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狎:轻视,轻忽。)
小题2:C(①说的是“治心”的用兵之术,②说的是“审势”的用兵之术,⑥说的是“守备”的用兵之术。)
小题3:C(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意思是说,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扬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暴短”就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人圈套。)
小题4:①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5分。评分建议:“虽”(即使)、“兵”(打仗)、“殆”(通“怠”, 懈怠)各1分,大意2分]
②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 了。[5分。评分建议:“逼”(逼近)、“冠胄衣甲”(头戴着盔、身穿着铠甲)、“兵”(武器)各1分,大意2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轻举 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丘处机传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来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常马行深雪中,马上举策试之,未及积雪之半。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锡仙翁,以寤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太祖从之。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时国兵或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岁乙酉,荧惑犯尾,其占在燕,处机祷之,果退舍。丁亥,又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当名瑞应,已而亦验。有旨改赐宫名曰长春,且遣使劳问,制若曰:“朕常念神仙,神汕毋忘朕也。”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遂卒,年八十。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至大间加赐金印。(选自《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器:重视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饬:恭谨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踣:跌倒
D.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滨:水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丘处机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
①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②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
③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
④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⑤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⑥处机祷之,果退舍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丘处机十九岁时出家,皈依在王重阳真人门下,成为王真人嫡传的“全真七子” 中的大师兄。
B.在拒绝金、宋朝廷的征召后,丘处机与十八名弟子一行不远万里,历经艰辛,历经四年抵达成吉思汗驻地,他们此行意在止杀,为此甚至在雪地里都经常拿起经卷彼此讨论。
C.当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之术时,丘处机坦言关键在于清心寡欲。成吉思汗非但没有责怪丘处机,反而极为敬重他,赐给他虎符和玺书,尊称他为 “神仙”。
D.凭着虎符和玺书,丘处机师徒借入教的名义拯救了大量汉人,受到百姓称赞。其后,丘处机的祈祷使不利于燕地的煞星移位,使干旱的地区下了三天雨,造福于百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前两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文字断句。
六 月 浴 于 东 溪 越 二 日 天 大 雷 雨 太 液 池 岸 北 水 入 东 湖 声 闻 数 里 鱼 鳖 尽 去 池 遂 涸 而 北 口 高 岸 亦 崩 处 机 叹?曰 山 其 摧 乎 池 其 涸 乎 吾 将 与 之 俱 乎
参考答案:1.D
2.B
3.C
4.①丘处机总是说想要统一天下的人,必定不喜欢杀人。
②人的罪过中没有超过不孝的,不孝就是不顺应天命,所以上天用雷电来警告不孝的人。
5.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狐喧正议,斫之檀衢,陈举直言,杀之东闾。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以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滑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滑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与乐毅谋伐齐——伐:讨伐,征伐
B.诸侯害齐王之骄暴——害:谋害,伤害
C.分魏师以略宋地——略:攻取,攻占
D.齐王伐功矜能——矜:夸耀,炫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乐毅“谋略”的一组是( )
①欲并二周,为天子
②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③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④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
⑤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
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滑王吞并宋国后,对外骄横傲慢,贪欲膨胀,接连进攻楚国及韩赵魏,并想吞并二周成为天子,对内则拒谏,杀害忠臣,内外交困。
B.燕昭王与齐滑王相反,安抚百姓,强国富民,结交诸侯;同时,还派乐毅出使赵国、楚国、魏国,并让赵国以伐齐之利引诱秦国,从而建立统一战线。
C.燕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并率领秦、魏、韩、赵等国军队讨伐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又分别将秦、赵、魏等国军队安置妥当。
D.在对齐国的战略上,乐毅与剧辛意见相左,乐毅主张一鼓作气进攻齐国,剧辛则主张攻取城池充实燕国。乐毅率军长驱直入,攻下齐都临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以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燕昭王却日夜安抚教导百姓,使燕国更加富?足,于是他与乐毅商议进攻齐国。?
(2)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内部发生动乱,那么齐国就可以谋取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 公冶长》)
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 尽心上》)
小题1:在孔子、孟子看来,哪些行为被认为是可耻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孟子认为,要远离羞耻,应该有怎样的态度?(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过分恭敬的样子是可耻的;(1分)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是可耻的;(1分)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的行为是可耻的;(1分)搞阴谋诡计是可耻的。(1分)
小题2:要懂得羞耻,应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1分)能反省自己的缺点,并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孔子认为可耻的事有两种,原文语句是“巧言、令色、足恭”和“匿怨而友其人”;孟子认为可耻的事也有两种,一是“无耻”,二是“机变之巧”,将以上原文语句转换为自己的话,即可组织成答案。
小题2:孟子在上述语段中对“远离羞耻”的做法和态度,既有直接表达的语句,如“无耻之耻,无耻矣”,也有通过反问句含蓄表达的语句,如“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由上述语句可以推断,“远离羞耻”既需要自己有羞耻之心,也需要自己努力反省,向别人学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