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9-24 04:42: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20分)
早晨的电话
戴维·霍利斯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爬过院子的篱笆,透过殖民时期的大窗户,柔和地照在卧室内。阵阵凉风吹来,除了梳妆台上笨重而古老的座钟发出有规律的滴答滴答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一床针织被盖在床上,那里睡着丈夫和妻子,他们轻微的呼吸也几乎听不到。
早晨的宁静被床边的电话铃声打破。只见丈夫动了动身体,慢慢地翻过身去。丈夫约翰·柯林斯是一个高个子的中年人,身体刚刚开始发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上班时整天坐着,吃的又不错,怎么能不发福呢?他一手挠着有点发白的短胡子,一手去接电话。
“早上好!约翰,我是哈里,很抱歉这么早打扰你,斯宾塞今天有事来不了,你能替他一天班吗?”
约翰深吸了一口气,朝妻子那儿扫了一眼,看她是否醒了,“呃……好吧,我一会儿就到。”
妻子似乎是突然醒了,但眼里却噙着泪水,她大声嚷道:“不,不行,又要在周末加班!你早就答应了,这个周末我们要一起去看彼得的橄榄球比赛。你知道,他一直都希望你去看他比赛,而且他已经对所有的朋友说了,他爸爸要来。看完比赛我们还要在湖边野餐!”
“听着!简,你不明白,我别无选择。他们人手不够,真的很需要我。”
约翰说着就跨进了浴室,用力打开了淋浴开关,没等水热,就钻了进去。他狠狠地往稀松的头发上抹了些洗发水,似乎这样就可以把简不停的抱怨止住。
简不说什么了,无奈地流着眼泪。约翰很后悔自己的表现,为什么自己那么轻易地就对别人说行,而对家人说不呢?这次又是这样!
他不想吃早餐,只想在妻子重新唠叨之前赶快离开。他抓起公文包,正要出门,突然感觉旁边有人在看他。他慢慢转过身来,是彼得,他的大儿子,正用请求的眼神望着他。
“爸爸,我已经跟朋友们说了,你要来看我们的橄榄球比赛。”
“我很抱歉,儿子,同事有事上不了班,我得去替他。下次我一定去,好吗?我保证。”
“但是,爸爸,这次你不去加班不行吗?”
“听着,孩子,我也不想去加班。”约翰抬高了嗓音,“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说着,约翰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屋子,没有注意到眼泪已经从儿子的脸上流下来。
“早上好,约翰!发生了什么事,一脸的不高兴?”
“你好,莫菲!家里的事,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家里人要我这样做,老板要我那样做,你说我该怎么办?我能对老板说‘不’吗?”
“要使每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伙计!”
繁忙的一天过去了。能在下午四点下班,约翰感到很满足。回家的路上车很多,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开着车,一边想着电视上的橄榄球比赛。
“到家应该还来得及看比赛。”约翰想,“但愿简不要再生我的气了。”
他开始加速,准备超过一辆卡车,可脑子里又不自觉地想起早上和妻子的争吵,没有注意到车子已经驶出了道路。他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那个老妇人脸上的惊恐,那时他们两人的车就要撞上了……
他能听见声音,却睁不开眼睛。他听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电话铃声,以及人说话的声音。
“他怎么样了,医生?”是妻子在说话,她想努力控制住自己变调的声音,但无济于事。
医生没有马上回答,他在斟酌应该怎样回答家属的询问,“很抱歉,现在还无法下结论,但是我得老实告诉你……情况不妙,他困在车里的时间太长了。我建议你最好把家人都叫来,以防万一。”
妻子的话音消失了,只是她那低低的呜咽仍然回响在耳畔。他又听见儿子的哭声,以及仍然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
完了,一切都结束了。他感觉特别想哭,想告诉妻子,自己是多么爱她;告诉她,他忽略了她和孩子们,总是先想着别人,心里是多么的内疚。但是一切都太晚了,他没有机会重来一次。
电话铃声越来越响。怎么回事?就没有人去制止吗?突然,他感到有人推了他一下。“去接电话,约翰。”
他猛地坐了起来,心跳得厉害,额头上渗出了汗,他抓起电话:“您……您好!我是约翰,您是哪位?”
“早上好!约翰,我是哈里,很抱歉这么早打扰你,斯宾塞今天有事来不了,你能替他一天班吗?
