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9-24 04:40: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焊,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而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柰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
③践更:秦汉时的和一种徭役?④驩(huān):友好,交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解使人微知贼处?微:暗中
B.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多:大多数
C.居邑屋而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修:善,美好
D.诸公以故严重之?重:推重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明郭解不喜炫耀的一组是?(?)
①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②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③乃夜去,不使人知
④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⑤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⑥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虽然年少时为人残忍,也伤害过很多人,但后来就改变行为,能够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人。
B.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抓到凶手,了解了事实情况后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C.虽然郭解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较高,有时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他那里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D.太史公认为相较于美名而言,人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能够长久被人称道的是美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译文:?
(2)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译文:?
(3)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译文:?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篓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③袒裼:tǎn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眨眼
B.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上:通“尚”,崇尚
C.邓艾缒兵于蜀中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D.使之狎而堕其中狎:亲近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和中心,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比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B.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C.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D.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5分)
(2)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5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丘处机传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来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常马行深雪中,马上举策试之,未及积雪之半。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锡仙翁,以寤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太祖从之。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时国兵或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岁乙酉,荧惑犯尾,其占在燕,处机祷之,果退舍。丁亥,又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当名瑞应,已而亦验。有旨改赐宫名曰长春,且遣使劳问,制若曰:“朕常念神仙,神汕毋忘朕也。”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遂卒,年八十。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至大间加赐金印。(选自《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一见处机,大之——器:重视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恭谨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跌倒
D.与死而得更生者——滨:水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丘处机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
①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②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
③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
④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⑤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⑥处机祷之,果退舍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丘处机十九岁时出家,皈依在王重阳真人门下,成为王真人嫡传的“全真七子” 中的大师兄。
B.在拒绝金、宋朝廷的征召后,丘处机与十八名弟子一行不远万里,历经艰辛,历经四年抵达成吉思汗驻地,他们此行意在止杀,为此甚至在雪地里都经常拿起经卷彼此讨论。
C.当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之术时,丘处机坦言关键在于清心寡欲。成吉思汗非但没有责怪丘处机,反而极为敬重他,赐给他虎符和玺书,尊称他为 “神仙”。
D.凭着虎符和玺书,丘处机师徒借入教的名义拯救了大量汉人,受到百姓称赞。其后,丘处机的祈祷使不利于燕地的煞星移位,使干旱的地区下了三天雨,造福于百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前两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文字断句。
  六 月 浴 于 东 溪 越 二 日 天 大 雷 雨 太 液 池 岸 北 水 入 东 湖 声 闻 数 里 鱼 鳖 尽 去 池 遂 涸 而 北 口 高 岸 亦 崩 处 机 叹?曰 山 其 摧 乎 池 其 涸 乎 吾 将 与 之 俱 乎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狐喧正议,斫之檀衢,陈举直言,杀之东闾。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以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滑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滑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与乐毅谋齐——伐:讨伐,征伐
B.诸侯齐王之骄暴——害:谋害,伤害
C.分魏师以宋地——略:攻取,攻占
D.齐王伐功能——矜:夸耀,炫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乐毅“谋略”的一组是(   )
①欲并二周,为天子
②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③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④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
⑤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
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滑王吞并宋国后,对外骄横傲慢,贪欲膨胀,接连进攻楚国及韩赵魏,并想吞并二周成为天子,对内则拒谏,杀害忠臣,内外交困。
B.燕昭王与齐滑王相反,安抚百姓,强国富民,结交诸侯;同时,还派乐毅出使赵国、楚国、魏国,并让赵国以伐齐之利引诱秦国,从而建立统一战线。
C.燕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并率领秦、魏、韩、赵等国军队讨伐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又分别将秦、赵、魏等国军队安置妥当。
D.在对齐国的战略上,乐毅与剧辛意见相左,乐毅主张一鼓作气进攻齐国,剧辛则主张攻取城池充实燕国。乐毅率军长驱直入,攻下齐都临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以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 公冶长》)
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 尽心上》)
小题1:在孔子、孟子看来,哪些行为被认为是可耻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孟子认为,要远离羞耻,应该有怎样的态度?(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