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9-24 05:07: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的软肋
马国福
①到过一些大城市,给我的印象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几何形状,古板、冷峻、单调,豪华的橱窗闪现的不是城市的光彩而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寒光;夜幕下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光,闪烁的不是城市的辉煌,暧昧的气氛中,反而让人多了一分悲凉。一个城市物质的文明复制着另一个城市的文明,一个城市的繁荣追赶着另一个城市的繁荣,一个城市的进步翻版着另一个城市的进步,没有个性,没有底蕴,没有特色。如同一个患了软骨病的重症病人,表面上看起来健康,实际上却弱不禁风。
②拥挤的交通让步履匆匆的城里人倍感压力,浮躁不安,增长出口骂人的坏脾气;过度的开发污染让城里的月光像生了锈的钢铁,没了风姿没了风清云白的雅致;泛滥的商贸让大街小巷像裂缝的喇叭,噪音震天,头皮发麻;交通规则频频被践踏,欺诈行为屡屡出现,破碎的垃圾在城市的角落随意倾倒,像治不好的暗疮;代办假证的牛皮癣随处可见,无孔不入;扮成弱势群体的乞丐在热闹繁华的路段随时可以拉住你的衣角,强行让你行善,要想从此过,留下“慈善钱”,使得过往行人不得不成为一名阳光下的慈善家,以不多的零钱部分地满足他们的行骗愿望;那些充满诱惑图片暴露挑逗的名片、传单随时可能塞到你的手中……
③这些,都是城市的软肋和痔疮。
④我到过香港,也到过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市和小镇。香港的夜晚尽管大街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但是夸张一点地说,地上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声音。遇到堵车,后面的司机根本不会不停地按喇叭,更不会因为自己开了宝马就似乎高人一等地拉开车门对堵在前面的出租车以及行人破口大骂。而我们所处的城市呢?开了宝马似乎自己就是帝王将相,高人一等,不停按喇叭,甚至会动粗骂人打人,实在是让我等百姓汗颜。还有一些城市既保留自己的特色,又建造高楼大厦,文化传统在繁荣开放的经济建设大潮中不但没有被抹杀掉,反而保护得非常完好。让人感到身子走在古代的街市上,扑面而来的却是现代气息,古朴又不失现代,开放又不乏传统。这类城市以古城居多,是城市中的活宝。还有一些小镇,小桥流水人家,民风淳朴,没有现代城市的狡诈,他们给你奉献出的真实笑脸你在繁华的城市很难看到,真的是“人在巷中游,车在画中行”,让人感到舒适,感到一种源于自然的真实和惬意。
⑤依我很浅的资历,如果用女人来比喻城市,我认为,发达繁华的城市是脸上涂脂抹粉在舞台上走步的漂亮模特,尽管外表光彩照人,如果铅华洗尽,她们身上总有那么一块暗伤和软肋,文化底蕴不足,个性不突出,缺乏张力和十足的美感;发展中的城市是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村姑,尽管用经济上的繁荣沾了些时尚的胭脂但是仍有那么一点点笨拙,脸面上时尚,但耳根背后还有那么一点黑黝黝的污垢,就好比一条漂亮干净整洁的街道上突然冒出的一堆垃圾,让人大跌眼镜。而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城市则像一个气定神闲的老妪,满脸的皱纹是她身上最美丽的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她衣襟上巧妙娟秀的花纹,越老越美丽,越老越显得可爱,越值得依恋。她们的骨头不但硬朗而且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是女人中的极品。
⑥有个性才有发展的未来,有个性才有超人的魅力。思路决定成败,方向决定未来。如果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只注重用经济的繁荣为自己脸上涂脂抹粉,在功劳簿上添油加醋,而不以文化传统发扬个性,以制度秩序捍卫个性,那么不久的将来,其势必会陷落在以几个阿拉伯数字衡量经济的误区上。这是一种悲哀。
⑦城市的软肋是文化的缺失,个性的没落,秩序的破坏。深厚牢固的文化个性是城市的根脉所在,有效的制度秩序是城市的筋骨所系,良好的品位素质是城市的脚趾,我想一个城市如果这三个部位出了问题,那么它的任何一根软肋都有可能让它跌倒在暂时的繁荣和进步上。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大城市“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几何形状”,在对比中暗寓作者的感慨。
B.“夜幕下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光”在描摹城市繁荣的同时,折射出城市建设的弊端。
C.“使得过往行人不得不成为一名阳光下的慈善家”讽刺了城市中人们的麻木、冷漠。
D.作者认为具有悠久历史与传统的城市如同气定神闲的老妪,是女人中的极品,比喻精当。

E.“文化个性”“制度秩序”“品位素质”是城市的要素,勿跌倒在暂时的繁荣与进步上。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②段,联系上下文解释“软肋”与“痔疮”的含义,并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将城市比作“女人”,请概括回答作者笔下城市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①段中有“让人多了一分悲凉”,第⑥段中有“这是一种悲哀”,有人说,这样写给人重复之感,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E
小题2:“软肋”是指城市建设缺乏个性,没有文化底蕴;“痔疮”则是指城市中没有素养品位的现象。原因:一是承上启下,摆明“软肋”与“痔疮”等现象,与作者到过的香港及其他城市作鲜明的对比;二是为下文作者提出克服城市建设中的“软肋”作铺垫。
小题3:繁华都市:如漂亮模特,外表光鲜,底蕴不足,缺少个性,缺乏张力和美感。发展中的城市:如同从农村到城市的村姑,经济繁荣,缺少秩序素养。古典城市:如气定神闲的老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厚的内涵,有历史的传统。
小题4:不重复。“让人多了一分悲凉”说的是千篇一律、几何形状的高楼大厦,豪华的橱窗、闪烁的霓虹灯光,给人的一种古板、冷峻、单调的感觉,侧重感性;“这是一种悲哀”则是作者针对城市发展中只注重经济繁荣,追求“阿拉伯数字”,忽视文化传统,缺少制度秩序的误区所发出的感慨,侧重本质认识。(如答“重复”,且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对比”错,没有对比;“暗寓”也不恰当,应为直接表露。B项,“描摹城市繁荣”错,这里的表述并不是为了“描摹城市繁荣”,因原文为“夜幕下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光,闪烁的不是城市的辉煌”。C项,“使得过往行人不得不成为一名阳光下的慈善家”不是讽刺人们的麻木、冷漠,而是“城市的软肋和痔疮”的表现。
