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4:44: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 )
①六国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其疑 ?④城之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②和⑤相同,破:攻克,攻破。①破:被打破,被攻克。③破:解除,破除。④破:被打破,被攻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回: “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日:“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宫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听先生之辞:言辞
B.今何言之也,何辞之野也陋:浅薄
C.公且坐 安:安心地
D.余而著之 志:有志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贤者何也?高者谁也?
B.擅言祸灾伤人心 厚求拜谢私于己
C.吾闻古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
D.卜长安东市 游卜肆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高”、“处”各1分,整句1分)
(2)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恨”、“虽”、“累”各1 分,整句1分)
(3)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不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所以”1分,“多不见于篇”状语后置句式1分,整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项“志”为“记述”的意思。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C.助词,的;动词,到……去。A……的人。B.连词,表目的。D.介词,在,表处所。
点评: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小题3:试题分析:B.从第三段宋忠二人的动作“正襟危坐”来看,应为敬佩,而非“不以为然”。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这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每个选项间的差别很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所以,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此句中的“高”是活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有“认为高尚”之意;“处”可解释为“占据”。(2)此句中“恨”是个古今异义词,主要表现在程度上,现代汉语中是“怨恨”,文言文中是“遗憾”;“累”可解释为“牵累、连累”;“愧”是活用的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感到差愧”讲。(3)此句中的“所以”是个多义词。常用的义项有两个:“……的原因”和“用来……”,这里使用的是第一个义项;“于”是个用介词,通常后跟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放在动词“见”的后面.构成状语后置句。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参考译文
司马季主是楚国人。他在长安东市卜卦宋忠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定在卜者、医师的行列之中。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朝中士大夫,对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二人就同车到集镇去,在卜筮摊馆聚集的地方游览。司马季主闲坐馆中,三四个弟子陪侍着他,正在谈论天地的规律。日月的运行,阴阳吉凶的根源。讲了数千言,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端正衣襟,恭敬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容貌,听先生的言辞,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先生这样的人)。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两位士大夫好像是有道德学术的人,现在为什么会说出这种浅薄的话,为什么措辞这样 粗野呢!你们所认为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所认为的高尚的人是谁?现在凭什么将长者视为卑下污浊的人呢?”
两位大夫说:“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如今先生所处的不是那种地位,所以说是低微的。所言不真实,所行不灵验,所取不恰当,所以说是污浊的。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视的。世人都说:‘卜者多故作庄严地用夸大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假抬高人们的禄命来取悦人心,编造灾祸来使人悲伤,假借鬼神来骗人钱财,贪求酬谢来利于自身。’这都是我们认为可耻的行径.所以说是低微污浊的。”
司马季主说:“二位暂且安坐。你们见过那披发童子吗?日月照着,他们就走路;不熙。他们就不走。问他们日月之食和人事吉凶,却不能解释清楚。由此看来,能识别贤与不贤的人太少了。
“大凡贤者居官做事,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赞别人并不图其回报,憎恶别人也不怕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目的。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然居显位也不敬重他;看到有污点的人,虽然他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为他们感到羞愧的人。他们低声下气地趋奉,过分谦恭地讲话;凭权势相互推荐,以利益相互引导;被委任官职后,不肯让贤者陈述功劳,(却自夸其功,)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没有的变成有的,把少的改为多的,来求得权势尊位;大吃大喝,策马四处游乐.犬马声色,无所不为,不顾父母亲人死活,专做犯法害民的勾当,肆意挥霍,虚耗公家:这其实是做强盗而不拿弓矛,攻击他人而不用刀箭。虐待父母而未曾定罪。杀害国君而未被讨伐的一伙人。凭什么认为他们是高明贤能的人呢?”
宋忠和贾谊听得精神恍惚而若有所失,茫然失色,神情惆怅,闭口不能说话。过了很久,宋忠出使匈奴,没有到达那里就返回了,因而被判了罪行。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粱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引咎绝食.痛苦悔恨而死。这都是追求华贵而断绝性命的事啊!
太史公说: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没有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待到司马季主,我便将其言行记述成篇。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中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之苇苕
②而百仞之渊
③其之滫,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加粗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
A.渐之滫,君子不近
B.质非不美也
C.车柔以为轮,曲中规
D.今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参考答案:1.①拴着②对着③浸④百姓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①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②,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暴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曰日:“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已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令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③。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焚书》,有删节)
[注]①周、程、张、朱:指周敦颐、程颈、程颢、张载、朱熹。②抽丰:打秋风。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③窬(yú):同“逾”,越墙。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厉俗而风世?厉:同“励”,纠正
B.然显者俟我于城中?俟:等待
C.以嗛林汝宁?嗛:欺骗
D.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诛:诛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直接抨击宋明理学虚伪本质的一组是
①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
②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
③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④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⑤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⑥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郑子玄耻讲道学,与黄生的为“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趋附权门的假道学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自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而来的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B.商人在封建社会是被鄙视的,但作者却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商人没有道学家的虚伪。道学家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C.作者勇敢地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和解剖。指出自己也有“商贾之行之心”,并且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的事,自己也是有的。
D.本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指出了所谓“圣人”、“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5分)
译文:?
(2)我与袜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D
2.C
3.C


本题解析:
1.(诛:惩罚)?.
