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5:13: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车走麦帅二桥,要下桥的时候,突然看到西边天最远的地方,有一轮紫红色饱满而圆润的夕阳。 那夕阳美到出乎我的意料,紫红中有一种温柔震慑了我的心,饱满而圆润则有一种张力,温暖了我连日来被误解的灰暗。 我突然感到舍不得,舍不得夕阳沉落。 我没有如平时一样,下桥的第三个红绿灯左转,而是直直地向西边的太阳开去。 我一边踩着油门,一边在心里赞美这城市里少见的秋日的夕阳之美,也一边为夕阳之美,也一边为夕阳沉落的速度感到吃惊。 仿如拿着滚轮滚下最陡的斜坡,连轮轴都没看清楚,滚轮已落在山脚。夕阳亦是如此,刚刚在桥上时还高挂在大楼顶方的红色圆盘,一坠一坠,迅即落入路的尽头。 就在夕阳落入不见的那一刹那,城市立即蒙上了一片灰色的暗影,我的心也象石头坠入湖心,石已不见,一波一波的涟漪却泛了起来。 我猛然感觉到两个可怕的想法:我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走同一条路到学校接孩子放学,为什么3个月来没有看见美丽的夕阳?如果曾看见夕阳,为什么3个月来完全没有感觉? 这两个想法使我忍不住悲哀。在前面的三个月,我就象一棵树,为了抵挡生命中突来的狂暴风雨,以免树下的几棵小树受伤,竟日在风雨中摇来摇去,根本没有时间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更不用说一天只是短暂露脸的夕阳了。 我为自己感到悲伤,但更悲伤的是,想到这个城市里,即使生活中没有风雨,也很少人能真心欣赏这美丽的夕阳吧! 每到黄昏时开车去接孩子,会打开收音机以排谴塞车的无聊,才渐渐发现,黄昏时刻几乎所有的电台都是论说节目。抒情的、感性的节目,在下午4点以后就全部阵亡了。 论说节目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有一个共同的调子,就是批评,永不停止的批评。 我常常会想:在黄昏的时候,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心情应该处在一种欢喜与柔美,沉浸于优美的音乐。然而却几乎所有的节目都在论说,永不停止的论说,是不是象征着整个城市在黄昏时,美好的感觉都沦亡了呢? 想要换个电台、换一种感觉,转来转去却转不出忧伤的心。最后,只好又转回我最喜欢的台北爱乐,一边听着优美的古典音乐,一边想着:如果在黄昏时刻,禁止论说,只准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将是对这个城市的人最严重的惩罚吧! 那美丽的紫红夕阳,使我想起水墨画左下角的落款和印章。 如果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一幅画,应该尽情地着墨,尽情地上彩,尽力的美丽动人,在落款封印的时候,才不会感到遗憾。对一幅画而言,论说是容易的,抒情是困难的,涂鸦是容易的,留白是困难的,签名是容易的,盖章是困难的。 但是,这个城市还有人在画水墨画吗?还有人在每天黄昏,用庄严的心情为一幅水墨画落款吗? 看到夕阳完全沉落,我怅然地回转车子,有着橘子黄的光晕还余韵尤存地照在车上,惨白的街灯则已点燃,逐渐在黑幕里明晰。 我为自己的今天盖下了一个美好的落款封印,并疼惜从前那些囿于世俗的、沦于形式的、僵于论说的、在无知与无意间流逝的时光。 (《以夕阳落款》林清玄) 1.分别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一波一波的涟漪却泛了起来 (2)我为自己的今天盖下了一个美好的落款封印 2.第三段中写道“我突然感到舍不得,舍不得夕阳沉落”,作者为什么要用“突然”一词?(4分) 3.“如果在黄昏时刻,禁止论说,只准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将是对这个城市的人最严重的惩罚吧!”的原因是什么?(4分)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三个月来没有看见,或者说没有感受到夕阳的美丽是因为囿于世俗、沦于形式,僵于论说。 B.文章对夕阳进行了重墨浓彩的描绘,突现其饱满、圆润,使夕阳之美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C.夕阳在文章中是一个重要意像,它象征着美好的感觉,如水墨画中的落款,需要人们以庄重的心情去感受。 D.“这个城市还有人在画水墨画吗?还有人在每天黄昏,用庄严的心情为一幅水墨画落款吗?”这两个设问句表现了作者对城市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困惑与反思,引发读者思考。
| E.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论说”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感情沦亡的直接原因。
参考答案: 1.(1)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今天我以庄重的心情欣赏了夕阳的美丽。 2.照应上文我突然看到西边天最远的地方,有一轮紫红色饱满而圆润的夕阳;同时也表现了夕阳的美对我灰黯的心的温暖是出乎意料的。 3.城市人常囿于世俗、沦于形式,僵于论说,失却了真心感受夕阳的美丽,感受生活的心情。 4.BE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谜 (俄罗斯)阿纳托里特卢什金 上周,我和妻子做客后往回走,又饿又冷。天空下着毛毛雨,风吹打着脸。我们俩,就这么一起走着,走了四公里。 走着走着,妻子笑了。她总是爱笑。搞不懂她笑什么,真是莫名其妙。我看着她笑也跟着笑起来。我笑什么呢?我自己也不清楚。 快到家门口时妻子把脚给崴了,她坐在柏油马路上还是笑。两条腿叉开,两只鞋跟弄掉了。她喜欢穿高跟鞋,却穿不到好处! 我们找到了一只鞋跟就往家走,另一只鞋跟根本就没有找,就她那走路姿势,穿一只和两只都一个味儿。 到家了,打开灯,瞧我们俩脏兮兮、湿漉漉的样子,妻子立刻笑了起来。