小题2:作答此题,一是从“软肋”与“痔疮”的比喻入手,结合具体语境予以阐释;二是从语段所处位置出发,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去回答即可。
小题3:解答本题可由三个不同的比喻切入,即可明晰“作品内涵”。紧扣“模特”、“村姑”、“老妪”三个比喻的不同内涵作答。
小题4:解答此题要有比较意识,同中求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悲凉”与“悲哀”的内涵,结合作者感悟,简要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执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的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很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件易事。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
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说理要透,逢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有时我把千万字的原稿压缩到五六千字,发现文字虽然压缩了,意思反而较醒豁。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简洁不仅表现于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命意,一个意思已经包含在另一个意思了,或是主要的意思已经说出了,被包含的或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说。文章要有剪裁,剪裁就要割爱,而割爱对—般写作者来说仿佛是—件痛苦的事。
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
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使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3分)
小题3: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首先阐述说理的重要性;其次指出说理文写作研究不被重视的现实;在二者对照的基础上作者再结合自身经验,阐明说理文写作很难、应重视说理文写作的道理。
(3分,层意概括2分,层次间关系1分)
小题3:作者主要阐述了三点看法:①说理文在想中写,在写中想(或“说理文要维持思想和语言的辩证关系”);②说理文要追求简洁;③说理文要有情感,有一点形象思维。(3分,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说理文的裁剪,不一定能使说理透彻。
小题2: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首先要将文段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的意思。第一段的层次划分为:一、“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二、近几年……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件易事。
小题3:本题是一道归纳概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整合相关的信息。本题的相关信息有“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1.作者说“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你认为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都是翻译过来的,你认为这两首诗的译文哪首更好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说说节选的这段文字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的理由是: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即使情调上也几乎相同。如果硬要说出差别,那就是中国社交诗多,而西洋宗教诗多,所以作者“忽略不讲”了。(意对即可)
2.示例:我认为歌德的诗译得好,使诗歌有韵味和整齐美,而格雷的译文太口语化和散文化了,缺少了诗特有的简洁和跳跃美。(意对即可)
3.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爱因斯坦的悼词
朱也旷
①对于现代物理学,1905年是个有点特殊的年份。在这年9月的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爱因斯坦所写的三篇论文。三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使作者享有大物理学家的盛名。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此文宣告了相对论的诞生。
②在科学论文的最后,通常会有一大堆的引文索引,但这篇论文的结尾却是光秃秃的。爱因斯坦没有提及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感谢同样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贝索的“热忱帮助”。
③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尽管终其一生,贝索也许连半个物理学家都算不上,但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振器”,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
④1955年3月15日,贝索在日内瓦病逝。3月21日,爱因斯坦在给贝索亲属的吊唁信中,写下了如下一段话:“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
⑤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以忘怀的悼词之一,它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一种是高贵的情感,另一种是幽邃的智力。它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也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学思想。此前一年,爱因斯坦曾与贝索在信中讨论过“时间箭头”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中,均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箭头(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当然也不存在),亦即基本的物理方程式均不提供过去和未来的区别。这段悼词应该是源于这次讨论。?
