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这段曲词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一体。青山疏林、淡烟浓雾、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候秋天郊外的画面。
B.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都是莺莺眼里的景物,可以说这些景物是为情而设的,却又是随手拈来,自然贴切,没有一点牵强和雕琢的痕迹。
C.“无人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二是指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以景来写心理活动。
D.“听马嘶”,听到马叫声,却看不到骑马的丈夫。“无人语”与“听马嘶”两相映照,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由颈联中的某一意象可以联想到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借此意象自比,表达内心徘徊不定、“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表达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名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错一字不给分)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要有解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黄梅时节家家雨,?。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参考答案:
(1)铁马冰河入梦来 (2)青草池塘处处蛙?(3)祸患常积于忽微
本题解析:
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 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小题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艺术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小题1: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本题解析:
小题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行人看到这样的美景,大多会感到惊喜,但本诗中的行人却正独自发愁。所以从内容上看,美景却反衬了忧愁之浓。答题时先写出用了何种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要点出思想感情,关键词是忧愁。
小题1:答题时要充分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诗句入手具体分析。如春浅香寒蝶未游,杏花虽开得好,却无人欣赏,这是一愁。二者,通过更忆帝乡①千万树可知,作者身处异乡,怀乡之苦可算第二愁。再者花虽好总有开落时,春来春会去,时光匆匆不为人停留。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即好花不常开,好景不能常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1.征铎:铎,duó,大铃。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2. 槲(hú):一种落叶乔木。3. 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花白色。4. 杜陵:这里指长安,可指作者故乡。5. 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小题1:说明“枳花明驿墙”一句的含意。(2分)
?
?
小题2: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
?
?
小题3: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1) 用白色的枳花映(照)亮驿墙表现出行之早(或:点出“早行”二字)(意对即可)
小题2:早行途中,诗人触景生情,想起昨夜梦中出现的故乡杜陵的春景,抒发了思乡念亲之情;梦中故乡春天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之景与眼前旅途早行之景的鲜明对照,暗含旅途奔波劳累之苦、人生孤独飘零失意之感。(意对即可)
小题3:此联绘早行景象,诗人只用了十个字,不仅没有一个虚词,就连一个动词也没有,只用了六个名词,选择了六个颇具典型性的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也暗含人物的内心感受,意象具体丰富,意境深邃渺远,烘托出早行的典型环境与浓厚氛围。形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的回答应包含内容与含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首选这句话的意思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枳花明驿墙”表现出诗人出行之早。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结合注释理解“杜陵梦”的意思。杜陵是诗人的故乡,“杜陵梦”,是诗人故乡思念之情的体现。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
小题3:试题分析:对古人诗评的分析,要理解古人诗评的内容是什么,并结合诗句来解说。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