说“今天真热”的造句是对于天真的“最妙回答”。简要分析“最妙”在何处?(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湖畔
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雪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墨色凸显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象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漆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的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被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唯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幻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滴答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断,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屏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灿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唯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踏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节选自《散文》2003.3)
1.第一段中,哪些词语体现出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四段到第七段,作者借助椅子展开想象,请对这些想象内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说明以下两句话的含意。
(1)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的一条想象的通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画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B.本文内容丰富,感情深沉,抒写了对那些绝对不会再来的生命极致的希望。
C.默默固守和等待的铁椅,是能承载起生命重量的精神的象征。
D.本文结构严谨,以摄影作品《湖畔》起笔,又以描写亲临湖畔之景收笔,首尾呼应。
E.本文对《湖畔》画面的描写,生动细腻,极富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1.(1)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积雪、空无一人、冷铁的墨色等。
(2)作用:烘托气氛,奠定全文的基调。
2.①椅子是伤口和幸福(历史)的见证人;
②椅子上曾留下灵魂芬芳的过客;
③椅子在守望生命;
④椅子是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
3.(1)借助画面进行联想。
(2)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改错题 阅读下面作品,回答问题
? ? 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
?欧·亨利
(1)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2)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3)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4).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5)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6)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7)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8)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9)“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10)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11)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12)“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13)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14)“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15)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16)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17)“多谢你,先生,”他象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18)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19)他们象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20)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21)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22)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23)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24)“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讲述流浪汉皮特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被饿昏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
C..老先生“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战”“背朝着风”,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选文用词准确,第④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中的“扭动”都形象地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
E.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客观表达。这种写法更易使读者深入故事,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5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总使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恩”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1)又高又瘦,年过花甲;具有绅士风度;富有爱心,坚守传统美德。
? (2)本段运用比较、夸张的写作手法。将皮特与“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真正的骑士”比较,并用“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这种夸张。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语言幽默,作者在调侃中,表达了对皮特的赞扬。
3.皮特因吃得太多被送进医院,老先生却因为饥饿被送进医院,这样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但从九年来,两人对施恩、感恩的“感恩节传统”的坚守看,又在情理之中。这个意外的结局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深化了主旨,充满了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4.“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