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窗里窗外的世界
?迟子建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带着一本书,能够懒洋洋地坐在草地上的阅读也就只能成了一种奢望。好的读书环境应该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拥挤、喧闹的城市里,你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
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到哈尔滨工作,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脱离了北京那种躁动的生活环境,哈尔滨的相对宁静让我觉得格外舒适。在北京的三年中,读了很多“热点”和“潮流”中的作家作品,比如马尔克斯、劳伦斯、米兰·昆德拉等。那些作品完全是由于大家一致叫好而跟着去阅读的,其实读后觉得他们并不像人们推崇的那么伟大。
我刚来哈尔滨时,住在省图书馆附近。那时我就有了创作长篇小说《满洲国》的动机。我在省图办了一个借阅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几次,查阅关于“满洲国”的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笔记。有的时候懒得回家做饭,从省图出来就进了附近的小餐馆,吃上一盘水饺,或者是一个玉米面菜团子。街市是热闹的,可人一旦进入读书状态,所有的热闹似乎都与己无关了。由于沉浸在对“满洲国”的幻想中,所以我常常觉得街上的行人穿的是长袍马褂,某个门脸俗艳的铺子是那个时代的妓院,有点“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在留意“满洲国”相关资料的同时,我也阅读其他的书籍。我发现,人越是独自面对着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力。这时我已经不喜欢读那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的书籍了,我重拾经典著作,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包法利夫人》、《神曲》、《红与黑》、《悲惨世界》、《鱼王》等作品,同时也读安徒生、格林的一些童话作品,觉得它们真是好,它们的魅力有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读书之余,有的时候也到外面走一走,最常去的是松花江边,我喜欢黄昏时去,倚着江畔的栏杆看落日。落日浸在江水中时,水面的波光就会变成金黄色?,好像江上游着一群一群的金鱼。
哈尔滨有“冰城”之称,它一年之中大约有半年时间是在冬天。冬天更是读书的好时节。夜晚,你坐在灯下,听着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感受着室内有如春天般的温暖,你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都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尤其是下雪的日子,你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手中握着一卷书,会更加的思绪翩翩。这种时候你会想起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地读,回想你昔日眼神的柔和……所以我每年创作力最旺盛的季节,就是冬季。大自然进入了休眠状态,再没有绿树红花了,但我的思维却空前活跃起来,不仅创作激情飞扬,而且爱大量地读书。我的枕畔,常同时摆着好几本书。比如读累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会马上拿起辛弃疾的诗词;被《日瓦戈医生》的沉重而压抑得要出现失眠的感觉时,赶紧读两篇周作人的散文。中国那些好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不乏优雅、闲适的气息。好的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一片片飘舞的雪花,让人赏心悦目、滋润心田。
哈尔滨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你能感受到暖融融的微风;夏季,雷声常在城市的上空响起;秋季,林阴道上会堆积着金黄色的落叶,而冬季,这城市在雪中看上去一派苍茫。读书写作之余,到道里的中央大街踏着青色的石子路走上一程,随便踅进哪家咖啡馆呷上一杯咖啡,你会有一种格外温存的感觉。当然,你还可以到索菲亚大教堂去,看着教堂的建筑,你会联想到那些总是给人带来一股博大、忧伤之气的俄罗斯文学。不过,在哈尔滨,这样的老街老建筑在九十年代初疯狂的“动迁”建设中折损不少,好在现在政府意识到了历史遗迹对一座城市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使一些老建筑“幸免于难”。
我们在窗里读书,在窗外阅读这座城市。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总在窗外流连,人就不容易走进“自我”,缺乏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内心生活,容易使艺术陷入平庸和世俗的泥潭;可是固执于在窗里营造自己的那种“阳春白雪”般的读书生活,又容易脱离了琐碎却又朴素、喧闹却又透露着温馨之气的现实生活,使艺术成为“空中楼阁”。对一个作家来讲,窗里与窗外的生活都不可或缺。我在阅读这座城市的时候,它也在悄悄阅读我。
