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9-24 05:14: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科学家说,他们复活了一个处于假死状态长达2.5亿年的细菌。这项非凡的研究成果支持了有关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起源物质来自太空的理论。
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该细菌是在一枚从新墨西哥州地下569米处采集到的盐晶体中发现的。
他们说,该细菌是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后期进入晶体的。在一小滴盐液的保护下,这个细菌安然无恙地存活到了今天。
研究人员说,他们在无菌环境下小心翼翼地把盐滴从晶体中取出,并把细菌放入一种有机溶液中。该溶液使细菌复苏并生长。
他们说,对这个被命名为2-9-3的细菌的基因测序表明,它是芽孢杆菌属的祖先。
这个细菌与在死海沉积物中发现的一种名为 Bacillus? marismortui的古老细菌属于近亲。
如果2-9-3细菌得到认可,它将打破先前有关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活生物的记录。之前这一记录由一些存活了2500-4000万年的小字辈细菌保持着。
由罗素·弗里兰领导的这个美国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报告说,这枚晶体是于1998年10月在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市的一个垃圾场挖掘进气通道时发现的。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活动,在这颗幸存下来的细菌上方形成了结晶岩石和表层土。
研究小组说,严格的无菌处理意味该细菌标本没有受到现代细菌的污染。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约翰·帕克斯在一篇评论中说,如果此项研究结果能通过其他研究得到再现,那它将对我们有关微生物生存能力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
小题1:
下列对2-9-3细菌的存活过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该细菌曾生长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后期。
B.靠着一小滴盐液的保护,该细菌得以存活至今。
C.在长达2.5亿年的时间里,该细菌一直处于假死状态。
D.1998年10月,该细菌被发现并被科研人员复活。

小题2:
对科学家复活2-9-3细菌这项科研成果的意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为科学家关于古老微生物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B.对有关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起源于太空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C.有可能创造一项人类所知的古老生物存活时间最长的新纪录。
D.将对人类有关微生物生存能力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
小题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亿万年的地质活动使保护2-9-3细菌的盐液形成了晶体。
B,包含2-9-3细菌的晶体是在地下569米处被偶然发现的。
C.研究人员配制的一种有机溶液,使2-9-3细菌复苏并生长。
D.科学家研究发现,2-9-3细菌是芽孢杆菌属的祖先。
小题4: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发现2-9-3细菌之前,人类认识到的古老生物最多存活4000万年。
B.科学家曾在死海沉积物中发现一种古老细菌并使之复活,该细菌与2-9-3细菌是近亲。,
C.在进行复活2-9-3细菌这样的研究时,环境的无菌化十分必要。
D.2-9-3细菌能够存活2.5亿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A。
小题:
B。


本题解析:
小题:
2-9-3细菌的“发现”是在1998年10月,但“复活”不是。
小题:
A文中无据;B“生命起源物质来自太空”不等于“生命起源于太空”;D文中相关信息前面有“如果”一词,表明“将……产生‘深远’影响”只是假设,未必能成为事实。
小题:
“盐液”形成“晶体”有误,文中说科研人员“把盐滴从晶体中取出”,可见盐滴仍在,是盐滴周围形成了晶体。
小题:
B项“使之复活”推断不当,文中只说科学家发现了那种古老细菌并对之进行了研究,是否使之“复活”无从判断。文中说在发现2-9-3细菌之前,“最古老活生物的记录”“由一些存活了2500-4000万年”的细菌保持着,可见A项推断恰当;文中前后两次提到“无菌环境”“无菌处理”,C项的推断是言之有据的;在2-9-3细菌的存活过程中,的确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如“盐滴”“地质活动”“晶体”等,因而D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英文缩写,一般被译为企业识别。追溯历史,大致可以认为,原始人的图腾信仰是最原始的CI,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是指“一个氏族的标志和图徽”,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CI设计,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简单地说,即企业包装。它是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系统管理的一种较新的概念。它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生产、流通等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从而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开发和设计的行为被称为CI设计。
  CI最初应用于企业,学界一般认为1914年德国AEG电器公司最早运用。AEG公司在其生产的电器系列产品上,首次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 Berll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当时,AEG把商标用在其系列化产品上,还用到包装、海报、便笺、信封、橱窗等上面,成为统一视觉识别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工商业迅速发展,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纷纷采用统一符号标识企业。较早的如意大利奥利维提公司,其设计运用了标准字体;1951年美国的CBS公司将威廉·哥顿(w.II Jan Golden)设计的标识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介,成功地将CI系统种植于公司和社会;1956年,美国著名的IBM公司采用了沿用至今的企业标识,并在其后的CI经营中,将这个标识变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113M公司通过CI设计塑造企业形象的经营手法。使其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这些公司的成功,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5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可口可乐公司1969年就曾宣称,即使公司一夜之间化为灰烬,照样能起死回生。因为当时它的公司商标价值30亿美元,而有形资产仅10亿美元。有形资产的消失只能算做是肉体创伤。肉体创伤迟早会愈合则是显而易见的。
  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在台湾兴起时为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诸如台塑、味全、统一、宏基电脑等企业先后导入CI,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80年代末,CI在我国大陆开始露面,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受到国际化和市场化经营的感召,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导入了CI系统,揭开了CI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序幕。
1.从原文看,下列有关企业识别CI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CI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有效的识别标志,可以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