我看着她也笑了。接着,妻子看了鞋跟又笑了,我看了一眼鞋跟,咦,不是鞋跟,是一个小盒,一个装钻石的盒子。 我们俩赶紧把门全部检查一遍,看锁上了没有。然后像老鼠一样坐下来,不笑也不动。干什么无缘无故地走动呢?邻居可能会听到,寻思着,这两口子干吗三更半夜突然走动起来?难道找到了钻石不成?妻子悄悄地对我说:“明天去打听打听,值多少钱。” 我们把钻石藏在袜子里,用手帕包好,然后将手帕装进小盒里,最后把小盒藏进靴子里。晚上妻子问我:“打听了吗?”“打听了,”我说,“不久前,十个人因为比咱们小一点儿的钻石丧了命,因为比这大一点儿的枪毙了二十人。” 那就是说,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不能让任何人猜到我们是百万富翁。 妻子去邻居那儿挨家挨户地借钱,尽可能地能借多少借多少。 我赶紧把过道的地板拆了,撕掉墙纸,敲碎过道的灯泡,把门从合叶上卸了下来。妻子回来了,皱着眉头:“这样不行呀,还是能看出我们是百万富翁。”我用小锤敲碎了镜子,拆掉所有的墙脚板,然后把天棚稍微熏黑了些,锯断了椅子腿。这样的话,一旦有人进来,他立刻就想溜。妻子看了看说:“哎,这下差不多了。” 也就从这天起,为了不给来人留下任何好感,我们家当然是一点吃的东西都没留。如果有人讨水喝,就关掉水龙头。不用说了,钻石每天换一个地方藏着,这样比较放心些。 然而,昨天我回到家,钻石竟然不见了!我抓起大锤子,在屋里跑来跑去,可还是没找到钻石。 妻子早该下班回来了,可为什么她不在家呢?这时我觉得后背冷飕飕的。忽然我猜想妻子拿着钻石跑了!原来如此呀!多么的狡猾!可耻的叛徒!多么的卑鄙!我怎么就没先想到拿钻石跑了呢! 但,这时候妻子走进了屋子,说:“坐在办公室我恍然大悟,如果有人进了咱们家,马上会猜到钻石就藏在洗浴盆的下水管里,于是我便赶忙跑回了家。” “然后呢?” “然后?当然是把钻石换了个地儿藏起来了呗。” 我说:“干得不错,藏哪儿了?” 她回答说:“不记得了。” “怎么会不记得了呢?” 妻子说:“算了吧。咱们吃饭吧,然后我再想一想。你喝水果糖水吧。” 我说:“你先喝吧。” “我不想喝。” “我也不想喝。 “那你吃饺子吧。” 我说:“你先吃吧。” “你干吗手里拿着锤子?”妻子问我,哭了起来,然后说,“让钻石见鬼去吧。” “那它在哪儿呢?” 此时,妻子想起来了,钻石在水果糖水里! 我们把钻石扔进垃圾管道里,在屋里尽情地狂欢。当然啦,我们小心翼翼地,以防摔断了脊梁骨。一切都过去了,妻子说:“上帝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呀!” 然后,她笑了。 (原载《百花园》2008年第5 小题1:文章开头多次描写妻子的“笑”。妻子为什么“笑”?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2:捡到钻石之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天生乐观的性格,恩爱的夫妻生活,让妻子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于是整天都要“莫名其妙”的笑。(2分)这样写反衬了金钱给人带来的痛苦,为后来丢弃钻石的故事情节的转变奠定了性格基础,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2分) 小题2:怕暴露百万财富,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日常生活小心谨慎;家庭摆设遭受破坏;自毁形象显示小气;犯疑心病,工作坐立不安;夫妻相互猜疑。(5分,每一点1分) 小题3:标题有四层含义:第一个“谜”是钻石是谁丢失的,第二个“谜”是为什么丢失钻石,第三个“谜”是谁下一个又捡到,第四个“谜”是捡到之后结果又如何。(每点1分答对3点3分) 作用?增加悬念,引起思索,扩大了想象的空间,丰富了文章的内涵。(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章开头多次描写妻子的“笑”,即使是“又饿又冷,天空下着毛毛雨,风吹打着脸”的情况下,即使是在鞋跟断了、脚崴了的情况下,这说明妻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性格,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夫妻关系融洽。从结构上来说,与后文捡到钻石后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解答此题,可以根据文中的具体情节来分析原因。有时是情节安排的需要;有时是情感抒发的需要等。总之,具体原因是要根据文章主旨的表达的需要。 小题2:首先锁定答题区间,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发生变化的动机是怕暴露百万财富,层次很清楚,只需要把内容要点归纳整理一下即可。日常生活小心谨慎;家庭摆设遭受破坏;自毁形象显示小气;犯疑心病,工作坐立不安;夫妻相互猜疑。 点评: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小题3:文本中处处透露着“谜”,因此“谜”这个标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第一个“谜”是钻石是谁丢失的,第二个“谜”是为什么丢失钻石,第三个“谜”是谁下一个又捡到,第四个“谜”是捡到之后结果又如何。关于标题的作用,“谜”其实也就是悬念,因此设置悬念,为文章增加神秘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点评:理解标题的含义,除了要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标题暗示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思考。