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登”的意思是“考中”。
小题2: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②是说马文升不仅关心分内的事务,还关心职责之外的其他事务。③是马文升奏请皇上对太子的教导,不是劝谏皇上修身爱民。④是说马文升奏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救赈灾民,不是劝谏皇上修身爱民。
小题3:本题从颠倒事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表述不当。原文中是大盗“至”钧州,因马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并不是“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本题主要涉及一词多义。(1)“耆硕”意思是“年高德劭”,“推心”意思是“诚心诚意”,“望”是“比”的意思。(2)“未尝”意思是“不曾”,“语”意思是“谈论”,“及”意思是“到”,“辄”意思是“总是”,“颦蹙”意思是“皱眉”。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D,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敌在前而公伤卧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敢轻冒进兵者斩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度我至军^91考试网乃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竖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C.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5分)
(2)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呢!与刘尚的营帐隔开来,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联系了。
(2)我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长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的机会,就在此一举了。
本题解析:
小题1:“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小题2:A,连词,表转折,却B、音节助词,无义,不译/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助词,……的人/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此时)D、副词,才/副词,却
小题3: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比:近来。敕:告诫。悖乱:背离、错乱。缓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紧急情况。(2)潜:秘密。就:接近,意译为“转移”。御:抗击。
文言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周建招集十多万人去广乐援救苏茂。吴汉率领轻装的骑兵冲上去,与敌人作战,结果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从马上摔落下来,伤了膝盖,正撤回营帐。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主帅却因伤而卧,这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啊。”吴汉于是情绪振作起来,裹好伤口爬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并下令军中说:“今天是封侯之时,大家好好努力啊!”于是士兵们激奋起来,气势倍增。第二天,大家一齐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有五个大的家族一起驱逐他们的地方长官,占据县城^造**。诸位将领争着要攻取鬲县县城,吴汉不准许,说:“导致鬲县人^造**的原因,都是那个地方长官有罪啊。胆敢轻率冒失进兵的人,斩首!”吴汉于是送上檄书上报郡里,让他们逮捕那个地方长官,并派人把这情况告诉鬲县城中的人们。那五个大的家族非常高兴,立即一起归顺投降。第二年,敌人带着五万多人夜里进攻吴汉的营垒,军中士兵受惊,一片混乱,而吴汉仍然卧着不动,不久士兵们就安定下来。就在当夜,吴汉派遣精干的士兵冲出营帐,突然攻击敌人,大败敌人的军队。建武十二年春,吴汉进军进攻广都,攻下了它。接着,吴汉派轻装的骑兵去烧成都市桥。皇帝告戒吴汉说:“你只
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进攻,不要与他们交兵作战。如果敌人不敢来犯,你就转移营地,逼近敌人,等待他们力气衰弱,才可以攻打他们啊。”吴汉趁着胜利,进逼成都,依凭江的北岸为营垒,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的南岸。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呢!与刘尚的营帐隔开来,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联系了。”诏书还没有到达,这时谢丰、袁吉带着十多万军队进攻吴汉,他们派别的将领带着一万多人攻刘尚,使他不能援救吴汉。吴汉与敌人大战一天,军队失败,逃入营垒。吴汉于是召集诸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把队伍秘密转移到长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的机会,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树起许多旗帜,使烟火不熄,叫士兵在夜里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前进。