我阅读它的风霜雨雪,它阅读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这里没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阅读,我一样觉得愉悦。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窗里世界”和“窗外世界”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窗里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外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分别写到“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和“窗外飘飞的雪花”,请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窗里世界”与“窗外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艺术创作作了阐述。对两者的关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以“学生学习”为例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法)阿尔丰斯·都德 郝运译
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老磨坊主,在面粉里生活了六十个年头,酷爱自己的行当儿。面粉厂的创办害得他好像发了疯。整整一个星期只看见他在村子里奔来奔去,他说,“这伙强盗为了做面包使用了蒸汽,那是魔鬼的发明,而我,我使用密史脱拉风和特拉蒙塔纳风干活儿,它们是仁慈天主的呼吸……”但是没有人听他的。
老人于是恼羞成怒,把自己关在磨坊里,像一头野兽那样独自一个人生活,甚至连他的孙女维薇特,一个自从父母去世后世上只剩下爷爷这么一个亲人的十五岁的孩子,他都不愿意把她留在身边。可怜的小姑娘不得不自己去谋生,当雇工,收割庄稼,养蚕,或者采摘油橄榄。可是这个孩子,她的祖父看上去又好像很爱她。他常常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两条腿走上四法里的路,到她干活儿的农庄去看她,到了她旁边,他一连几个小时边哭边望着她……
当地的人都认为老磨坊主是出于吝啬才把维薇特撵出去的。让自己的孙女儿去冒遭受工头们的粗暴对待和年轻女帮工可能遭受到的各种苦难的危险,像这样从一个农庄流落到另一个农庄,这并不能给他脸上增添光彩。一个像科尔尼耶老板这样有声望,而且过去一直非常自尊自重的人,现在赤着脚,戴着一顶有窟窿眼的破便帽,围着一条烂成碎片的阔羊毛腰带,像个真正的波希米亚人那样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认为很不像样子……科尔尼耶也清楚地感觉到了,因此他不敢再过来坐在本堂区财产管理委员席上。他总是在教堂深处的圣水缸旁边,跟穷苦人待在一起。
在科尔尼耶老板的生活中有着令人费解的地方。很久以来村里就没有人再往他那儿送麦子,可是风车的翼子一直像以前一样不停地转动……晚上还能在路上遇见老磨坊主赶着他那头驮着大面粉口袋的驴子。
“晚上好,科尔尼耶老板!”老乡们朝他嚷着说,“磨粉生意一直很好吗?”
“一直很好,我的孩子们,”老人乐呵呵地回答,“谢天谢地,咱们不缺活儿干。”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他究竟从什么鬼地方弄来那么多的活儿,他会把一只手指头放在嘴唇上,郑重其事地回答:“别声张!我是在为出口干活儿……”再进一步问就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至于把头伸进他的磨坊,那就连想都不该想,连小维薇特也没有进去过……
我们经过时,看见门总是关着,风车巨大的翼子一直在转,老驴子吃着平台上的青草,一只瘦骨嶙峋的大猫趴在窗台上晒太阳,凶巴巴地望着您。
这一切有一股神秘的味道,引起了纷纷的议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然而日子一长,真相终于大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有一天注意到我的最大的一个男孩子和小维薇特互相爱上了。我担心会出意外,想立刻把事情安排妥当,于是一直上磨坊去找做祖父的谈一谈……啊!这个老巫师!您倒是应该看看他是怎样接待我的!根本不可能让他把门打开。我凑近锁眼好歹总算把我的理由解释清楚。
老人没让我来得及把话说完,就非常粗暴地朝我叫喊,如果我急着要给我的儿子娶一房媳妇,我很可以上面粉厂去找那些姑娘……请您想一想,听了这些恶言恶语我的血一下子涌了上来,回来把我的失望告诉孩子们……这一对可怜的小羊羔简直没法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要求我答应让他们俩一同上磨坊去找祖父谈谈……我没有勇气拒绝,刺棱一下我的这一对恋人跑了。
他们到了上面,正好科尔尼耶老板刚进去。门紧紧锁上,但是老人临走把梯子忘在外面,两个孩子立刻想到从窗子钻进去,看一看这座出名的磨坊里究竟有些什么……
真是怪事!安置磨子的那间屋子里是空的……没有一只口袋,没有一粒麦子,连墙上和蜘蛛网上都没有一点面粉……甚至被磨碎的麦粒的那种热烘烘、香喷喷的气味也闻不到,而一般磨坊里都充满这种香味……动力轴上蒙着一层灰尘,那只瘦骨嶙峋的大猫睡在上面。
底下的一间屋子有着相同的悲惨和破败气氛:一张破床,几件褴褛的衣服,楼梯的梯级上放着一块面包,接下来在一个角落里有三四只破口袋,从里面漏出石灰渣和白黏土。
这就是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他为了保全磨坊的荣誉,使人相信磨坊在磨面粉,晚上在大路上用小毛驴驮来驮去的,正是这些石灰渣……
两个孩子痛哭流涕地走回来,把他们看到的情况讲给我听。我听完以后心都碎了……我一分钟也没有耽搁,立刻奔去找左邻右舍,把事情三言两语地告诉他们,我们商定应该立刻把各人家里的小麦都送到科尔尼耶老板的磨坊去……整个村子的人都上路了,我们赶着长长的一队驴子来到山冈上,驴子都驮着小麦,这可是真正的小麦!