B.CI设计将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
C.德国的AEG公司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Berla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
D.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这里的品牌指的就是企业识别CI。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了统一符号标识企业。
C.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多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
D.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70年代后期在台湾兴起,80年代中后期在台湾开始盛行,在大陆的发展还要晚一些。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IBM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CI设计塑造了企业形象。
B.对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司来说,CI已经成为他们无形的资产,有形的资产可能消失,无形的资产价值不可估量。
C.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企业只要导入CI,就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
D.80年代末,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率先导入了CI系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1.A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剃光头发微
何满子
  ①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②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③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④“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⑤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⑥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⑦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⑧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选自语文读本4)
1.简述“剃光头发微”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只保留③⑦⑧等自然段,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杂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体现了杂文立意因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的特点。
B.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小中取大,通过联想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从而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深刻。  
C.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文章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D.“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有关“剃头”事论,同时为下文阔开思路做铺垫。
E.“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这一句作者用幽默的语气来自嘲没有掌握好考据方法。


参考答案:1.“剃光头发微”就是“阐发剃光头的奥妙”,从理发师拒绝给乡下人剃光头的小事谈到当权者不给老百姓办事大事。
2.本文行文脉络: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理发店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法“髡”,联想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意对即可)
3.从文章的主旨看,虽然文章的主旨也可以表达出来,但作品的内容就单薄多了,读者的印象也不会深刻。从文章的结构说,如果删去除读者来信和掌权以外的内容,从读者来信到掌权的联想就缺少铺垫,显得突兀、生硬,作品的结构也就没有回廊曲道,只剩下干巴巴的一条筋。(意对即可)
4.B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义生平师友间
——记陈寅恪与王国维①
  “风义生平师友间”,这是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中的一句。在现代中国学界,王国维与陈寅恪是两位著名的史学家、考证学家。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为中国的学术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因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两人共事的时间并不长,政治思想也不完全一致,却结成了“风义生平师友间”的忘年之交,成为学术心境最为相知的挚友。
  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为导师,陈寅恪因为侍父疾请假一年,于1926年秋才到清华园任教,从此与王国维共事于清华国学院。到1927年6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陈、王两人共事不到一年,但学识、思想感情及治学态度的契合,使得他们成了真正“相知”的朋友。一方面,他们经常往来,探讨学问,聊说掌故;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又密切配合。就是这段短暂的时间,是他们的友谊凝聚、升华极为重要的时期。所以在王国维遗体入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师生只是行三鞠躬礼,唯有陈寅恪跪在地上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一些学生见此情景也跟着行跪拜礼。
  陈寅恪住在清华园的工字厅,王国维住在清华园西院,王国维常常来工字厅与陈寅恪叙谈旧事。陈寅恪讲授“佛经翻译文学”时,王国维讲授“古史新证”、《尚书》《仪礼》《说文》等课程。在工作方面,研究院购买外文书籍及佛道典籍,由陈寅恪审定;采购中文书籍,由王国维审定。工作之余,他们更是经常互相往还,在他们的书斋、客厅,或者于晨风熹微之际,或者在荷塘月色之中,商量教学规划,探讨学问人生。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像流水行云一样自然、融洽。后来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说“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泣数行”,指的就是这段友谊。
  陈寅恪对王国维是十分敬仰的,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时,胡适推荐王国维主持其事。陈寅恪称王国维为“神州大儒”,称他的学问为“绝业”。胡适推荐王国维,自然使清华研究院的“绝业”得以继承和发扬。王国维逝世后,其学生赵万里辑录他的著作,编成《王静安先生遗书》,由陈寅恪作序,序文中说:“寅恪虽不足以知先生之学,亦尝读先生之书”,其学问“能开拓学术之区宇”,其著作 “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其学问博大精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对王国维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思想最了解,因而,他们是相互信任的。王国维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认为“今日之时代已入研究自由之时代,而非教权专制之时代”,他希望学术研究应脱离政治而独立发展。陈寅恪十分赞同这种主张。1929年研究院同学为王国维建立纪念碑,陈寅恪撰写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在碑文中,陈寅恪三次提到学者对独立自由思想精神之追求,这已经不仅是在悼念王国维先生一人一身,而是抽象出近代学者的一种新的人格理想,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恰是陈寅恪先生自己对学术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精神力量。