2.(①是郑子玄的观点。⑤是作者对郑子玄性格质朴、诚实的肯定。⑥是写商人虽谋利但不可鄙)
3.(“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的事,自己也是有的”这句话不符合文意,“决
知免矣”意为“是绝对没有的”)
4.(1)等得到高官厚禄以后,仍然自鸣得意地讲道德、谈仁义。(“既”、“道德”、“自
若”各1分,句意2分)
(2)我与汝宁林知府几乎都中了他的圈套而不醒悟啊,这能说他不狡诈么?
(“几”、“术”、“巧”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郑子玄,是常与丘长孺父子论诗作文的朋友。文采虽然不如他们父子,但性格质朴诚实,有羞耻之心,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这很可喜,所以我喜欢他。郑子玄以为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都是满口仁义道德,而心里想的是升官发财;等得到高官厚禄以后,仍然自鸣得意地讲道德、谈仁义;而且还要装腔作势地对人说:“我要纠正世俗,感化世人。”他认为败坏社会风俗的,没有比讲周、程、张、朱的道学更严重的了,所以更加不相信。不相信所以不肯讲道学。那么不讲也就算不上是过错了。
有一个姓黄的读书人经过这里,听说他是从京师到长芦去“打秋风”的,又跟长芦的长官到别处去上任。到了九江,遇见一个地位更高的人,他就弃旧从新,随新主人转道往北,顶着大风冒着严寒,也不顾年老有生命危险。已经到了麻城,来见我说道:“我准备去游览嵩山和少林寺,那位显者也想去游嵩山和少林寺,拉我同行,所以到了这里。可是显者还在城内等我,我势必不能在您这里住宿了。回来的时候一定还要经过这里,到那时就,可以多相聚几天再作别,现在太匆促了,实在舍不得离开您。”他的话是这样,他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我料想他内心实在是为了汝宁林知府那里有一笔钱财舍不得放弃罢了。只是汝宁林知府从前曾三次赴任,他没有一任不跟随前去的,去了一定满载而归,这一次感到还没有满足,就像饿狗惦记着隔夜没吃完的狗屎一样,却竟敢欺骗我说是为了去游嵩山和少林寺。他以?游嵩山和少林寺来掩盖自己随汝宁林知府去打秋风的行为而欺骗我;又唯恐汝宁林知府怀疑他是为了再来找自己,就又以舍不得李卓老,应当再来拜访李卓老为借口,以欺骗汝宁林知府:真是名利双收,处事和品行也都十分周到了。我与汝宁林知府几乎都中了他的圈套而不醒悟啊,这能说他不狡诈么?现在的道学家,和他有什么两样!
由此看来,现在的所谓圣人,恐怕与现在的所谓隐士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罢了。有幸而能写诗,就自称为山人;不幸运而写不了诗,就辞却山人之名而以圣人自称。有幸而能讲良知,就自称为圣人;不幸运而讲不了良知,就推托圣人之名而以山人自呼。辛苦辗转、翻来覆去,为的是欺骗世人、获取私利。名为山人而心里却和商人一样只想要钱,口里大谈道德而目的却在逾墙偷盗。自称山人而心思和商人一样,已经很可鄙了,反而还要掩盖打秋风的本意而故意表示是为了游嵩山和少林寺,以为别人是可以随便被欺骗的,这就更加可鄙了!现在的讲道德、性命的人,都是所谓游嵩山和少林寺的人;现在的患得患失,志在求取高官厚禄、上等田园宅第、风水宝地,打算留给子孙受用的人,都是像黄生那样托名于汝宁林知府;而装作舍不得李卓老(李贽)的人啊。既然这样,郑子玄的不肯讲学,恐怕实在不值得奇怪了。
况且商人又有什么可鄙的呢?他们身携数万资财,经历风涛危险,受尽关卡吏员的欺侮,忍耐着集市交易时人们的辱骂,经历了万般辛苦,所携的资财很多,所得的收入甚微。但是必须结交上公卿大夫,然后才能获得盈利而避开祸害,怎么能像山人那样昂首而坐在公卿大夫的座上呢?现在的所谓山人,称他们为商人,其实却身无分文作为资本;叫他们是山人,却又非公卿大夫之门不进,所以就令人可贱了。话虽然这么说,我难道就没有这种表现吗?怎么知道我没有商人的行为和想法,而披着佛教的袈衣来欺骗世人而获取虚名呢?有的话请对我加以惩罚,我决不包庇自己的短处。即使如此,至于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的事,我是绝对没有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5分)
与冯宿论文书 ?韩愈
(1)辱示《初仕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2)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3)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扬子云:名雄)
小题1:第(1)划线句通过作者自己怪诞的遭遇,表现了??的矛盾。
小题2:(3分)简要说明第(2)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
小题3:对第(2)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了解这个世界,这对我无所损害,后世还会有扬子云出现,一定会喜欢我的。
B?世人不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妨碍。后世还会有像我一样的人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文章的
C?我不了解这个世道,但也不会有害于我。后代会有一个叫扬子云的人来喜欢我的文章的。
D?世人不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害处的,以后我还会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
小题4: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B?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C?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D?这封信文笔简洁廉悍,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小题5:结合课文《师说》的主要思想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作者列举李翱、张籍学习状况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作古文、文坛流俗
小题1:举扬子云不但为当世人非笑,千年来未得知音,从而得出真正的作者不求人知的结论。并表达了将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主张。(3分)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赞赏他们能够从师学习(2)感叹弃俗尚而写作古文的寂寞(3)激励同道(答出一点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注意文中提到时俗,即写作与时俗的矛盾。
小题1:举例子用来说明观点,归纳出作者的观点,即不求人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作品的主旨为不求人知。
小题1:“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错。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赞赏、激励的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