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5:13: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村站的拖拉机强制。” 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手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2)推动情节,让三儿、老乡、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3)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答其中两点即可) 2.(1)从与领导的关系看: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 (2)从与百姓的关系看: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 (3)从与三儿的关系看:利用下属私心,施展自己威风,又被三儿的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意对即可) 3.合乎情理。三儿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职位,但作为农民,他更珍惜农民的利益,所以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农民的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职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寂静钱钟书 周云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一片烛光隐隐。人群伫立无语,只有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清华大学的几十名师生,在这里追思10年前去世的老学长——钱钟书先生。同学们冒着严寒自发前来,手捧蜡烛在钱先生相片前围成“心”型图案,并井然有序地在先生相片前鞠躬后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吗?”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年。” 10年,没有庞大的纪念,没有热闹的宣传,钱先生的10周年忌日就这样在一片寂静中过去。 10年前,钱钟书安详离世,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致电杨绛先生表示慰问。杨先生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身后事在57个小时内完结。以至于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只有短短20分钟,也并未来宾满堂。一位生前好友回忆起来说,“如此寂静”。 烛光前没有一丝的人声嘈杂,面对烛火后面照片上那张澄静温厚的脸庞,人们一点一滴地回想起了眼前这位大师曾带给我们的好奇、惊叹,与深深的崇敬。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吴宓赞其:“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俱通”;学界称其:“中国博学鸿儒,当代文化昆仑”;世人惊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一次又一次地惊讶了国人,感叹了世界。 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他19岁一入清华便立下“横扫图书馆”的志向,每日只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边看边用又粗又黑的笔划下佳句。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而且但凡他看过的书,只消阅读一遍,基本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对于这种“照相机式的记忆能力”,同窗们自叹弗如。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世人知晓钱钟书,多因《围城》蜚声在外。但真正奠定他在学界地位的,还是那部《管锥编》。这是先生研读了《周易》等十部中国古籍所作的札记和随笔总汇,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西语原文,引述了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该书自问世以来,不要说读懂的人寥寥无几,就算是通读一遍的人,也屈指可数。 当追思会现场主持人问“谁知道钱钟书先生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什么”时,几十人中只有寥寥数人能答上来。答上来者,也未必晓得这部鸿篇巨著所记为何。 无法亲入其中领略大师才华的人也许会问,《管锥编》对大众到底又能意味着什么?19日,前来参加烛光追思活动的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部长杜汇良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做学问就是‘心在焉’,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甚至面对生活的困苦境遇,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试图淡忘周遭的悲情。“文革”时他被送去劳改,每日只能看马列著作。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后来,第一批“老弱病残”被“大赦”回京,名单上却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参加追思活动的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说,他初读《围城》时,也只觉得如书中所言,人生处处会遇着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人类的“围城困境” 。后来他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作茧自缚之下,活得怎能不虚伪沉重。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由于拒绝与媒体合作,钱钟书先生似乎成了一些人笔下“‘魔镜’中的影像了。”《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书这样对他进行了解读:“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在住了1600个日夜的病房内,合了眼。杨绛先生赶到医院,伏在他耳边轻轻说:“你放心,有我呐!”此前一年,两人唯一的女儿钱瑗已因癌症离他们而去。 清华学生在先生离世后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只是满道的纸鹤飘飞,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10年前,杨绛先生在电话里说:“清华是有情的。”10年后她说:“代问清华同学好。” 烛光在寒夜的清华园里摇曳,来往的车匆匆而过,时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问一句:“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我们看来是需要“忍受”的“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和墨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不要奇怪为什么钱先生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一个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 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 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 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列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 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 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深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1: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小题1: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 小题1: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1: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消失的河流 沈念 “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 世界上每一秒钟的“滴答”声里都有事物消失或诞生着。