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4 05:05: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树上的天使 树上的天使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一一一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选自《海外文摘》) 1、“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僵硬地笑了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生活正慢慢好转”并赞美松鼠是“天使”,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这种声音让“我”无法正常休息; ②这种声音让“我”清醒着去想自己的债务而几乎要崩溃。(意对即可) 2、(1)老妇人希望“我”喜欢吃山核桃,这样可以便宜卖给“我”,以表达谢意。 (2)“僵硬”是“我”听到山孩桃就联系到“魔音”而讨厌,“笑”则出于对老妇人的礼貌。(意对即可) 3、①阅读《圣经》是为寻求心灵的安慰,让“我”暂时摆脱山核桃的噪音带给“我”的恐惧; ②书中“不要为明天忧虑”的箴言为下文“我”送老妇人回家的事及“我”发现山核桃的价值作铺垫。(意对即可) 4、①照应题目和前文; ②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 ③松鼠帮“我”渡过难关,让“我”明白永远不要绝望,机遇可能就在身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文化程度高的人一般说来信息来源比较广、语言能力比较好、适应国外生活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容易迁移成功。为此有些专家担心中国大陆高智商人才的流失,实际上人才的国际流动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学成回国人员带回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其次,大量人员的出国促进了我国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语的教育与研究,促使我国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相接轨。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中国大陆高智商人才的流失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 B.文化程度高的人向海外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C.我国应改革教育体制以防止人才流失。 D.文化程度高的人容易迁移成功。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1分。其中,简答题5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说“回家” 钱钟书 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就把“回家”作为比喻。作客就是有家不归或者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思想还未彻底,还没有真知灼见。 这个比喻在西洋神秘主义里也是个基本概念。新柏拉图派大师泼洛克勒斯把探讨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黑格尔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所以他说思想历程是圆形的,首尾回环。早期浪漫主义者也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我以为诺梵立斯下面一句话就是好例证:“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道家,禅宗,新柏拉图派都是唯心的,主张返求诸己,发明本心。这当然跟走遍天下以后,回向本家,有点相像。不过,把唯心的玄谈撇开,这比喻还是正确贴切的,因为它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 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状况常是这样。 正像一切战争都说是为了获取和平,一切心理活动,目的也在于静止,恢复未活动前的稳定。碰见疑难,发生欲望,激动情感,都是心理的震荡和扰乱。非到这震动平静下去,我们不会舒服。所以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思想的结束是不复思想,问题有解答就不成问题,怀疑克服了而成信仰,或者坐实了而成怀疑主义——那是把怀疑在心里养家了,使它和自己不再捣乱。假如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或者哄骗得自己把这问题忘掉,仿佛根本没有这回事。总而言之,人心遭遇困难而感觉不安,就用种种方法,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当然另有新的困难会发生,不过对于这个已解决的困难,心是一劳永逸了。《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我们常把“止水”、“静水”来比心的本体。剥去一切神秘玄妙的意义,本心像“止水”这句话跟西洋心理学所谓“意识的流水”,并不相反。“止”可以指上面所说的安定情境。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麻醉品——例如酒和宗教——的流行是个间接的证据。 所谓回复原来,只指心的情境而说,心的内容经过这番考索,添了一个新观念,当然比原来丰富了些。但是我们千辛万苦的新发现,常常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旧物重逢的印象。据研究思维心理者的解释,这个结论在被发现之先,早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酝酿盘旋,所以到最后心力圆满,豁然开朗,好比果子成熟,跟我们不陌生了。这种认新为旧的错觉,据我所知,柏拉图拈出最早;他在对话Meno一篇里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照此看来,“回家”这个比喻,不失为贴切。但无论如何贴切,比喻只是比喻。思想家的危险就是给比喻诱惑得忘记了被比喻的原物,把比喻上生发出来的理论认为适用于被比喻的原物。 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例如《中庸》的“中”,潜意识的“潜”等等。假使我们从修词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许对思辩有些小帮助。 (原载《观察》1947年第二卷第一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回家”这个比喻所表示的心理状况的一项是 A.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 B.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C.人们用酒和宗教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麻醉。 D.柏拉图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洋神秘主义都用了“回家”这个相同的比喻,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因为比喻的含义也一样。 B.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活动的目的,才能“回家”,回复到心安虑得的状态。 C.道家和禅宗常用“回家”作为比喻,这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时心理上会有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 D.就像“回家”一样,比喻再贴切,其作用是有限的,但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有助于理解这些思想。
