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第一一六回中钟会为何要祭拜诸葛亮之墓?
参考答案:首先来源于古人对神灵、先贤的景仰。其次,诸葛亮对蜀地巨大的影响,钟会可以借诸葛亮之语来安抚蜀地百姓,用武侯的话: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来竖起“保国安民”的大旗,加速了平定蜀国的战争进程。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没的要素再简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只有保护,才能把山水的美感挖掘出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2.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并能够经过思考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洲
姜洁 宣宇才 徐元锋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一直坚持行善,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杨善洲为了大家舍了小家,对家人有点“冷血”。
太多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他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
这样一个“不念亲情”的人,一定寒透了家人的心吧?
“你错了,他爱家人,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女婿杨江勇否认了记者的猜测,“我们都一直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爱。”
提起丈夫,83岁的张玉珍老人眼里噙满泪花。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两次住院丈夫都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早早地买好早点端到床前,一直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说保山的万金油比老象的好用,其实是想让他多回来看看她。爹爹信以为真,每次托人带东西给奶奶,都一定不忘放一盒保山的万金油。”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说。
尽管杨善洲的儿女子孙没沾到他的“光”,却没有一丝抱怨。大女儿杨惠菊已经60岁了,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从药箱里掏出一大摞胃药,哽咽着说:“这是爹爹去年住院,我去看他时拿给我的。他说,知道我胃不好,就给我买了,本想托人带给我。那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却还想着我……”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杨善洲住院的最后几十天里,一直陪伴着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一位是他以前的秘书苏加祥。
“如果不是老书记,我一定不可能坚持在大亮山干这么多年。”自学洪坦诚地说,“十多年的交往,他拿我当家人一样,我觉得有义务陪他走到最后,这也是全体林场人的共同心愿。”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六神无主地痛哭着。杨善洲闻讯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受到过杨善洲关心的同事太多了: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把工资偷偷拿出来安排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为家在农村的科技干部家属转了城镇户口……
“我的对象也是老书记给我落实的。”苏加祥忘不了,1986年 5月29日晚上,市委正在开常委会,杨善洲却说:“现在休会15 分钟,大家去后院参加一下小苏的婚礼。”原来,苏加祥参加工作四五年了,一直找不着对象。作为直接领导,杨善洲托人给苏加祥介绍了一位姑娘,帮他解决了终身大事。
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杨惠菊很少看到父亲流泪,除了奶奶过世,她印象中父亲还流过一次泪。那是2007年的除夕夜,坐在堂屋椅子上的杨善洲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女儿杨惠菊赶忙凑上前去,问父亲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这大过年的,那老两口也没人照顾。我要是死了,他们可该怎么办啊!”
2005年冬天,两位老人到大亮山林场找活干。60多岁的人还来找活干,杨善洲感到很奇怪,就仔细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得知两位老人家因为子女不孝生活无着后,杨善洲一边想办法做他们子女的工作,一边开始接济两位老人。每年除夕,他都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过年,逢年过节还要托人给老人送去礼品。
2007年,保山市一位市民段某的一只眼睛被人无故打瞎,多方求助,却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找到了杨善洲。“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气愤不已的杨善洲出面主持公道正义,帮受害人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杨善洲过世后,段某在他的灵堂整整守候了一夜。
“老书记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管他叫"爷爷"。他就像爷爷一样慈祥,凡事都先为我们着想。”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李毓奕说,“他本来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他不想麻烦人,就直接住进了普通病房。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可他从来不大声呻吟,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叫我们给他打一针止疼针,还会抱歉地说麻烦了。半夜家属给他熬粥,他每次都先分给我们护士吃一点。”
没有人知道,84栽春秋中,杨善洲帮助过多少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只是听医护人员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每天总有老百姓挤满了病房,只为了问候一声,看他一眼;我们只是听当地百姓说,在他去世的那天,人们的哭声撼动了保山城。(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部分有什么作用?试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三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善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借人们的评价,让读者对杨善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2)统领全文,点出主题,引起下文对杨善洲事迹的具体介绍。(意对即可)
2.三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材料,突出“爱”的主题;三个小标题在材料安排上形成递进关系,从家庭、单位到社会,逐步拓展,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立体丰满。(意对即可)
3.(1)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新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2)说明了杨善洲的为人有口皆碑,他以自己一颗广博的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比正面描写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使主题更加突出。(意对即可)
4.(1)朴实的亲情才是真爱。杨善洲不以权谋私,其发白心底的朴实的母子之情、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情,令人感动。
(2)无私的关爱才是真爱。杨善洲先人后己,对同事像亲人一样,处处关心,无微不至,是真正尤私的关爱。
(3)博大的爱心才是真爱。杨善洲胸怀百姓疾苦,时刻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中,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得博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到了这一天黛玉绝粒之日,紫鹃料无指望了,守着哭了会儿,因出来偷向雪雁道:“你进屋里来好好儿的守着他。我去回老太太、太太和二奶奶去,今日这个光景大非往常可比了。”
“今日这光景”指什么?紫鹃因为什么事说“这个光景大非往常可比”?请简述这件事。
参考答案:黛玉的病情。(1分)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定亲的消息后,(1分)便刻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不盖被子也不添衣裳,最后发展到绝食的地步。(2分)她的身体在绝食中日渐垂危。(1分)
本题解析:黛玉为怕失去宝玉而烦恼,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却已合议决定以金配玉,要娶宝钗为媳妇。袭人进言,失去黛玉恐宝玉会闯出天大的祸来!贾母为难,凤姐献了一个用宝钗暗代黛玉的掉包之计。掉包计被傻丫头泄密,黛玉听到,如雷击顶,气急吐血。
黛玉听说宝玉结婚的消息后,病情日重。她自料万无生理,就将作为自己和宝玉爱情见证的旧帕与诗稿付之一炬。贾府上下忙于娶亲,无暇顾及黛玉,还把她的丫环叫走使唤。黛玉在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后便去世了。而此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娶亲的音乐之声,潇湘馆外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共24分)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B.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C.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