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9-24 05:05: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日香山?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作者开篇提到“香山性格的那一面”,具体含义是什么?既然香山有“那一面”性格,当然应当有另一面性格,请用一个句子概括香山的另一面性格?(4分)
2.“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寂然不动”显然有违常理,请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文章多处用了对比,但几乎都是把冬日的香山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作对比,但为什么在第四段开头,作者开始描写松树时,用的是“与春夏相比”,而不用与春夏秋相比?(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提到香山,人们的印象都是它满山的红叶,但这篇散文却选择了冬日香山这一角度来写,说明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虚静世界”不喜欢“游客满山”的“人的世界”的人。
B.全文以作者冬游香山的游踪为线索,把一路所见到的夹道的丁香,层层片片的灌木,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路旁的巨石,不变的松柏,山脚旁的翠竹,茫茫的烟霭,隐隐的亭台慢慢写来,但以对香山的巨石的描写作为主体。
C.作者提到苏轼夜深人静时游承天寺的内容,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冬游香山的那份“神清气朗”的感觉。
D.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表明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作者游香山而感受到的“清”“静”之美。

E.第三段中,作者把过去来时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和现在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冬日香山的“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为后文作者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能力决定速度
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在《未来时速》一书的序言里,比尔·盖茨说过:“如果说19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1990年代是注重再造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是企业本身迅速改造的年代。”
  一个企业要想在十倍速的时代立足,发展速度太慢肯定不行,但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对这个分寸的把握就是对速度进行管理的问题。可以说,速度管理,是所有新经济时代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速度只是其中一个,而如果单纯地追求快速,则很少会得到满意的回报。在被研究的80家公司中,有10%的公司在满足某种条件的前提下依靠快速得到了好处,而在另外90%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并不适合快速发展。
这样的结果一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事实上,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快速的确能够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受益于速度的公司大多具有以下特征:是大市场的先动者,能建立壁垒来阻挡对手入侵,直接控制启动公司的关键性商业元素。具体地讲,只有在以下条件下,快速才会有效:
入市壁垒。如果对手能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花很大代价快速冲进市场就显得很不明智。
强大的市场潜能。大的市场(几十亿美元或更多)意味着得到的回报比进入时的消耗要高。
对几个风险因素的操控能力。比如技术的不确定性,标准经常变换,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等等。合作伙伴很麻烦也是一个障碍。
不过,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并非易事。技术标准一旦有变,企业的转换成本会非常大,那时企业将进退两难。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为竞争对手快速复制,品牌的建设周期大大拉长。此外,当企业要进入一个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就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快速。
仔细研究一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激烈竞争的最终胜出者往往是那些善于把握节奏,快慢得法、张弛有度的公司。微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赖以攻城略地的所有产品技术或服务并没有一项真正属于微软的独创,但它一旦它看准了某一方面,便总是能蓄势而进,后发制人。
其实,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企业是否已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即使能享有繁荣,这种繁荣也一定不能持久。
(选自2008年1月《科学大观园》,有删减)
小题1:对“速度管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管理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B.速度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把握发展快慢分寸的管理模式。
C.速度管理是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谋求快速发展以独霸市场的策划管理过程。
D.速度管理是防止企业发展过快引发经济问题的一种管理模式。

小题2:不属于受益于速度的公司所具有的特征的一项是?
A.能锁定客户,将对手排除在外。
B.市场潜能足够大。
C.行业技术标准确定。
D.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优良。
小题3:下列解说或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是指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
B.“入市壁垒”就是阻止对手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以占领市场份额。
C.微软的过人之处就是产品的技术或服务均属独创。
D.在被研究的80家公司中,90%的公司不适合快速发展。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谁快速进入市场,谁就在市场中占了先机,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B.市场容量越小,公司的发展越慢;市场容量越大,公司的发展越快。
C.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企业就能快速发展。
D.品牌建设需要时间,盲目求快往往适得其反。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究竟什么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桤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从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传》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1.“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3分)
2.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3分)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3分)
4.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3分)



4、阅读题  阅读文本,完成问题。
新型成像技术看清活细胞内活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今天宣布说,运用类似X光CT扫描的方法,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可在不用荧光标记或其他外加对比试剂的情况下展现活细胞内的任何活动。该技术使人类首次能够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加以研究。
  研究小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迈克尔?费尔德表示,这项新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对活体细胞进行任何处理即可开展研究工作,而其他三维成像技术都要对生物样品进行化学或金属化处理,经过冷冻、染色等过程,这些样品处理和固定的步骤有可能改变细胞原来的状态,干扰科学家对细胞自身的运动进行观察。他说,利用这一新技术,研究小组现已得到了宫颈癌细胞的三维图像,细胞内部的详细显微结构一目了然。此外,他们还获得了线虫、蠕虫以及其他几种生物的细胞图像。
  研究人员解释说,每一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折射率,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与这一折射率有关,同一频率的光波在折射率小的介质中传播速度快,而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慢。由于细胞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性很差,因而他们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对可见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性质构建图像。实验中,他们采用了干涉测量法获取数据,将一束光分为两部分,只让其中一部分照射细胞,另一部分作为参考光波,首先获得含有细胞信息的大量二维图像。为了得到三维立体图像,他们再将100组从不同角度获得的二维图像进行组合,经过大约10秒钟的时间就可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现在这一成像时间已经缩短到0.1秒。
  迈克尔?费尔德表示,目前这项新技术的分辨率为500纳米左右,研究小组将力争使其达到150纳米或者更高,使其能够方便地与电子显微镜配套使用。
(《科技日报》)
  1.对原文第2段中画线词语“这项新技术”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这项新技术”指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运用X光CT扫描的方法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
B.“这项新技术”是一种可以在不用荧光标记或其他外加对比试剂的情况下展现细胞内的任何活动的新型成像技术。,
C.使用“这项新技术”在开展研究工作时不需要对活体细胞进行任何处理,使人类首次能够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加以研究。
D.使用“这项新技术”只需0.1秒中的时间便可以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而且分辨率可以达到500纳米左右。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这项新技术与其他三维成像技术的不同主要在于对活体细胞是否需要进行处理,进行处理的过程可能会干扰对细胞自身运动的观察。
B.开发这项新技术的科学原理,是光在不同物质中因折射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传播速度,因而可以采用干涉测量法获取数据。
C.现在在利用这项新技术时,研究小组首先获得含有细胞信息的大量二维图像,在将这些图像进行组合,只要大约10秒钟就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
D.目前,研究小组已经利用这项新技术获得了详细显微结构一目了然的宫颈癌细胞的三维图像以及线虫、蠕虫等其他几种生物的细胞图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的三维成像技术在对活体细胞的处理和固定过程中改变了细胞原来的状态,因而不能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进行观察。
B.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对可见光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性质构建图像,原因是细胞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性很差。
C.新型的三维成像技术还可以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成像的时间还可以大大缩短,分辨率还可以大大提高。
D.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虽然新技术目前的分辨率只有500纳米,但他们已经能够使其方便地与电子显微镜配套使用。



5、阅读题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2.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