小题1:概括第一段场景的特点并简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语句分别表现主人公约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3分)
小题3:文中不断出现“电话铃声”,结合全文,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小题4:本文的结尾意蕴深长,请分析它的妙处。(5分)
小题5:结合文中主人公的生活状态,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特点:静谧、温馨、祥和(1分)
②作用:营造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与下文主人公的紧张工作与烦人生活形成对照。(
小题1:体现主人公在家庭与事业之间作选择时的无奈与压抑的心情。
①清早梳洗的动作描写,表现主人公欲在家而不得的郁闷与烦躁;(1分)
②对孩子的“怒气冲冲”则是这种烦躁心理的冲动表现;(1分)
③下班途中看似“漫不经心”,事实却满是对妻儿的愧疚与自责,也为致后来车祸的发生作伏笔。(1分)
小题1:.①作为小说的线索,照应题目,贯穿全文;
②实现小说在“现实——梦境——现实”交错转换,推动情节发展;
③表现主人公欲安静而不得的烦躁心理,体现现实生活的紧张;
小题1:①在作品最后,又出现了在开头时的那个电话,神秘诡异,又使结构首尾照应,梦境与现实相互交错,起转流利;
②作品结尾的情节陡转,揭示出原来的一切都是梦境,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③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在生活重压之下无法突围这一主题
小题1:小说通过反映现代社会中一个男人遇到的家庭和事业发生矛盾时的心力交瘁的生活状态,暗示出在现实里的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生活的围困,体现在现代紧张生活中个体与家庭的无奈与挣扎。启示略。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写出“营造……的氛围”得1分,写出“与……形成对比”得1分,只有术语、没有结合内容的不得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回答此题要注意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怒气冲冲”、 “漫不经心”分别的作用。
小题1:回答“电话铃声”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考虑,结构上小说的线索,照应题目,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体现现实生活的紧张。5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4分,写出三点得5分
小题1:此处结尾的妙处属于“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可以从情节、主题的角度回答。5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4分,写出三点得5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写出小说主题得2分,写出自己的感悟得2分,不谈自己的感悟智能的一半的分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柴门风雪?宋长征
①柴门在记忆之门的门外,轻轻打开,浮现出温暖的面容。窄窄的门框,薄薄的木板,透过去能看见岁月深处的模糊与清晰。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你看不见它的孤单与落寞,而远去的无奈,也只在眼神与心灵交互的刹那,一股暖流瞬间流遍了全身。柴门不说话,敞开或闭合,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朝向一间温暖的老屋,朝向老屋里摇曳的灯光和远行的旅人
②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童年的气息,母亲的气息,柴门之里的蔬菜瓜果与烟火的气息,都将渐行渐远。天,晨曦微露,星,黯淡了光辉。人生的一卷长路在远方铺展,徘徊或踯躅,留恋或珍藏,柴门总是在深情地守候。
③与柴门相守的人,是一生勤劳的农人。鸡鸣犬吠的召唤,打开漫天霞光;或者,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母亲,用一围低矮的土墙,一架风雨飘摇的老屋,和一扇单薄的柴门,就围困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儿女在长大,在长高,在把目光投向柴门之外的时刻,他们的心头微微震颤,知道这低矮的围墙,单薄的柴门将不是所有能与之终老的时光。风云际会,河汉浩淼,或许远方有着父亲母亲终其一生也不能参悟的深刻与繁琐。但乡村的路终究是简朴的,单纯的,我们的父亲母亲从来不屑打听,包括草,包括庄稼,包括村子里那些鸡飞狗跳的所有的事物,总以为成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蓦然回首,风霜落满了鬓发。
④乡村老了,操劳一生的父亲或母亲手把着柴门远眺,他们单薄的身影像极了柴门老朽的模样。断了一截的门框,在风中摇摆的木板,苍凉的吱呀声像一把尖利的锯子,划破暗夜的帷幕。
⑤若是在久远的年代,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落寞的征人,刚刚从战鼓厮杀声中苏醒,遥望故乡所在的方向,朔风凛冽,冰雪刺骨———一扇柴门竟成了无边却奢望的温暖。那封写给家乡的信笺呢,是否还在驿站上停泊?那沾着体温寄给妻子的手帕呢,是否依旧在夜色中跳动着爱的火焰?
