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⑴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天逝去而觉漂泊无依的悲凉之情。
⑵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小题1: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三个意象的分析上。前两个意象为三分,后一个为两分。
小题2: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I分》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2分)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 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分析词人情感的题,要在反复品读词句,整体理解和把握词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表达出词人融于里面的情感。“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词人以“孤雁”、“寒日”“暮天”作为景物描写对象,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意的气氛,由此来衬托词人那种飘零浪迹天涯之苦,把词人无限的凄凉融于景物的渲染中。此类题要理解景物描写渲染对气氛同词人的情感是相一致的。
小题2: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要理解两首词所谓的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是指在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之处。《临江仙》“酒醒人静”后三句,从全词的写作时间内容来看,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而《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词人想象的,也属于虚写;这种虚写的表现手法,能表现出词人对酒醒后的情景的设想,从而衬托了词人孤苦无依借酒浇愁,寂寞难耐的离别之苦。因此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书边事
张乔[1]
调角[2]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3]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1)张乔:唐代诗人。(2)调角:犹吹角。(3)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小题1】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书边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征人倚戍楼”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倚”极言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仿佛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4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渴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连城一派日丽平和,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长愿向南流”再次表达民族团结的心愿。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4分)
【小题2】作者在首联中是怎么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生活的艰辛;命途(仕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小题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联系具体诗句分析,首联通过描写“滞雨通宵”和比喻句“百忧如草”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颈联“早鸦”“寒鼓”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烘托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结合诗歌注释“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白发”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可抓住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先描绘首联大意内容,然后从衬托、比喻等角度来分析作答。滞雨通宵未歇侧面衬托诗人通宵未眠和忧愁之深。“百忧”比喻为生机勃勃的青草,含有忧愁多且乱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