磨坊的门开得大大的……在门前科尔尼耶老板坐在一包石灰渣上,双手抱着头哭。他刚才回来发觉有人趁他不在钻进了他的家,发现了他的悲惨的秘密。
“我多可怜啊!”他说,“现在我只有去死了……磨坊的名声给败坏了。”
我们全都像是在从前磨坊主的那些好日子里一样大喊大叫:
“喂!磨粉呀……喂!科尔尼耶老板!”
科尔尼耶老板眼睛瞪得老大。他抓了一把麦子放在他那只衰老的手的手心里,同时又笑又哭地说:
“这是麦子……老天爷……好麦子!让我好好看看。”
接着他朝我们转过身来说:
“啊!我知道你们会回到我这儿来……所有这些面粉厂老板都是强盗。”
我们想把他高高抬起来,抬到村子里去。
“不,不,我的孩子们,我首先应该去喂喂我的磨子……你们倒是想想!它已经有那么长时间没有吃过东西了!”
我们眼睛里含着眼泪看着这个可怜的老人奔过来跑过去,捅破口袋,照看磨子;麦粒被碾碎了,精白的面粉扬起来飞向天花板。
应该说句公道话,从这天起,我们从来没有让老磨坊主缺少活儿干。后来有一天科尔尼耶老板死了,我们的最后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这一次永远停止了……在这个世界上凡事都有个结束,应该相信,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热爱自己的磨坊工作和怕别人知道自己没有经营好磨坊而丢面子,科尔尼耶老板想尽办法维护着“咱们不缺活儿干”的谎言。
B.老磨坊主让自己的孙女儿冒遭受工头们粗暴对待的危险去做工,这一情节表现出时代变革时期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人情的冷漠。
C.小说中几次关于磨坊的景物描写不但渲染出衰败冷清的氛围,也暗示出人物的境遇,配合了情节的发展。
D.由于村里人的支持,磨坊再度繁荣,一直到科尔尼耶老板去世,这件事反映出村里人的善良纯朴。
E.文章结尾说“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到来的赞扬。
(2)小说主人公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题为“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这个秘密真相大白之前,有哪些细节暗示?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科尔尼耶老板的去世,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有人说这是人们的迷失。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米粒的人冬。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羞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咸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1.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一句话。
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是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适意地活着
商?果
清明过后,央求兄长驱车带我去玩太湖,一路遐想太湖之美,乐得像小孩子盼着过年。清晨出门,中午方到,急巴巴跳出车去,一下子愣在那里,这就是太湖么?
眼前是许多许多的水泥建筑,路标指示这边通什么宫,那边通什么乐园……太湖自己呢?我的好心情一下子解散了。眼前的人工旅游花样,仿佛把西施硬按住头打扮成了媒婆——那一头恶俗的假花啊,那一脸廉价的脂粉啊,天生丽质就被浓艳的假花与脂粉糟践得一败涂地。
我只好剩下点哀愁。
人为什么要“扭曲”太湖(何止是太湖)呢?
为挣钱。
为什么非得如此急切地挣钱呢?
因为别人都富了。
别人与你有什么相关呢?
当然有。别人都在看着我。
是啊是啊,人不免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于是,累死累活地去争去挣,为达目的,不惜用一切手段给自己装扮成标准的模样——左鬓该插6朵假花,决不少插1朵;身上该穿体面的三件套,决不冒险穿休闲服;走路该手背在身后四平八稳下巴稍稍抬起,就决不低头匆匆赶路或生动活泼得像匹难以驯服的小野马……总之,自己是不重要的,要得到的位置、职称、金钱、名声、别人充满含义的目光,这一切,才是值得舍命相求的东西!