⑥但这也是一位聆听着死神脚步声的老人为自己撰写的悼词:他的妻子和妹妹已经走了,他的终生挚友贝索也走了,现在该他了,既然过去和未来并无区别,生与死又何足道哉! 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的病情就恶化了。他拒绝了人为延长生命的手术建议,因为他要庄严地死去。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
⑦我个人以为,爱因斯坦对死亡的感受可以与孔子媲美,至少可以与司马迁笔下那位悲歌慷慨、唱着“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孔子媲美,尽管前者显得内敛,后者则溢于言表。像爱因斯坦目睹着他的亲友先他而去一样,孔子也目睹着妻子、儿子以及他的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先他而去。颜渊死时,孔子曾发出著名的感叹“天丧予”,大概可算作世界上最短的悼词。?
⑧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关于时间的书,像什么《时间简史》、《时间之箭》之类,甚至还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似乎,我又多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⑨有一阵子,这段话不那么使我感动了。我甚至以为,那不过是一位大物理学家的机智与幽默罢了,但不久我便发现,这是一种假象。我还发现,我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其实都是多余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架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
⑩这太奇怪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奇怪的世界。?
【注释】[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罗素的弟子。
小题1:我们高中阶段所学过的《?》一文中,作者曾称赞爱因斯坦“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1分)
小题2:第③段中“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说贝索“特殊”是因为??。(2分)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说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合金”一词具体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4分)?
小题4:第⑨段中作者引用维特根斯坦关于梯子的言论:“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其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5: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突出爱因斯坦论文“光秃秃的结尾”,意在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成就极高。
B.本文从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中引发了对爱因斯坦的敬仰和对生死、时间的哲学思考。
C.全文采用夹叙夹议写法,“叙”得简练,“议”得精当。
D.本文语言精练准确,例如对爱因斯坦悼词所作的比喻式评价就非常精当。
小题6:纵观全文,概括爱因斯坦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爱因斯坦与艺术》
小题2:贝索是当时整个欧洲最了解爱因斯坦的,为数不多的“知音”。
小题3:(1)爱因斯坦对贝索的敬佩与感激以及对贝索去世的痛悼,(2)爱因斯坦对生死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认为在物理学意义上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只是幻觉。
小题4:作者引用维特根斯坦关于梯子的言论,指出自己之前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只是登高的梯子,要想认识真实的世界,不能一味依赖既有的认知,(2分)表达了作者对爱因斯坦在哲学和物理学上开创性成就的由衷赞佩。(1分)
小题5:A
小题6:(1) 从物理学思想上看,爱因斯坦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无区别的,死本不足道 (2)从情感世界上看,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往往是相矛盾的(或:情感与理智往往是相悖的),爱因斯坦和许多人一样仍会为亲友的去世而痛苦。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回顾高中阶段所学与爱因斯坦有关的课文,而且是称赞爱因斯坦“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小题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和词语的理解。要把这句话放在文中理解,依据“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振器”,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这两句话组织答案。
小题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要联系④、⑤两段,“合金”一词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情感,二是智力。
小题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以及对引用手法的分析。回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我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其实都是多余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架维特根斯坦的梯子”,就是说要想认识真实的世界,不能一味依赖既有的认知;另外要回答出作者对爱因斯坦的情感。
小题5:“意在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成就极高”错。作者突出爱因斯坦论文“光秃秃的结尾”,是为了突出爱因斯坦与贝索的关系。
小题6: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要从两个方面回答爱因斯坦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一是从情感世界上分析,而是从物理学思想上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小说《柔弱的人》,回答下列各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个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於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十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小题1: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做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根据以上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划分,你认为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请说明理由。(4分)
小题2:你能从小说中看出作者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什么态度?(2分)
小题3:“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此处描写“我”的表现,为什么会“一跃而起”?(3分)
小题4: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做个有权势的强者会轻而易举?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小题1:扁平人物。理由①: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一个受强权压迫成为柔弱而不敢有所反抗的人物的典型;②她的柔弱已成为习惯,“我”对她所开的玩笑中,由始至终没有反抗,没有改变柔弱的习惯。(4分)
小题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而又可恨)(2分)
小题1:在“我”对她进行的一系列“抢劫”之后,换来的却是“谢谢”,压抑不住心中的憎恶一跃而起,认识到人的奴性和卑微。(3分)
小题1:点明了主题。做个强权者之所以轻而易举,只因为人们因习惯于被“抢劫”而麻木,丧失了反抗意识。(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