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5 23:53: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小题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小题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反复品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找到这两个意象词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注释中可知,诗人在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飞蓬”,这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漂泊不定的蓬草联想到孤苦无依、心境凄凉的自己;看到“鸥鸟”的闲适进而想到了自己的悲苦无奈的心境,这种手法是反衬,以此反衬内心的凄苦。
小题2:结尾“长笛霜空”描写了三种不同的景物,笛声、霜、天空。由霜可以联想到有肃杀气氛的秋意,在天空回荡的笛音更是增添了一份低沉的凄凉气氛,此时目睹此景,诗人内心的那种凄苦无依悲凉的心情全寄寓在景物的渲染中。这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把诗人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古诗文题空。(5题限选4题)(8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兮辞》)
(4)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5)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参考答案:
(1)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
(2)人道寄奴曾住?气吞万里如虎
(3)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
(4)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
(5)举杯断绝歌路难?吞声踯躅不敢言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重、唧、涯、沦、寄、策、憩、岫、肱、踯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硅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1.本诗“鸟不住啼天更静”一句与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都是反衬(以声衬静),以鸟的呜叫反衬环境的幽静。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①语言更平易,明白如话。 ②以天为背景,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①语言更加凝练。②幽雅含蓄,意蕴更深。(意对即可)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的主动回归。
  ②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
  ③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④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对诗词中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声调高亢,意气豪爽,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表明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出了诗人对家国的苦难无能为力,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也有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C.“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表现出孙何既威风又儒雅,他饮酒赏乐,吟唱山水,这说明他既有执政能力又能与民同乐。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愿为国家效力,对南宋统治者重新起用自己抗金充满希望和信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表达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辨识字形》在线..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