所以,太湖必然被“扭曲”了,太湖只能用混浊的眼泪,来为人类展示彼此的不自然与不美丽。
我当天便告别太湖掉头而去。一如10年前便告别职称自寻一条只属于我的小路。
10年前,我已是科研界的中级研究员了。当我拿起那本枣红色的专业证书里,我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好像在欣赏别人的东西。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不再属于高级职称的世界,虽然按部就班,走进那个世界,是我最省心的最正常的最容易的一条光明大道。
但我不属于那里。
我有我的另一小片世界。非常非常的小,犹如一丛地丁香。但那微小而芳香的世界,它适合我,它适宜我这个小小的生物,天然自在地活在这个阔大的世界上,它使我可以不施粉黛,随意而安适地生活。为此,我常感谢上苍的厚爱。
这小片世界,是存在于我心里的。从小,父亲大书柜中的世界文库,就是这片世界的第一把土壤,第一朵淡紫色的地丁香。地丁香是北京寒春时最早开放的小野花,在河畔、路边、向阳的小土坡上,自在地开着,直开到夏天。它高不过两寸,一小丛一小丛的,和野草为伍。它谈紫色的花瓣,总像是兴高采烈地笑着,一点没有骄矜之气和求人呵护的娇柔之态,它高高兴兴地东张西望,乐呵呵地欣赏着迎春的热闹、桃李的繁华和牡丹的富贵,好奇地看着满天星斗和大路上的车水马龙。累了,它就随意地呆着,管自做自己小小的有趣的浪漫或稀奇的梦。我喜欢地丁香,极喜欢它的神态,也极喜欢它的活法儿。它只需要一点点土壤,不需要别人专门的养护,同时也就避免了别人的修枝与当然的期望与要求;它不必在一条花畦中与别的花统一规划,整齐开放;也不必接受人们的赞赏或指责,移栽或出卖。它只需要简单地活着,在太阳下玩或笑,在月亮下梦或睡。
青年时,我插队去了,在内蒙古辽阔的田野上。苦当然苦,但有很多的意料不及的喜乐。像在公路和田野拼命飞跑,身后一道雨幕齐刷刷地追赶着我们,大太阳仍留在当头热烈地当裁判,这种游戏游戏机怎么比?如大雨过后,拎着脸盆到小草滩上去拣大坝里冲出来的鱼,一大盆一大盆的拣不完,还可以尽情地看大鱼小鱼在草地上银光翻舞,这可是钓鱼俱乐部望尘莫及的大手笔。再到丘陵上去采回大把大把的繁星一样的干花,插满整条大柁,屋顶上像一条倒着的花路,粉白相同,如今的哪一家豪华商场也没有这样的天然大气。到荠麦花开起来,那几百亩一整片的花海,更是公园里装不下的美丽。总之,田野中那种辽阔而自由的美,那种美的开阔和自由,给我心里的小地丁香以足够的滋养,使它越发地扎了根。
若干年后,我拐了个弯,到了社科界,这是可能容纳我的好地方呀。不坐班,整日里自由得像一阵风。只要不像改造太湖一般地刻意修理自己,且能够放得下不适合自己的鬓边之花,以及一篮子别人的闲碎话语,那么,就好啦!我留在了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开着自己的淡紫色的三两朵地丁香。我极其奢侈地享受着闲暇与适意,自由自在地沉思着生命与生活,我为这个世界,散发着我真实的一点芳香,同时,我适意地活着,并且因为适意而感到了生命的快乐。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我”心里的犹如一丛地丁香般的一小片世界有怎样的特点,地丁香的活法与“扭曲”太湖们的人们的活法有什么区别。(4分)
?
?
小题2:“我”心中的“地丁香”得以茂盛地生长,主要得益于什么?(3分)
?
?
小题3:仔细品读文章第2段的划线句子以及倒数第3段描写地丁香“活法儿”的文字,说说这样的文字的表达效果。(4分)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性的网络爆发(节选)
随着网民队伍的日益壮大,网民的成分和结构日益复杂化,相应地,网络中的 “网络哄客”,甚至带有点歧视性的“网络暴民”也在增加。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那种推波助澜与幸灾乐祸式的“网络哄客”。它特指网络中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积极参与推动网络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哄客”们亲身参与网络事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有时起哄会使主流文化所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受到威胁,有时一些事件甚至被恶作剧的“哄客”们引向歧路。在网络中,起哄精神被“哄客”们极大或最大限度地张扬,他们自身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任何责任,事件的发展结局也与自身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这些起哄的网民正话反说,名为赞扬实为讽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在爱看热闹的中国网民中,这种自发的起哄竟起到了明星包装的作用,其包装效应之显著,恐怕连最擅长明星包装的港台娱乐界都自叹弗如。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那种或者无事生非、或者自任卫道者的“网络暴民”。最近一段时间里,“网络哄客”中的一部分人突现出来,被《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冠以“网络暴民”的“美称”。这些所谓的“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对事件结局的 操纵欲望更强烈,其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
我们不用过分地紧张于网络中负面人性的爆发。应该注意的是,一方面,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的力度正在迅速增强;另一方面,这种人性的网络表达可能会使人们形成一种巨大的思想错觉,以为那就是全体人民的发声。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轻视人性的网络爆发的影响力,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这种网络中人性的爆发有可能是衡量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耐受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社会危机的预警器。因此,管理者要有所作为
,要积极管理。
当务之急是,应当倡导和发展“网络民主”,以此推动网络舆论步上理性的、法治的轨道。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通过论坛、博客等载体,让公众自由地发表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提倡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推动网络法治化进程。让所有的网民都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只有这样才能
扬善抑恶,使网络成为体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天堂,从而使得网络社会的明天更加美好。
小题1:下列对“网络哄客”的解释,最准确的一句是 ( ?)
A.网络哄客是比“网络暴民”的思想、行为较为温和的社会群体。
B.网络哄客特指网络中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
C.网络哄客是指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喜欢制造恶作剧的社会群体。
D.网络哄客是指那些起哄精神极强、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责任的网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