他带着士兵与刘尚合并了兵力,谢丰等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全部的士兵迎战敌人,于是大败敌人。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他们的常态;吴汉神情自若,就将修理武器,激励官兵,使他们振作起来。吴汉曾经出征,他的妻子和儿女在后方购买田产。吴汉回家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官兵供给不充足,你们为什么购买很多田宅呢!”到了吴汉死去,皇帝赐给他谥号“忠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义侠顷有仕人为畿尉,尝任贼曹①。有一贼系械,狱未具。此官独坐厅上,忽告曰:“某非贼,顾非常辈。公若脱我之罪,奉报有日。”此公视状貌不群,词采挺拔,意已许之,佯为不诺。夜后,密呼狱吏放之,仍令狱卒逃窜。既明,狱中失囚,狱吏又走,府司谴罚而已。后官满,数年客游,亦甚羁旅②。至一县,忽闻县令与所放囚姓名同。往谒之,令通姓字。此宰惊惧,遂出迎拜,即所放者也。因留厅中,与对榻而寝。欢洽旬余,其宰不入宅。忽一日归宅。此客遂如厕。厕与令宅唯隔一墙。客于厕室,闻宰妻问曰:“公有何客,经于十日不入?”宰曰:“某得此人大恩,性命昔在他手,乃至今日,未知何报?”妻曰:“公岂不闻大恩不报,何不看时机为?”令不语。久之乃曰:“君言是矣。”此客闻已,归告奴仆,乘马便走,衣服悉弃于厅中。至夜,已行五六十里,出县界,止宿村店。仆从但怪奔走,不知何故。此人歇定,乃言此贼负心之状。言讫吁嗟。奴仆悉涕泣之次③,忽床下一人持匕首出立。此客大惧。乃曰:“我义士也,宰使我来取君头,适闻说,方知此宰负心,不然,枉杀贤士。吾义不舍此人也。公且勿睡,少顷,与君取此宰头,以雪公冤。”此人怕惧愧谢,此客持剑出门如飞。二更已至,呼曰:“贼首至!”命火观之,乃令头也。剑客辞诀,不知所之。(《原化记》)
注:①贼曹:官名,主管察捕盗贼。②羁旅:长期漂泊。③次:中,间。
1.下列各句子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公若脱我之罪——如果
B.往谒之——拜见
C.未知何报——报仇
D.此客遂如厕——到……去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仕人”最终生还有关的一组是(? )
①此客遂如厕。厕与令宅唯隔一墙
②妻曰:“公岂不闻大恩不报,何不看时机为?”
③此客闻已,归告奴仆,乘马便走
④仆从但怪奔走,不知何故
⑤适闻说,方知此宰负心,不然,枉杀贤士
⑥吾义不舍此人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仕人”担任的是京城附近的县尉,主管察捕盗贼,有一次办案时,发现一贼人相貌、谈吐不一般,后来设法放了他。
B.“仕人”卸任后,周游天下,漂泊四海,不料与自己曾经救助的人相遇,而且受到了其夫妻二人十分真诚的款待。
C.此宰见到恩人时惊惧,表明他虽知有救命之恩,但潜意识里觉得知根知底之人对自己会造成威胁,由此,最终听从了妻子的建议——大恩不报。
D.本文主要塑造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各自性格鲜明。而最突出的是“义侠”,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其他人都衬托了义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留厅中,与对榻而寝。欢洽旬余,其宰不入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火观之,乃令头也。剑客辞诀,不知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1)县令便留(恩人)在厅中,(县令)和(他)对床而眠,高兴融洽地过了十几天,那个县令也不回家。
(2)命人点灯一看,正是那县令的头。剑客辞别了客人,不知去了哪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少:稍微 ?
B.臣窃危之?危:危险。 ?
C.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固:本来。 ?
D.从之如搏景?从: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小题1: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2分)
小题2:结合论语选文,就第四段文字,说说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次问政,孔子否定了季康子为政用杀的方法,提出德服人的为政思想。第二次问政,孔子指明只要统治者做到庄重、孝慈、用人唯才就能使百姓尽、勤勉。由此可知,在孔子的为政思想中,他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必先正已。(2分)
小题2:孔孟之道,继承是必然的。孟子的“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张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这些思想,就是对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继承。(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因为所给文段为古文,在解答此题时要先理解材料的含义。分析题目,找出第二、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回答,理解其含义并归纳出两段话的共同点“他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必先正已”组织语言,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2: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第四则材料,理解其含义,并联系第一则材料,找出二者的统一性“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组织语言,意思接近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