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默写题(10分)
(1) 指点江山,□□□□,□□□□□□□。
(2)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3)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4) 又前而为歌曰:“□□□□□□□,□□□□□□□□!”
(5)真的猛士,□□□□□□□□□,□□□□□□□□□。
参考答案: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4)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本题解析:第1句要注意“激、侯”的字形;第2句注意“圮”的字形;第3句注意“畔、漾”两字的写法;第4句注意“萧”的字形;第5句注意“淋漓”这两个字的准确记忆。“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对下列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被誉为“神韵无伦”,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壮别的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也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C.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描写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后两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景写得活灵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离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问题。
卜算子? [吴兰修]
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
小题1:简要分析词人描写景物时的最主要表现手法。(5分)
小题2:有人认为本词中蕴涵了“孤独而不哀伤”的情感,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反衬(以动衬静)。如词中写了夜漏声、露滴声、蛩声,以有声写无声,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手法2分,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3分;如答其他手法不给分)
小题2: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1分):主人公夜半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云,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看到斑驳的树影、飞舞的萤火虫,听到寒蛩声。(2分)整个画面色彩似淡而浓,幽静、明丽,虽然表达了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表达了主人公在这宁静之中的愉悦之情。(2分)所以说“孤独而不哀伤”。(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本题,要结合全诗意境分析。全诗主要是写夜景之静,但诗句中却写了不少发声的东西,比如夜漏声、露滴声、蛩声,因此可知全诗是以有声写无声,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小题2:解答本题,要抓住“孤独而不哀伤”一语,分析诗中所表现的“孤独”,再指出为什么“不哀伤”。诗中有“独自出篱根”一语,可知其孤独;但诗人眼中看到的却是斑驳的树影、飞舞的萤火虫,耳中听到的却是如雨的滴露和如僧语的蛩声,丝毫没有忧伤之情,反而衬出其内心的宁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
(2)答案: 协调。(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分)。
本题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