无论标题和主题是那种关系,只要掌握了标题和主题的关系,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抓住标题的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农业发展和流入城市的农民所积累的资金,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启动资金,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农村的小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小城市则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城市步伐的加快又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如此相辅相成,也就为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铺平了道路。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应当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 B.乡镇企业将发展成为农村的小城市 C.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举措 D.城市步伐的加快将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读荷 吴长忠 (1)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2)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平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3)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4)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5)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6)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荚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7)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戮力前行。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4期) 小题1:文章第(1)段“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中“品味”一词有什么含意?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2)段列举“断臂维纳斯”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在第(5)段中写菊花、梅花、牡丹,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荷花“圣而美”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借鉴荷花的品性。(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仔细欣赏,仔细研究(或品读深味)。(2分)(2)引领全文;点明主旨。(2分) 小题:(1)说明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是相通的。(2分)(2)诠释“圣”的价值内涵:能够激起人们心底的神圣感觉和使找到近乎神圣的自信。(2分) 小题::(1)这里用的是对比衬托(烘托)的手法。(3分)(2)用菊花的风节、梅花的勇毅、牡丹的高贵与艳丽衬托荷花圣洁而美丽。(3分) 小题:(1)美艳高洁,纤尘不染,幽寂静美;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2分)(2)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出自己的才华,为美化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平静地看待生命的旅程,来也默默,去也静静;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心怀宽阔,淡泊名利,困难中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4分,观点要明确,应该结合文本材料回答。)
本题解析: 小题:依据语境“品味荷花”实际上就是欣赏研究荷花,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总领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小题: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断臂维纳斯”所体现的“美”与“价值”,然后联系“荷花”所体现的“美”与“价值”。 小题:本题考查内容手法的鉴赏。文中所写是为了衬托荷花。首先要明确所用的的手法,然后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小题:抓住第六段第二句议论抒情的句子仔细分析。归纳出荷花的特点,然后结合整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综合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基因武器就是运用遗传工程技术,按人们的需要,在一些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出新的生物制剂。一句话,就是用DNA重组技术改变细菌或病毒,使不致的变成致病的,可用疫苗或药物预防和救治的疾病,变得难于预防和治疗。 