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4:43: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⑴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天逝去而觉漂泊无依的悲凉之情。
⑵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小题1: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三个意象的分析上。前两个意象为三分,后一个为两分。
小题2: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I分》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2分)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 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分析词人情感的题,要在反复品读词句,整体理解和把握词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表达出词人融于里面的情感。“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词人以“孤雁”、“寒日”“暮天”作为景物描写对象,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意的气氛,由此来衬托词人那种飘零浪迹天涯之苦,把词人无限的凄凉融于景物的渲染中。此类题要理解景物描写渲染对气氛同词人的情感是相一致的。
小题2: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要理解两首词所谓的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是指在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之处。《临江仙》“酒醒人静”后三句,从全词的写作时间内容来看,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而《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词人想象的,也属于虚写;这种虚写的表现手法,能表现出词人对酒醒后的情景的设想,从而衬托了词人孤苦无依借酒浇愁,寂寞难耐的离别之苦。因此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书边事
张乔[1]
调角[2]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3]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1)张乔:唐代诗人。(2)调角:犹吹角。(3)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小题1】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书边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征人倚戍楼”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倚”极言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仿佛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4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渴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连城一派日丽平和,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长愿向南流”再次表达民族团结的心愿。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4分)
【小题2】作者在首联中是怎么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生活的艰辛;命途(仕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小题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联系具体诗句分析,首联通过描写“滞雨通宵”和比喻句“百忧如草”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颈联“早鸦”“寒鼓”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烘托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结合诗歌注释“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白发”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可抓住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先描绘首联大意内容,然后从衬托、比喻等角度来分析作答。滞雨通宵未歇侧面衬托诗人通宵未眠和忧愁之深。“百忧”比喻为生机勃勃的青草,含有忧愁多且乱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