⑥柴门,等待的柴门。有离别时隐隐的疼痛,有眺望时的落寞与感伤。只是,童年的重逢呢———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⑦我家也曾有一扇破旧的柴门,是父亲用刺槐梧桐的木板拼凑而成,门口向东,迎接着春风与朝阳。我静静地守望在柴门旁边,知道从柴门里出去的父亲母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从柴门外进来,拍打着乡野的风尘,把夜色关在门外。偶尔,归来的脚步直到很晚才会响起,水一样的月光流泻自乡村的上空,岁月寂静而安详。作为孩子的我们有时也很有耐心,知道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爱从来不会走远,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像一只忠诚的小狗,总能盼来母亲温暖的呵斥。转回头,甚至忘记了关上那扇薄薄的柴门。在爱的小小忽略里,敞开在月色的清辉下。
⑧走,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来路。风不会提醒,雨不会提醒,只有在你孤单寂寞的时候,才会记起,在一个朦胧的清晨,你曾来自于乡村的那扇柴门。呵!你记起来了,是正月的初几还是二十几,走的时候是不是雪还在下,老屋里摇曳的灯光一夜未眠,千层底的布鞋,万层暖的棉衣,整齐地叠放在你远去的行囊里。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沉默不语,只在手抚柴门的刹那,嗫嚅着却欲言又止,她本来想说“早些回来”还是“在外边照顾好自己”,或者什么也没想说,此后的每天每夜,把想念记挂在了一扇单薄的柴门上,等你。
⑨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想家吗?想!奔波的你忙碌的你是否在深夜就开始打点行装,把心装下,把爱装进心里,把千层万卷的思念,一一叠好。回家。
⑩窗外飘着雪花,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纯洁的表达,写满爱的叮咛与牵挂,写满童年与乡村,
写满着人生旅途上所有关于柴门的模糊与清晰。当一个风雪夜归人吧,就如你离开家时的那般场景———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手把着柴门,将浓浓的爱与幸福,悉数收纳。
⑾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小题1:如何理解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柴门
答:?
(2)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答:?
小题2: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小题3:简要赏析画线部分的句子。(3分)
答:?
小题4:作者写了哪些与柴门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6分)
答:?
小题5:唐代诗人刘长卿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与宋长征的“柴门风雪”意境是否一致?(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1)①本义:用树枝编织起来的简易门;②象征家;③是一个分界,一边是家、亲人,一边是离家在远方的人。(2分,写出两点即可)
(2)只有家才是最温暖的,这是一种普遍意义的乡情。(1分)
小题2:承接上文,(1分)由眼前父母把着柴门远眺的情景,联想到战争年代的征人遥望“柴门”的情景,(1分)使文章更具历史感和张力,强化思乡思亲之情。(1分)
小题3:本段文字采用了拟人手法。柴门“不说话”,“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将柴门拟人化。(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柴门的原始特点,突出柴门是家人与远行者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1分)为下文抒写两地思念作铺垫。(1分)
小题4:内容:①写“柴门”是家的象征;②写了自家破旧的柴门。③战争年代的征人遥望“柴门”。④远行人对家的怀念和向往。⑤家人对远行人的等待、守候(4分,答对4点即满分)
(2)以“柴门”为线索,点面结合。贯穿联通,组成有机整体,做到形散神聚。(2分)
小题5:不一致。(1分)刘诗描写的是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山居生活的孤寂冷清。(2分)而宋文用简陋的柴门象征写满爱的家,用风雪反衬家的温暖,意境清丽美好。(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1)“门”在这里很显然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着自己在那里成长起来的家;“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可见,这里的门是是一个分界,一边是家、亲人,一边是离家在远方的人。(2)联系前文语境“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说明无论外面的环境如何变化,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永远的港湾。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时,可以把句子分割为若干个词语单位,先把这些词语解释清楚了,那么整个句子的含义自然也就解释清楚了。如果句子中有比喻的修辞,可以找到喻体的特点,然后结合喻体去理解本体。
小题2:从结构上来说,本段承接上文,上文写到父母把着柴门远眺的情景,进而联想到战争年代的征人遥望“柴门”的情景,使文章更具时间纵横感和张力,突出本文主旨。
点评:针对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句子或段落的位置,放入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如本题答案:这句话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小题3:本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门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
突出柴门是联系家人与远行者之间感情的桥梁,为下文抒写两地思念作铺垫。
点评: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可采用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寻找解释说明法。阅读语段中往往是先有一句较为重要的话,然后再通过举例说明或其他方式进行解释说明。要理解这句话,自然要通过这些例证性的例子或解释性的语句来寻找答案。
小题4:需要选定答题区间,全文都在围绕柴门来写,所以全文即为本题的答题区间。①②写了柴门是家的象征;③④⑦写了自己家里破旧的柴门;⑤写了战争年代的征人遥望“柴门”; ⑧写了家人对远行人的等待、守候;⑨⑩⑾远行人对家的怀念和向往。本文从体裁上来看,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神即为“柴门”,因此全文以“柴门”为线索,贯穿全文。
点评: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概括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手段;在梳理层次的基础上,理清情感线索,把握情感脉络,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关键。
小题5:不一致。“日暮苍山远”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而本文的风雪是反衬家的温暖,所以意境截然不同。
点评:本题不同于一般的鉴赏形象的题型,而是比较阅读题,需要学生对每句话所描写的意境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句话描写的意境特点,然后再进行比较,根据提干写出符合提干要求的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在太空中生活,要求宇航员必须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因为困扰宇航员身体健康的有噪声、宇宙辐射、高真空、剧烈的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困扰他们的是失重。专家发现,在失重环境里生活10天,人体骨钙的流失率达到了3.2%,那些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体重都要减轻5%左右。宇航员在描述失重的感受时说:“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你要不是看上一眼,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要想既保证宇航员的健康不出大的问题,又要节省发射经费,让宇航员在太空中最多生活半年是最佳的选择。