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将基因表现的不同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诱发艾滋病的HIV,不同人种的易感性就有很大区别,而理论上基因武器的特异识别能力要比 HIV高得多。 基因武器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因此,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敌方有残酷杀伤力,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一旦不同种群的DNA 被排列出来,就可以产出针对不同人类种群的基因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杀人不见血的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杀伤能力强。有人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将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英格兰北部布拉德福大学马尔科姆·丹多教授在《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中说,只要用多个罐子把100公斤的炭疽芽胞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万市民就会立即感染毙命。 另一方面,基因武器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而且难以防治。只要将病毒放在一只普通的密码箱中,就可轻易通过海关检查;只要将基因细菌或病毒喷洒在空气中或者倒入饮用水里,就可让成千上万的人毙命。当被毒杀时,人们还会蒙在鼓里,以为是流行病在作怪!经过改选的病毒和病菌基因就像一把特制的锁,只有研制者才知道它的密码,即使清楚敌人使用了基因武器,要查清病毒来源与属性也需要很长时间。 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了遗传基因工程有被滥用的可能。1972年联合国即通过了“禁止试制、生产及销毁细菌(生物)和毒剂武器公约”,1975年联合国再次通过了决议,“禁止使用生物化学武器”,但少数国家发展生物武器的步伐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人类跨入新世纪转折关头,善良和正义的人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要给子孙代留下一个和平的世纪,还是一个黑暗恐怖的世纪。 1、下列对于“ 基因武器”定义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基因武器属于生化武器,是运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一种新型武器。 B基因武器制造的核心技术是DNA重组。 C基因武器是在细菌和病毒中接入致病基因形成的新的生物试剂。 D基因武器是让不致病的微生物变成致病的,让致病的细菌变成难于治疗和预防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所以,基因武器可以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 B“杀人不见血”是基因武器攻击后的主要特点,被攻击对象的症状与常见流行传染病相似,没有任何出血症状。 C诱发艾滋病的HIV,虽然对不同人种的易感性有很大区别,但它却不是基因武器。 D基因武器是将某种基因特征当作攻击目标,一旦不同种群的DNA被排列出来,就能生产出针对不同人种的基因武器。 3、下列对基因武器所具优势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成本低。基因武器制造的成本远远低于核武器的制造成本。 B杀伤能力强。《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记载了100千克的炭疽芽胞散播在一个大城市造成300万市民立即感染毙命的史实。 C使用方法简单,只要将基因细菌或病毒喷洒在空气中或者倒入饮用水里,就可让成千上万的人毙命。 D难以治疗。经改选的基因的密码只有研制者才知道,所以难以在短时间内查明病毒属性,找出抗病毒的方法。 4、依据原文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基因武器具有很多优点,所以一些恐怖组织对基因武器很感兴趣。 B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基因武器的研制与开发,人类的某些种群会被基因武器所消灭。? C由于基因武器是种群武器,所以,有些种群由于自身基因的缺陷,更容易遭受基因武器的攻击。 D文章最后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人类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和平就必须禁止基因武器的研制。
参考答案:1. C 2. B 3. B 4. C
本题解析:1、原文“按人们的需要,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出新生物剂。” 2、“杀人不见血“是形象化的说法,不是其主要特点。 3、《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所说的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史实。 4、“由于自身基因的缺陷,更容易遭受基因武器的攻击”是错误的表述。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