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②段,联系上下文解释“软肋”与“痔疮”的含义,并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将城市比作“女人”,请概括回答作者笔下城市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①段中有“让人多了一分悲凉”,第⑥段中有“这是一种悲哀”,有人说,这样写给人重复之感,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首先阐述说理的重要性;其次指出说理文写作研究不被重视的现实;在二者对照的基础上作者再结合自身经验,阐明说理文写作很难、应重视说理文写作的道理。
(3分,层意概括2分,层次间关系1分)
小题3:作者主要阐述了三点看法:①说理文在想中写,在写中想(或“说理文要维持思想和语言的辩证关系”);②说理文要追求简洁;③说理文要有情感,有一点形象思维。(3分,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说理文的裁剪,不一定能使说理透彻。
小题2: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首先要将文段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的意思。第一段的层次划分为:一、“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二、近几年……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件易事。
小题3:本题是一道归纳概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整合相关的信息。本题的相关信息有“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1.作者说“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你认为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都是翻译过来的,你认为这两首诗的译文哪首更好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说说节选的这段文字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的理由是: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即使情调上也几乎相同。如果硬要说出差别,那就是中国社交诗多,而西洋宗教诗多,所以作者“忽略不讲”了。(意对即可)
2.示例:我认为歌德的诗译得好,使诗歌有韵味和整齐美,而格雷的译文太口语化和散文化了,缺少了诗特有的简洁和跳跃美。(意对即可)
3.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爱因斯坦的悼词
朱也旷
①对于现代物理学,1905年是个有点特殊的年份。在这年9月的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爱因斯坦所写的三篇论文。三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使作者享有大物理学家的盛名。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此文宣告了相对论的诞生。
②在科学论文的最后,通常会有一大堆的引文索引,但这篇论文的结尾却是光秃秃的。爱因斯坦没有提及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感谢同样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贝索的“热忱帮助”。
③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尽管终其一生,贝索也许连半个物理学家都算不上,但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振器”,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
④1955年3月15日,贝索在日内瓦病逝。3月21日,爱因斯坦在给贝索亲属的吊唁信中,写下了如下一段话:“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
⑤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以忘怀的悼词之一,它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一种是高贵的情感,另一种是幽邃的智力。它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也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学思想。此前一年,爱因斯坦曾与贝索在信中讨论过“时间箭头”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中,均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箭头(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当然也不存在),亦即基本的物理方程式均不提供过去和未来的区别。这段悼词应该是源于这次讨论。?
⑥但这也是一位聆听着死神脚步声的老人为自己撰写的悼词:他的妻子和妹妹已经走了,他的终生挚友贝索也走了,现在该他了,既然过去和未来并无区别,生与死又何足道哉! 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的病情就恶化了。他拒绝了人为延长生命的手术建议,因为他要庄严地死去。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
⑦我个人以为,爱因斯坦对死亡的感受可以与孔子媲美,至少可以与司马迁笔下那位悲歌慷慨、唱着“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孔子媲美,尽管前者显得内敛,后者则溢于言表。像爱因斯坦目睹着他的亲友先他而去一样,孔子也目睹着妻子、儿子以及他的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先他而去。颜渊死时,孔子曾发出著名的感叹“天丧予”,大概可算作世界上最短的悼词。?
⑧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关于时间的书,像什么《时间简史》、《时间之箭》之类,甚至还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似乎,我又多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⑨有一阵子,这段话不那么使我感动了。我甚至以为,那不过是一位大物理学家的机智与幽默罢了,但不久我便发现,这是一种假象。我还发现,我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其实都是多余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架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
⑩这太奇怪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奇怪的世界。?
【注释】[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罗素的弟子。
小题1:我们高中阶段所学过的《?》一文中,作者曾称赞爱因斯坦“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1分)
小题2:第③段中“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说贝索“特殊”是因为??。(2分)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说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合金”一词具体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4分)?
小题4:第⑨段中作者引用维特根斯坦关于梯子的言论:“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其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5: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突出爱因斯坦论文“光秃秃的结尾”,意在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成就极高。
B.本文从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中引发了对爱因斯坦的敬仰和对生死、时间的哲学思考。
C.全文采用夹叙夹议写法,“叙”得简练,“议”得精当。
D.本文语言精练准确,例如对爱因斯坦悼词所作的比喻式评价就非常精当。
小题6:纵观全文,概括爱因斯坦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爱因斯坦与艺术》
小题2:贝索是当时整个欧洲最了解爱因斯坦的,为数不多的“知音”。
小题3:(1)爱因斯坦对贝索的敬佩与感激以及对贝索去世的痛悼,(2)爱因斯坦对生死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认为在物理学意义上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只是幻觉。
小题4:作者引用维特根斯坦关于梯子的言论,指出自己之前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只是登高的梯子,要想认识真实的世界,不能一味依赖既有的认知,(2分)表达了作者对爱因斯坦在哲学和物理学上开创性成就的由衷赞佩。(1分)
小题5:A
小题6:(1) 从物理学思想上看,爱因斯坦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无区别的,死本不足道 (2)从情感世界上看,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往往是相矛盾的(或:情感与理智往往是相悖的),爱因斯坦和许多人一样仍会为亲友的去世而痛苦。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回顾高中阶段所学与爱因斯坦有关的课文,而且是称赞爱因斯坦“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小题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和词语的理解。要把这句话放在文中理解,依据“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振器”,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这两句话组织答案。
小题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要联系④、⑤两段,“合金”一词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情感,二是智力。
小题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以及对引用手法的分析。回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我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其实都是多余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架维特根斯坦的梯子”,就是说要想认识真实的世界,不能一味依赖既有的认知;另外要回答出作者对爱因斯坦的情感。
小题5:“意在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成就极高”错。作者突出爱因斯坦论文“光秃秃的结尾”,是为了突出爱因斯坦与贝索的关系。
小题6: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要从两个方面回答爱因斯坦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一是从情感世界上分析,而是从物理学思想上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小说《柔弱的人》,回答下列各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个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於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十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小题1: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做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根据以上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划分,你认为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请说明理由。(4分)
小题2:你能从小说中看出作者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什么态度?(2分)
小题3:“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此处描写“我”的表现,为什么会“一跃而起”?(3分)
小题4: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做个有权势的强者会轻而易举?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小题1:扁平人物。理由①: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一个受强权压迫成为柔弱而不敢有所反抗的人物的典型;②她的柔弱已成为习惯,“我”对她所开的玩笑中,由始至终没有反抗,没有改变柔弱的习惯。(4分)
小题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而又可恨)(2分)
小题1:在“我”对她进行的一系列“抢劫”之后,换来的却是“谢谢”,压抑不住心中的憎恶一跃而起,认识到人的奴性和卑微。(3分)
小题1:点明了主题。做个强权者之所以轻而易举,只因为人们因习惯于被“抢劫”而麻木,丧失了反抗意识。(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