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A.(1)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2)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B.(1)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2)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1)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2)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1)亲族裒钱三万遗之。(2)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3分)
(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采分点:省略的主语、“微服”、“许”、“趋”)(4分)
(3)我忍辱偷生,被除关污秽的牢房里而不肯去死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质: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这个题的解题技巧主要是使用代入法。也就是先不看原文,将给出的选项的实词的释义,带回原选项肢去讲,讲得通的就是正确的选项,讲不通的就是错误的选项。此法的命中率十之八九。比如D项“质:人质”,把它带回原选项肢去讲,就成了“很贫穷,给别人人质女婢”,显然讲不通。“质”是名词,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它一定要活用,所以,“质”应当解释为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
小题2:试题分析: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将配的选项肢放回原文,看它在原文中是什么意思,与题干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A项,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可见第二句是说查道公正清洁,而不是说他对百姓仁厚;C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两个句子说的都是查道对“友”“孝义”;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第一个句子说的是亲族帮助查道。
小题3:试题分析:“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 。原文是“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还是考查词“犯而不较”的理解,“犯”是冒犯。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要有关键词意识,,知道踩点得分。第一句应重点把握“凝滞”与“推移”这两个关键词,凝滞,拘泥;推移,变化、改变。第二句:有四个关键词:“微服”、“持”、“间关”、“趋”。微服:不穿官服,穿着便服,穿着平常百姓的衣服,穿着简单的朴素的衣服。持:拿、带。间关:辗转、途径、经过、穿过、走过。趋:奔向、走到、到了、前往、打(追、杀、冲、逼)到,捣。第三句还要注意句式,本句是典型的判断句;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则为此句中重要的关键词:所以,……的原因;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鄙陋,平平庸庸。
【译 文】
查道,字湛然,安徽翕欠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后来,陪伺母亲由长江以北迁到长江以南居住,以孝闻名于天下。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不久,母亲的疾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因寇准推荐他的才干,被提拔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强盗反叛朝廷,这时,朝廷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得到了查道好的政绩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诏书优厚地嘉奖了他。后来,查道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强盗们在山间岩洞据险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头目何彦忠聚集200多党徒,盘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剑拔弩张,(势与朝廷为敌)。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拼死抵抗)以苟延残喘一会儿啊!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不带一尺兵器,只带几个仆人,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们惊慌害怕,拉满弓严阵以待。查道(到后)镇定自如,盘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招安的意图。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果州知州,听说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强盗们随即抛下兵器罗列跪拜在查道脚下,大声呼喊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当农民。
天禧元年,查道被调到虢州任知州。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灾,百姓歉收。查道来不及上奏批复,便打开官府粮仓赈救灾民,又设粥棚施粥救民,并拿出种麦4000斛作为百姓开春的种粮。老百姓多亏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万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讣告传到京师,真宗十分痛惜,下诏书让其子奉礼郎官赵循之坐传车前去治办丧事。
查道为人淳朴厚道,犯而不校。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歉赋税的,查道替他代缴,不予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按照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查道少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困,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连留下一丝一毫的心意也没有。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
当初,查道去参加科举考试时,因贫困不能上路,家属及同宗族的人凑了三万的路费送给他。查道出访滑台时,去拜访父亲的朋友吕翁。吕翁去世,他家很贫穷,没有办法来安葬他,他的同母之兄想要卖掉女儿来办成吕翁的丧事。查道就拿出袋里所有的钱给吕家,并且为吕翁的女儿选择了女婿,另外还给了出嫁的钱。又有一个朋友去世了,家里极为贫穷,女儿抵押给了别人让她做别人的奴婢。查道替朋友赎了出来女儿,并把她嫁给了士族豪门。仕宦官吏们都很佩服查道的德行。查道喜好学习,喜欢下棋。平素查道大多只吃蔬菜,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静默地坐一整天,服饰器用玩好之物都极其简陋。享年六十四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gǔ)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词。(4×2=8分)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 2>.父去里所
<3>.为其老,强忍? <4>.良业为取履
小题2: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诚心。
参考答案:
小题1:〈1〉处所,这里指张良身边。〈2〉表大概的数目。〈3〉因为.〈4〉替(老人)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所,名词,处所,此指张良身边; < 2>所,副词,大约,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3>为,介词,因为 <4>为,介词,被。
点评: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解决这些并不困难。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
小题2:试题分析:强,竭力,尽力。
点评:利用语境分析词义,是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主要方法,即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要多加注意。本题中的“强”字,初看可以解释为“勉强”,但一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即把这个解释放到原文的上下文中去顺读,就发现这样的解释是不对了,而应解释为“竭力、尽力”。
小题3:试题分析:怪,非名词作动词用,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点评: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古今异义词由于其语言流变的情况相当复杂,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有词义的强化和弱化,有词义的转移和词情的改变,掌握起来有时也就更加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
小题4:试题解析:“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错,原文中是几个五天后。
点评:做这类题目,坚持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