|
小题3:本文认为“回家”这个比喻“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简要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这种境界是一种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的心理状况。(1分)这种心理状态,从心的情境而言就是回复原来,即恢复到未活动前的稳定,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2分)从心的内容而言是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即新发现常给我们似曾相识的印象,人类的知其实是忆旧。(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的一个“间接的证据”,不是心理活动“回复原来”的状况。
小题2:A.含义并不一样,作者只是认为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用到这个比喻,说明了人类思想和推理时有一种共同的“实在的境界”(心理状况)。C.道家和禅宗只是把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比喻为“回家”,并没有这种意识。D.研究比喻的目的不在研究、解读这些思想本身,而是研究人的思维、心理活动。正如本文研究“回家”要义不在分析其中西比喻中的含义一样。因此原文说“假使我们从修词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许对思辩有些小帮助。”
小题3: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状况常是这样。人心遭遇困难而感觉不安,恢复到未活动前的稳定,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认新为旧的错觉,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评分细则:5分。观点1分;具体阐述4分, 大意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像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写满了文字,古朴而雅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在后。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啊!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真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大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够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征,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被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C.“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E、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小题2:根据文意,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1)“穿过岑寂的碎片”中的“穿过”是什么意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兰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其中的三条。(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1)神游;精神漫游;心路的漫游;在精神领域中驰骋;驰思骋想。
(2)刻骨铭心的神往;向往;心驰神往;分外喜爱。
小题3:(1)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2)技巧的完美不足以弥补心灵的缺陷。只有心灵的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3)朴素延期是一种美,它具有长存的生命力。
(4)好的东西,即使已经残破不全,但仍具有永存的生命。
(5)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6)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每一条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B“回顾历史,感慨万千”有误,应为“浮想联翩”;E、掌握了文章的主题,就能判断出“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是有误的。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2:(1)“楼兰碎片”运用了借代和比喻的手法,代指历史文化,也喻指历史文化的破损和残缺。“穿行”一词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喻指在心灵在历史长河中漫游。(2)“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是“我”精神上想到达的地方,即向往的地方。
点评:本题两个句子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第一句学生必须从文章的整体来理解。第二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中并没有明显的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本为就是个难点,所以选用句子不要太难,否则失去了考查的价值。
小题3:本题的答题区间为“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将该段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要点。
点评:本题体现了阅读回归本位的精神,阅读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意思,然后才能欣赏。而把握文章大意就要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入手,这是阅读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笑到:“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小孩儿口没遮拦”这件事指的是前儿在宴会上行酒令时失于检点随口说出《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后宝钗真诚劝告,解了黛玉的疑癖。
B.美丽而富有反抗性格的琴听表哥觉民告诉她“外专”已经决定明年秋季招收女生,她欣喜万分,回到家中就兴奋地与母亲商量报考外专的事情,可母亲怕闲话没有支持的态度让她非常失望。但她从《新青年》杂志里看到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中的几句话得到启示,心中又升起希望与勇气。
C.“绅士先生,我们不是妖魔,也并非鬼怪。我们俩是赶路的圣贝尼多会修士。这辆车是不是劫走公主,我们也不知道。”
堂吉诃德遇见了一帮行人,后面还有一辆马车,车上是一位要到塞维利亚去的贵妇人。然而堂吉诃德把走在前面的两个戴面罩、撑洋伞的修士当成劫持公主的强盗。他提起枪冲了上去。一个修士从骡背上吓得跌了下来。另一个落荒而逃。接着,他和贵妇人的总管比斯盖人大战一场。
D.趁卡西莫多惊谔不已之际,他一把夺过吉卜赛女郎,把她横放在马鞍上。等到吓人的驼子省过味儿来,猛扑过去要夺回他的猎物,十五六名手执长剑,跟随长官的弓手正好赶到现场。
弗罗洛在广场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跳舞之后,一直念念不忘,指使卡西莫多去劫持她。最后被巡队发现,抓住了卡西莫多和他的同伙。
参考答案:C D
本题解析:C贵妇人的仆人。D他的同伙悄悄溜走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