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寒山寺悟禅
王本道
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论,《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40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惟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唐诗中的精品。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据说,寒山寺的古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108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绪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法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只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个中的滋味。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虚怀若谷,安之若素。
走出寒山古寺,日已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人面桃花相映红”。许多人周身洋溢着朝拜之后的虔诚与满足。其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正设置着种种诱人的机遇和恼人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们。是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既然进庙烧香,就要有个禅的心态,否则,欲无止境,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天生的幸运儿总想锦上添花,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导致物极必反,喜极生悲。只是哪得诸般都占尽呢?凡人还是应该调整心态,安心静虑,平和地待人、待己、处事。即使是华盖当头又无力回天,那就学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还能落得个“知足者常乐”的结局呢!
(选自《散文垫高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小题1:..作者认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上上佳品,该诗的第一、二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小题2:..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历来认为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的诗作,但本文作者另有研究。请简要概述作者的观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造访寒山古寺后,是从哪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悟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小题:..作者的理解与一般传统的认识不同,他认为“夜半钟声”震撼了诗人,使诗人自省自警,解脱了落第的一腔愁绪,转而刻苦攻读,终于中举。
小题:..作者是从这样三个方面来悟得禅理的:①从张继写《枫桥夜泊》,领悟其挫折面前不气馁,再接再厉终获成功;②推及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和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超脱现实的心理,领悟其身处逆境不烦不恼,自我超脱的人生;③针对人们朝拜神灵的盛况,以为神灵并不能消灾赐福,“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客观现象。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16—19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①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②“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理解,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③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
④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⑤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⑥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蕃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⑦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⑧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⑨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⑩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⑾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⑿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⒀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
⒁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
小题1:作者轻轻地来的“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4)分
小题2:第六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角度表现院中景物的生机盎然?(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6分)
(1)
(2)
小题4: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文中处处透着“轻灵飘逸”之意。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从哪些角度体现“轻轻”二字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天降罕见大雪;⑵年轻漂亮的母亲,却生了我这个“丑东西”。
小题:本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从气味、形态、声音等方面描写了充满活力的院中景物
小题:因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对人施行了种种限制,人的思绪、梦想、言谈等都变得程序化了,而黑夜让人脱离了白昼的魔法,获得自由。(3分)参透人生,追求自由,向往精神的解放。(3分,意对即可)
小题:描写的景物是轻柔的;回忆的往事是琐碎平淡的;笔法是轻灵的;思绪是飘忽的;对生死是看得很淡的。
本题解析:
小题:(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小题:方法(2分,答对任两个即可)景物(2分)
小题:脱离魔法,获得自由。(3分)追求自由,向往精神的解放。(3分,意对即可)
小题:(3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血型由进化决定
最近,有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血型其实是由进化决定的。
我们的四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的。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食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从而猎取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出现于公元前6万年至公元前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的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四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向非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公元前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以杂食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现今住在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旱的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许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最后出现的是AB型,它的出现距今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科学家估计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的人将抵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
小题1:下列不能成为“人类血型由进化决定”的依据的一项是(?)
A.公元前6万年至公元前4万年之间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四万年前出现的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
B.公元前2.5万年至公元前1.5万年之间,农耕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
C.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旱的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
D.印欧语民族和蒙古人混杂在一起,使这种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食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从而猎取新食物,克鲁马侬人在猎光了所有的野兽后,他们向非洲和亚洲转移。
B.蒙古人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后,气候的变化便成了蒙古人具有B型血的主要因素。
C.在距今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最后出现的血型是AB型,它是具有A型血和B型血的人种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这种血型的人易患恶性肿瘤。
D.新的饮食结构的出现,导致人的血型也会随之变化,紧接着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发生变化。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人类的血型其实是由进化决定的。
B.科学家估计,C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
C.人类不断的进化再加上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于是形成了我们的不同血型。
D.现在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会使原先那四种血型很快消失,一种新血型将取代它们。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 (此项是AB血型的人的特点,不是“人类血型由进化决定”的依据)
小题2:C? (A.不是“猎光了所有的野兽”,是“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B是 “东非的一部分人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 ;D先是“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有所变化”,然后才是血型变化)
小题3:B (A项“证实”错,原文是“认为”。C项应为“血型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的”条件不全面。D项原文是估计,不是指“现在”,推断过于绝对。)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诗歌的本质是暗示,是用具体的形象去暗示作者的情志。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运用想象思维还原,推测诗歌中“这一页”(或“它”)可能表达的对象和内涵,然后加以解说。
人生是一部书/只有这一页最温暖/读懂它的时候/我们在远方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它”可能是童年,是家乡,是母亲,也可能是祖国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理解、分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