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注:①筿(Xiǎo):小竹,细竹。②裛:通“浥”沾湿。
小题1:这首诗颔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入手,对“狂夫”这一形象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含”字和“裛”字是颔联的诗眼。“含”字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裛”比“洗”、“洒”一类字眼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意味,生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细的特点。
小题2: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后半部分则借对“狂夫”潦倒生计的描述,凸显出“狂夫”的狂傲之气。赏心悦目之景和可悲可叹之事将“狂夫”这一形象刻画得立体鲜活起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意对即可)
2.(1)“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
(2)“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
(3)借“今头白”、情“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首句那个字炼得最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意思答对即可)
(2)虚实相生。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三、四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次 鄂 州①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全唐诗》于本篇题下注“至德中作”。至德,唐肃宗李亨年号,本诗写作时间当在安史之乱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在南行途中,他写了这首诗。②估客:贩货的行商。③三湘: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
小题1:对于此诗首联的层次变化,清代学者方东树解释:“起句点题,次句缩转……”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要分析诗人在颈联和尾联中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浓云散开,江天晴朗,举目远眺,仿佛能看到汉阳城了,不禁心中喜悦,恨不得马上赶到。然而,汉阳城尚远,天色已晚,须待明日,不得不夜宿鄂州。“犹”字道出诗人的迫切心情,“孤”字流露出诗人沉郁低落的情绪。诗人的情感由喜悦转为沉郁低落。
小题2:这两联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和忧国愁绪。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诗人两鬓如霜;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诗人在颈联中抒发了思归之情。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然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尾联将个人的命运和动荡的时局融为一体,使得自身的遭遇和思绪具有了深广的社会意义,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愁绪。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抓住诗句中一些关键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再联系标题,感知诗人的感情变化。首联中,起句“云开远见”四字流露出了一股喜悦之情,次句中“犹是”“孤帆”却透露出沉郁的心情。
小题2:解答此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抓住能表明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语,还要联系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方能准确感知诗人的情感。“归心”“旧业已随征战尽”明显地表露出诗人的思乡和忧国之情。将三湘景色形容成“衰鬓逢秋色”,不忍听到“江上鼓鼙声”,更是展现出了作者浓厚的哀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登楼感怀①
于 谦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