  为了使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心的影响降到最低,1985年,芙国空间实验室发明了“太空跑步机”。这种“跑步机”采用弹性“柬带”把人固定在跑台上,提供模拟重力,宇航员在锻炼时获得一定压力,从而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事实证明,长期飞行的宇航员,由于有效地将锻炼和加强营养相结合,已经可以控制体重的减轻,这说明跑台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后,田际空间站都专门设置了包含有跑台的锻炼场所。创造了太空生活最长纪录的俄罗斯人伯里亚科夫,便是空中健身房的受益人。他在太空中待了438天,返回地球时,他没有像其他宇航员那样虚得需要人抬出返回舱,而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得益于他按照制定的计划,每天都花费两个小时进行包括跑步在内的锻炼。
  不过,在太空中寂寞的滋味远比生理不适更严重。在太空环境中,因为长期远离人群,情绪激动,多梦、幻觉和失眠等精神症状时常困扰着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漫长时间里,宇航员已经开始琢磨各种新型的太空依育运转来丰富娱乐生活了,传统、单调的跑步训练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尝试着将地面竞技搬上太空。
  心理学家认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需要创造性。他们要学会如何就地取材、自娱自乐,这些活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可能是次要的,但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有作用,这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气。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现有空间站6—12人的基础上,加倍增加每次执行太空任务的人数,这样使在太空成立多人竞技小组成为一种可能。(取材于《太空里的无重力运动会》,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胃里食物上涌,脑袋晕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四肢的活动。 ?
B.为保证宇航员的健康,节省发射经费,目前宇航员一般都不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以上。 ?
C.因为跑步训练已达不到宇航员强身健体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太空运动方式。
D.每天两小时的跑步锻炼帮俄罗斯的伯里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生活438天的最长记录。
2.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空间站中的宇航员要想顺利完成太空任务需要注意些什么?
?


参考答案:1.B
2.(1)坚持锻炼身体;(2)注意加强营养;(3)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招 魂
孙大雨①
你去了,你去了,志摩,一天的浓雾,
掩护着你向那边,
月明和星子中间,
一去不再来的莽莽的长途。
没有,没有去,我见你,在风前水里,
披着淡淡的朝阳,
跨着浮云的车辆,
倏然的显现,又倏然的隐避。
快回来,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
那去处暗得可怕,
那儿的冷风太大。
一片沉死的静默,你过得惯?……  
  【注】①孙大雨(1905—1997),原名孙铭传,原籍浙江诸暨县,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等校外文系教授。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自己的写照》、《精神与爱的女神》等。此诗写于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后。
1.作者一开始说“你去了”接着又说“没有,没有去”,怎样理解这矛盾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为什么还“暗得可怕”?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你去了”是指徐志摩真的遇难了。“没有,没有去”,是指徐志摩并没有从作者的记忆中消失,音容犹存。这两句诗表达作者因徐志摩突然去世产生的震惊和悲痛。(意对即可)
2.“百万颗灿烂”指繁星点点的天空,“深蓝”形容天空的遥远,正是因为天空的黑暗才使得星光灿烂,这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徐志摩的怀念留恋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 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D.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E.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小题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小题2:
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小题3:
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热爱祖国,热爱音乐艺术,热爱平静的生活,对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充满热情,钟爱民族音乐题材,追求自由和,单纯,热情,理性,勇敢,爱祖国,爱生活。
小题4:
①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②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③新中国建立后,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④在美国时,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语迅速确定其在原文中的位置,理解相关语境信息,选项的表达与原文作比较,综合分析判断选项是否表达正确严谨。A项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催人泪下”与曲子三个部分所表达的内容都有关系。C项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仅仅体现在一个自然段中。B项“给马思聪带来机会”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做贡献”属于信息嫁接错误。D项“马思聪认为,……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
小题2:
此类问题是分析语段作用。答题思路为①内容作用(语段大意、人物景物环境特点、氛围、作者情感、文章主题)②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或题目、过渡、线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文体特点上的作用(传记真实性、散文感染力、小说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小题3:此类题为传记形象分析题,人物的形象要从以下角度入手:①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肖像描写中分析;②事迹经历(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冲突)、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③注意作者直接评价议论的句子,从中提炼答题关键词语。分条答题,每条先概括后分析。
小题4:此题要结合传主的经历来概括解答,抓住“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这句话的含义分析文章中对传主的介绍。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