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5:23: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卖牛 就在几月前,水波还把种地致富、当村干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现在,他觉得呆在山里没什么前途。似乎人们的生命都是天给的,人的命怎么可以掌握在天的手中呢。他年轻的心是奔腾着的,他要挣脱,他想离开。 水波做起了“读书梦”。爹说如果他实在想回学校读书,就把家里的耕牛卖了去。水波真的赶牛去卖。 那个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大花牛从家里赶走了。 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伸了几个尖尖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都有,让人馋得流口水。 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他拉了一下牛绳,牛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水波也跟着牛看去。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牛抖了抖身,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牛突然对着稻田长哞了一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老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着,又回头看着田野,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不从这条路经过。 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头仰着。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他有些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清楚。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学费了。 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牛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水波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觉得不能卖,就决定不卖了。水波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从屠刀下重生了一次,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一声长哞,禁不住引来了路人的目光。 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 天还没黑,水波就赶着牛回到了梅花塘。 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水波站在树下。念不成书了,他觉得还可以出去打工,他终于对命运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信命,他的一颗渴望驰骋的心是什么也拴不住的。他向往广阔的天地。什么能够阻止他对山外生活的想象?没有。 (选自朱雪长篇小说《梅花塘》)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划线处句子选取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初秋时节景物的特点。 B.从“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睛”到“用牛脸摩擦着他的胳膊”,可以看出牛对水波情感态度的变化:从惊怒到温和进而哀求。 C.牛在屠宰场将要被牵走时,“水波紧紧握着牛绳不放”,这表现出水波对牛在情感道义上的依依不舍、不离不弃。 D.“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着牛的身子”,这句带有浓浓暖意的景物描写,着力烘托出牛在刀下重生后的欢快。
| E.“梅花塘”和“秀水街”在小说中寓意颇丰,前者象征乡村生活的自然本真,后者象征物质文明对乡土生活的浸染。 小题2:试分析水波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3:小说中三次写到牛的“长哞”,原因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水波卖牛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 选B项3分,A项2分,D项1分。 小题2:(6分)①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青年:有奋斗目标,不安于现状,不屈于命运的安排,与命运进行着抗争。②朴实诚挚,与乡土生活和田野老牛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③执着追求理想的同事懂得变通:读书梦不能实现进而决定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改变命运。 小题3:不同。第一次,看到曾经劳作过的田地,欢快、不舍和对主人的不解;第二次,由同伴的遭遇预知到自己的命运,辛酸恐惧和悲哀;第三次,屠刀下重生后的高兴、快活。 小题4:①把种地致富当村干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②觉得呆在山里没有前途,想离开,做起了“读书梦”。为了学费,准备卖牛。③水波对牛有深情,犹豫不定,不忍心看到为一家人辛勤劳作的牛被残忍地屠宰。④水波对命运有了新的认识,改变命运靠自己去闯。(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表现出水波对牛在情感道义上的依依不舍、不离不弃。”不正确,原文表现出水波卖牛的犹豫不决。E项“后者象征物质文明对乡土生活的浸染”表述不正确。D项“烘托出牛在刀下重生后的欢快”表述不正确,烘托的是人和牛共同的心情。所以选BA。 小题2:可根据水波在文中的言行举止及文中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进行归类概括。此题要求分析,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小说中具体的语句分析,如第一段中描述性评价性的语句“他年轻的心是奔腾着的,他要挣脱,他想离开。”表现了水波不安于现状,想通过奋斗与命运抗争的性格。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要抓住牛“长哞”的原因分析,所以答题时,要联系牛三次“长哞”的上下文语句进行分析概括。第一次可结合着“它欢快地走着,又回头看着田野,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分析;第二次可结合着“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分析。第三次可结合着“从屠刀下重生了一次,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分析作答。 小题4:答题时,可结合着小说中能表现水波心理变化的语句,如卖牛前的理想变化、卖牛的原因、卖牛时的心理活动、卖牛后的理想认识,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余秋雨 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的确,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候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 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各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观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 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文化本身的支点。 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 我记得,德国诗人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 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节选自《环球时报》) 1.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之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而共同发展。 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馆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互动性,欠缺亲和力。 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 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 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 3.根据原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喜,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文化一统天下。 C.从泰戈尔、海明威、鉴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将来的文化交流中,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了。 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参考答案:1.B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谈静?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破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恰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部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注】本文系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 18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 点。(6分) ? 19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3分) ?
参考答案:参考 17.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18.(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3)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19:感受?静趣?裨益
本题解析: 17、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应大纲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18、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19、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应大纲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参考答案:1.B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6分)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当年。 小题1:这首词以中秋之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2分) 小题2:有人认为“凉”是本词的词眼,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凉风(西风)、落叶、明月、孤光(孤灯) 小题1:“凉”是本词的词眼,①本词作于中秋时节,“凉”指天气之凉;②词人被贬,感叹人生如梦,命运起伏,而自己又眉头鬓发已斑,心境何其悲凉;③有酒少客,门庭冷落,流露出了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④在欢度佳节的时刻,自己却成了一个沦落天涯的人,“把盏凄然北望”,充满了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理解的苦痛凄凉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找出宋词中与秋有关的名词性词语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词眼。也就是指出此字在内容及结构上的作用。如果只答到“凉”既指天气之凉,又指人生之凉,也可以,但对“人生之凉”必须联系文本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否则只能给1分。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