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释: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任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这首词。
小题1:上片中“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一句有何含义?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春风”“秋风”指时间,写出了从上任到罢官的时间之短暂,表达了此人对仕途沉浮无常的感慨。②“春风”“秋风”分别寓指得意与失意,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失落之感。(每点2分)
小题2:认同第一种观点:下阕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
认同第二种观点: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气。(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句意和情感探究的题目,句意可以结合前面的句子“匆匆”探究,形容从上任到罢官时间的短暂,情感可结合注释和题目“解印”来考虑,主要就是仕途沉浮不定的感慨,“春风”本身又有“春风得意”之说,所以二者可以看做是“得意”和“失意”的象征。
小题2:这是一道这个的主旨探究的题目,题中给出两种观点,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设个内容作具体的解释即可,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
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意对即可)
(2)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意对即可)
(3)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_。李白《兵车行》
3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参考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 2、哭声直上干云霄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小题1: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赏析这一形象,并说明诗人写到这一形象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对比(2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古寺疏钟”、“天上银蟾”的存在与金陵的衰亡进行对比,(2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1分)(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2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烟淡水阔,古寺疏钟回响不绝,天上银蟾圆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衬金陵的衰亡(2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1分)(答“借景抒情”、“用典”等虽用到,但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小题2:渔翁是一个独立孤傲、坚韧不拔的形象(2分),江面冰冷,大雪纷飞,覆压千里,渔翁却独立于此,尽显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之精神面貌(1分)。诗人化用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以渔翁的形象自比,(1分)来表达自己虽境遇多舛,但仍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上片极写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沧桑,写出了历史的无情。起二句点出金陵的地势特点:长江千里奔来,浩浩荡荡,江面宽阔,有“天堑”之称。也许是这一特有的地理条件,使金陵成为佳丽地、帝王州,然而长江犹如历史,也是最无情的,它不舍昼夜,奔腾到海不复回,带起了它所能带走的一切,“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宗。以下即从不同的侧面写六朝的消声灭迹。“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记下了这座古城的历史的足音,风靡一时的淫哇低唱已不复闻,只有疏缓的古寺钟声还,感慨深沉。“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 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而这些亡国之音再也听不到了,自然意味着六朝的消失。“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接着从时间上慨叹六朝兴亡变化之速,至此又已过去了数百年。岁月流逝得如此之快,能不令人吃惊吗?“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是从金陵的形迹上看六朝的无影无踪的。兵戈,指战争;改朝换代时进行的战争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华一扫而光,但见天边的月亮仍自管圆了缺,缺了圆。这与刘禹锡写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都是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衬出历史与时间的无情,分外令人感慨。
小题2:
下片主要表现词人的身世之感,抒写自己的抗战志向。“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从眼前景物落笔。鄱阳(今名波阳)临鄱阳湖,湖水通长江,从湖水的涨落联想到江潮的起伏,并与首句“长江千里”相应。因波而及江,因江而及树。这两句体现了他对景神驰,心潮起伏的情状。于是发出深深的感慨:“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意即:谁能体谅到我是被朝中奸邪排挤打击,贬斥到此的一个迁客呢?人已老大,而声名节操尚未确立,能不悲伤吗?以下五句即缘此生发,表明坚贞不屈的立场。“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直抒胸臆。“岁寒”指的是困境、逆境:“途远”,指达到目的所费的时日。此二句说:不管环境如何恶劣,道路多么遥远,我的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抗战到底的意志决不改变。结三句却变换一种方式,用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明自己独立不移、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由于柳宗元《江雪》一诗所塑造的渔翁形象已深入人心,以此作结,不仅将作者的磊落之气、坚贞之节表露无遗,而且神思旷远,颇有余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华山畿二十五首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闻欢大养蚕,定得几许丝。所得何足言,奈何黑瘦为?
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开门枕水渚,三刀治一鱼,历乱伤杀汝。
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要绳,自经屏风里。
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
将懊恼,石阙昼夜题,碑泪常不燥。
别后常相思,顿书千丈阙,题碑无罢时。
奈何许,所欢不在间,娇笑向谁绪。
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
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著处多遇罗,的的往年少,艳情何能多。
无故相然我,路绝行人断,夜夜故望汝。
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
摩可侬,巷巷相罗截,终当不置汝。
不能久长离,中夜忆欢时,抱被空中啼。
腹中如汤灌,肝肠寸寸断,教侬底聊赖。
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
奈何许,天下何人限,慊慊只为汝。
郎情难可道,欢行豆挟心,见荻多欲绕。
松上萝,愿君如行云,时时见经过。
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
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
腹中如乱丝,愦愦适得去,愁毒已复来。
1.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简析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主题相同,都是“两情相悦,无须媒妁之言”,追求婚姻自主。②故事的结局基本相同,都是男主人公先为情而死,女主人公投棺墓殉情。③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不同点:①梁祝是同窗好友,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本诗男女主人公是一见钟情。②梁祝死后双方化为蝴蝶翩翩而去,更能体现“两情相悦”,突出的主题更深刻。本诗结局也是合葬,体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诗中的浪漫主要色彩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男女主人公一面之缘,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男主人公相思而死,女主人公听到男主人公为她死,毅然殉情。②灵车到女主人公家门口,牛停滞不前,拍打不动。③棺盖会自然而然敞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