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习题。(7分)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小题1】这首诗歌中“湿”、“满”用得很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2】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湿”字描写菊花花瓣缀满露珠,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的神态。“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菊花幽幽清香。
一“湿”一“满”写出了菊花高洁的神韵风采。(分析“湿”“满”各1分,总写菊花特点1分。 )
【小题2】前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后两句以对比手法写池岸边的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全诗以菊花喻人,赋予菊花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结合诗句分析2分,“高洁”品质的概括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首先要关注题目“菊”的象征意义,想到高洁、淡泊名利这些术语,然后再读诗歌,由最后一句“由来不羡瓦松高”可以品味出“不求高位、不慕荣利”这样的内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1-2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处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 对两首词的词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驿处”、“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写出了受到打击的情景。
B. “一任群芳妒”,表明了作者面对排斥、打击而无可奈何的心境,孤独苦闷的心情。
C. 毛泽东的词用“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凌风傲雪,不畏严寒的品质。
D.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为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之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凋落的花瓣处在万花丛中,仍露出欣慰的笑容。
2. 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
B. 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
C. 两首词的意境是不同的。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D. 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是威武不屈的,迎着严寒冰雪,傲然挺立,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
参考答案:1.D?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归田园居五首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点名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这首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守拙归园田。
2、语言上的特点:语言朴实。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色的画卷,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结构上的特点:首尾呼应。末两句写自己回归田园的乐趣与首两句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画①
宋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③。
注:①据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载,钱唐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妇女常用作化妆品。③牡丹,一名富贵花。
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1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这首诗旨在借“题画”来讽喻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乏真正的审美能力的“时人”。诗人所题之画,画面清晰淡雅,山村隐约可辨,滩声仿佛可闻,没有任何晦涩之感,显然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但就是“不入时人眼”,因为时人欢迎的是施以浓色重彩的大富大贵的牡丹画。诗的后两句显然是反讽之语。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8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颈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小题2:(2)颈联有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为两问,第一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有什么作用,首先要审好题。颔联中通过意象“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来营造出冷落凄凉的意境,从而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可见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同时运用炼字的技巧,如“飞”“卷”描摹出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再有,就是从视觉上看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可以多角度来分析,一定要分析出作用。
小题2:“日悠悠”“几度秋”和时光有关,再联系前半部分,可以分析出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