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C.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A应是“非凡的艺术作品”。C “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D 不是“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
小题1: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小题1:B “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错。C 因果颠倒。D“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于文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节选自《雕花烟斗》,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画家老唐并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就开始喜欢老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D.“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这句话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著,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自然。
E.小说借“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这句话,揭示了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乏人问津。
(2)纵观全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
(3)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4)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
参考答案:(1)CE
(2)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淳朴善良,钟情于艺术,执著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他对艺术美有着真情向往,他尊重和唐画家的友情,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他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
(4)深刻意蕴:①人在逆境中才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②为了权力、地位不可失去人性的本真;③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情感取向: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 (1) 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 (2)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 (3)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 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 。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 (4)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 (5)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 (6)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你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来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 (7)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 (8)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乞讨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 (9)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 (10)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
? (11 )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扔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 (12)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
? (13)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
? (14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 (15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鄙视。
1 .你如何理解第(4)自然段“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一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不给老乞丐施舍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你是否赞同“坦然走过乞丐”的做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乞丐们总是在城市的马路边等公共场所,借助”,“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瘫软地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让他人在同情之后给予施舍的效果。这样做,于城市而言是破坏形象的事情。作者这么说,表达了她对此做法的否定态度。
2.画线部分写出了乞丐的贫穷、病态和孱弱,呼应上文所写的对乞丐的畏而避之的态度;同时也引起下文,为朋友的举动以及作者的议论张本。
3.(1)朋友认为老乞丐阻碍了通道,使得人们不得不绕道;朋友不能判断出老乞丐是否真的贫病无依,难以自食其力;朋友从不在马路边施舍,她认为那不是仁慈,而是愚蠢;朋友反感那种轻易地以头触地、不尊重自我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如果施舍则是助长这种不良之风,与自己善良的愿望相悖。
4.(一)赞同这种做法:
(1)街头乞讨的确影响城市形象;(2)当街乞讨或者展示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路人造成了心理上的压迫和威胁;(3)街头乞讨滋长了乞讨人对个人人格的轻视,不能真正达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效果;(4)街头乞讨也给不法分子利用乞丐骗钱留下了可能。
? (二)否定这种做法:
(1)救苦救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漠视苦难的人内心无法”;(2)不是生活极度困难或者生理残疾无法自理,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不会放下人格去街头乞讨;(3)城市的形象应该体现在人人有饭吃,有难大家帮上,而不是为了表面形象而回避乞丐的存在这个事实;(4)我们国家的民政救助体系不够完善,有难得不到及时救助的人又找不到出路时只能去乞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杨静远译,有删改)
1.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②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③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2.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3.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的相貌长得不一般,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②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③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萧伯纳一般高大,像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光的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些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摩登。“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对比当年的摩登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洋派,也不老派,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
⑤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秘书长见周恩来,叹其风采,说是在你面前,我们西方人还是野蛮人。这话不管是真心还是辞令,确是说出一种真实。西洋人因为身材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⑥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历史已经给了鲁迅莫大的地位,他的模样已经被印刷媒体塑造了七十多年,已经先入为主,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是的,很可能是的,但这形象效应是互为因果的。时代凝视这形象,因这形象足以换取时代的凝视。这乃是一种大神秘,俨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样上——托尔斯泰那部大胡子,是应该写写《战争与和平》;鲁迅那笔小胡子,是应该写写《阿Q正传》。当托尔斯泰借耶稣的话对沙皇说“你悔改吧”,这句话与托尔斯泰的模样很般配;当鲁迅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说“陀斯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这些话,与鲁迅的模样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尔斯泰和鲁迅这样子说法,骄傲得很呢!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也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不是鲁迅会讲话,而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⑦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选自《笑谈大先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五四运动后,因其文学成就,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也毫不逊色。
B.鲁迅先生模样既不洋派,也不老派,和同时代文人学者相比,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
C.鲁迅先生的相貌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从根本上讲,这是历史给予鲁迅的地位。
D.鲁迅先生说自己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和自信。
E.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相貌一样,既文气逼人,又不嚣张。
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对刻画鲁迅形象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俏皮风趣,请从第⑥段任选一个语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这种说法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得到印证吗?请以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E
2.①表面上是描写周恩来这样优异的中国人骨子里的儒雅凝练为西方人所不及,实际上是映衬鲁迅骨子里的精神气质为西方文豪所不及。②说明鲁迅文气逼人而不嚣张的相貌是其内在精神气质的一种体现。(意思答对即可)
3.答案示例:“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也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称赞托尔斯泰和鲁迅“伟大”“长得有样子”,作者却以他们自许的语气说出来,语言俏皮、风趣,耐人咀嚼。
4.第一问:相貌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个性和内在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答案示例:可以得到印证。从《祝福》中祥林嫂不同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林嫂精神状态和命运的变化。作者对刚到鲁镇的祥林嫂的描写(“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又只是顺着眼”),说明她此时虽然新寡,但对生活还未丧失信心。到祥林嫂再寡丧子之后,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祥林嫂,外貌发生了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精神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待到祥林嫂捐门槛而仍未改变命运并被赶出鲁家之后,其外貌再次发生了变化(“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她此时已精神崩溃,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最终坠入悲剧的深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