每天我们身边有多少事物悄然地消失着,就有多少记忆蒙上尘土。可能有的是一瞬间消失的,而有的是在眼皮底下一点点消失的。 对于那些消失的事物我们只会留恋。躲在温暖的房间里空空地回忆。几个人聚在一个用记忆搭建的平台上叹息。哎,要是它(消失的事物)还在,多好! 一声笨重的叹息只会加剧一个人心态的衰老。时光的飞逝、人事变化的剧烈、知与不可知的遭际都会像一道道皱纹刻满一棵树光滑的身体。于是,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数也数不清的痕与迹,就隐藏着众多纷纭的故事,在我们生命的河流里像泥沙一样沉淀,被一层又一层土遮盖。 更多的消失,连熟知的我们也无从知,消失就是消失,没有喇叭高声的通知,没有纸上肆意的宣传。你在某天遇上了,就勾起你的想念,在心里怪怪地存放好一段日子。比如我离开的出生地,比如一个曾经交道很深的人,以及某地的整体变化,总是悄悄地改变着,就是说不太清楚,心中的疙瘩是有的。就像家乡那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傍着偏僻的小镇日日夜夜地游走,穿过我14岁之前的一切生活。我也像河流一样匆匆地穿过存储着我声语与脚印的小镇。许多小镇底下掩埋的事与物被少年时的我忽略,像忽略河流曾带来的快乐。在我写下的大部分文字中,对小镇的描述微乎其微,我和小镇都互相把对方省略了。 重新勾起我对河流的惦记,缘于去年腊月故地重游,去看望旧日的老师和同学。单一的交通扼杀了小镇的发展空间,但无法阻挠时代的进程。两三层的楼房交叉拔地而起,拥挤的农贸市场是气味的发酵罐,伸展的篷帐把街道压缩成巷子,翻新的路面与破败的路基都无法激起我低落的怀旧情绪。我的记忆在零乱的事物与嘈杂的声响里消失为负数。 几个同学绕着小镇兜圈,想找又没找到什么。后来上了加固加高了几次的大堤,空旷与萧索一齐涌来。眼皮子下的河流,它的影子一闪而过,然后呈现出来的是河洲。在河水退去的大片河洲之上,我们像回到少年时代一样地狂奔,追逐,像一片片叶子追逐风的方向。河洲上的人稀少,我们的纵情可以毫不掩饰。这是城市里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快乐。稍远处的一片叶已落尽的杉树林,我们曾在那里逮过两只野兔,见识过好几种已忘记名字的昆虫。都过去十几年了,我们还骑上现代牧羊人的瘦马,心情忐忑地迎风颠簸。仿佛只在此时,我们才寻到“回去了”的感觉。 风是一阵隔一阵地吹来的,陡然间增添人心底的凄凉感。树林里除了牧羊人临时住的小木房子,坑坑洼洼的路与草,被一群等待着养肥变卖的羊踩过来啃过去,几百上千只鸭子交错地在污水里聚餐。 听一直生活在镇上的同学讲,河床越来越高,每年夏季汛情到来前,河堤也筑得越来越高。县政府正在考虑将河流改道,拉直拓宽另一条河道,以扩大水上运输。而这片河洲有人提议搞成一个娱乐场所。越来越窄的河流像个即将被抛弃的孩子可怜兮兮地紧紧靠着小镇,却把大片的河洲留给了对岸属于邻县的农民们开发、养殖。钱都让别人赚跑了。 我淡淡一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人所不能一一预见的。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那些出生、成长、逝世在小镇上的人们,在河流的视线里也一天天消失。我心里紧张的是,再过些年月,是否连现在这条窄窄的河也会见不到了呢? 有河流的地方是幸福的。我庆幸自己在河流生命力旺盛的日子里与它相依为伴,我也是幸福过的人。可将来,我想看见这条河流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继续地干枯,或者是被开发利用成另外的消费场所,把城市流行过的娱乐方式统统地堆积在一条河流的上面? 我又一次把自己陷入思想的泥淖里,低咕着“消失的河流”,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 1.为什么说“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在回乡行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条简要概括。 ? 3.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 ? ②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 ? 4.文章结尾说“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结合全文,探究“现实”与“梦幻”的多重含义。? ?
参考答案:1.(1)世界上每一秒钟都有事物消失; ? (2)消失的事物人们只能留恋,无法再拥有; ? (3)对消失事物的感伤会加剧人们心态的衰老。作用:引起下文对“消失”的感慨及对故乡河流的感怀,奠定全文怀旧、感伤的基调。 2.(1)小镇的零乱与嘈杂使“我”充满失落; ? (2)在河洲上寻回少年时的快乐; ? (3)河流的现状增添心底的凄凉; ? (4)对河流可能消失的紧张与忧虑。 3.①消失的人、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感的记忆; ? ②后代的人们将不再见到、不再记起河流曾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 4.“现实”的内涵:①故乡的河流越来越窄,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②在现代社会进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缺乏保护自然的意识,导致自然环境恶化。? ? “梦幻”的内涵:①故乡的河流恢复往日的生机;②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节选自《祝福》 (二)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小题1:理解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4分) (1)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 ? (2)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 小题2:这两段节选文字共同刻画了哪种群体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群体形象的特征。(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直着眼睛”通过对眼睛的描绘,刻画出祥林嫂整日陷在深深的思念与痛苦中,根本没有顾虑别人对她的态度。(描写1分,祥林嫂沉浸在痛苦或思念中1分) (2)“似乎”写出阿Q欺侮小尼姑后觉得好像报了王胡和假洋鬼子侮辱自己的仇而实际上并没有报仇的心理感受,(1分)这一词体现了阿Q的健忘和作者对阿Q精神胜利的否定。(答出语境义1分,答出健忘或作者态度1分) 小题2:这是一群看客的形象,他们冷漠、麻木、愚昧。对于丧夫丧子的祥林嫂,鲁镇的人们没有表示同情,而是认为她“克夫克子”不详,并且认为再嫁的女人不贞洁,充分体现出他们的冷漠,愚昧。阿Q欺负小尼姑的时候,两次写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他们像欣赏一出闹剧一样地看着,冷漠麻木。 (对象1分,特征2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1)“直着眼睛”是神态描写,说明祥林嫂根本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完全陷入了自己失去儿子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责之中。神态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应该从人物的内心去挖掘。(2)“似乎”是“好像”,不是真的这样。联系前文,这句话是阿Q欺侮小尼姑后的心理感受,阿Q感觉像是把王胡和假洋鬼子侮辱自己的仇报了,但事实不然,这反映了阿Q精神胜利法和作者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否定。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小题2:这两段节选文字中的人物形象有鲁镇的人们和酒店的人们,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对于身边的人和是麻木不仁,对于别人的痛苦态度极为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作为笑料。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点评: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简述玛丝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过程。? (《复活》)
参考答案: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1分)茶房(卡尔金庚)和使女(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1分)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1分)骗她说是安眠药。(1分)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1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 (第一部第十至十一节)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