  对于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陈寅恪力纠众说,以王国维为一文化精神凝聚之人求其解。他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其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又说:“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也。”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实际是系文化、人格、国家民族于一身,生死与共。王国维所处的时代,传统文化正值衰落之际,王国维被传统文化所化很深,因而十分的苦痛,“此观堂先生不得不死”。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碑铭中,特别表彰他学术上独立自由的精神。他所谓独立自由,就是不受世俗所困,坚持学术己见,着意于创新,王国维是为其理想文化而献身的人。如果没有对王国维思想的深刻了解,不可能做出这种中肯的评价。于此可见,他们是真正的“相知”,可见他们之间“风义生平”的情谊。(摘编自刘斌《陈寅恪传》)
  [注]①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人虽然年龄差距大,共事的时间不长,政治思想也不完全一致,但学术心境的高度契合,使他们成为真正“相知”的朋友。
B.在王国维遗体入殓时,其他清华师生行三鞠躬礼,而陈寅恪却行三跪九叩的跪拜礼,说明陈寅恪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恪守孔孟之道。
C.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位挚友,不仅在工作中密切配合,学问上互相切磋,而且在思想上也有共通之处。他们曾在寒夜叙谈往事,感慨不已。
D.陈寅恪对王国维非常敬仰,他在《王静安先生遗书》的序文中用“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盛赞王国维的学问博大精深、高深莫测。 E.本文主要记述了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位我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在清华任教期间的短暂交往,展现了他们“风义生平师友间”的深厚情谊。
(2)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说与王国维有“风义生平师友间”的情谊,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寅恪是怎样看待王国维投湖自尽的举动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寅恪与王国维“风义生平师友间”的情谊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主张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二人学识、思想、治学态度高度契合。
   ②对王国维博大精深的学问由衷地敬仰钦佩。
   ③对王国维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主张深为赞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理想。
   ④对王国维的死因有不同于众人的深刻理解和独到阐述。(答出三点即可)
(3)①王国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极深,是一个“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
   ②王国维处于时代更迭、传统文化衰落之际,信守的传统思想和新的思想产生冲突,精神苦闷。
   ③王国维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投湖自尽就是他坚持学术己见、为理想文化而献身的必然选择。(意对即可)
(4)启示一:陈寅恪对王国维由衷地敬仰钦佩,二人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学识、思想及治学态度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可见深挚的友谊是在相互理解、信任、欣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人虽然年龄差距大,共事时间不长,政治思想也不完全一致,却成为挚友,亦可见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世俗,跨越时空。
   启示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位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它既是重要的学术主张,也是崇高的人格理想,更是我们应追求的高贵的生命状态。只有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在学术研究上才能不断开拓创造,在人生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
?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因“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漂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退,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的四十九部著作。(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通过《马丁·伊登》我们看到,杰克?伦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才被毁灭是有着很强的预见性的,但自己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说明他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B.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是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开始的文学创作,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使青年杰克·伦敦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逐渐消退,直至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D.对于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的一生,作者是抱有批判和惋惜之情的。但作者也认为,杰克?伦敦及其所留下的四十九部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研究方面深具价值。
E.这篇传记语言简明流畅,结构清晰,并采用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杀身亡的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杰克·伦敦少年和青年时热爱读书,求知欲强,自信坚毅,历经磨难,顽强拼搏,虽屡屡碰壁,而不自暴自弃,以求走出贫穷的处境;
? ②后来以写作谋生,创作了不少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作品,因此成名,跻身上流社会;
?③成名后,陷入拜金主义泥淖,为挣钱而写作,粗制滥造,青年时期的叛逆性格日渐消褪,变得唯利是图和玩世不恭,极端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使其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最后自杀。
3.“评”“传”结合(或夹叙夹议)。传文第②③④段在对杰克伦敦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苦难艰辛的流浪生活的叙述之前都有简短的评论,点明他人生坎坷,突出?他的坚韧、顽强、不自暴自弃的性格;又如第⑦段,在叙述了杰克?伦敦的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杰出的创作成就之后,又用评论点明其性格蜕变的原因。
4.传记开始将杰克?伦敦与马克?吐温并提,采用的是对比(对照)手法,以马克?吐温的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与杰克?伦敦的四十岁壮年吸毒自杀于豪华大牧场形成鲜明反差,既照应了标题中的“悲剧”,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个同时代美国作家结局的鲜明对比,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广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辨识字形》..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