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5:34: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释: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任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这首词。
小题1:上片中“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一句有何含义?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春风”“秋风”指时间,写出了从上任到罢官的时间之短暂,表达了此人对仕途沉浮无常的感慨。②“春风”“秋风”分别寓指得意与失意,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失落之感。(每点2分)
小题2:认同第一种观点:下阕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
认同第二种观点: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气。(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句意和情感探究的题目,句意可以结合前面的句子“匆匆”探究,形容从上任到罢官时间的短暂,情感可结合注释和题目“解印”来考虑,主要就是仕途沉浮不定的感慨,“春风”本身又有“春风得意”之说,所以二者可以看做是“得意”和“失意”的象征。
小题2:这是一道这个的主旨探究的题目,题中给出两种观点,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设个内容作具体的解释即可,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
   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意对即可)
(2)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意对即可)
(3)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_。李白《兵车行》
3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参考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 2、哭声直上干云霄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小题1: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赏析这一形象,并说明诗人写到这一形象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对比(2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古寺疏钟”、“天上银蟾”的存在与金陵的衰亡进行对比,(2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1分)(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2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烟淡水阔,古寺疏钟回响不绝,天上银蟾圆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衬金陵的衰亡(2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1分)(答“借景抒情”、“用典”等虽用到,但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小题2:渔翁是一个独立孤傲、坚韧不拔的形象(2分),江面冰冷,大雪纷飞,覆压千里,渔翁却独立于此,尽显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之精神面貌(1分)。诗人化用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以渔翁的形象自比,(1分)来表达自己虽境遇多舛,但仍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上片极写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沧桑,写出了历史的无情。起二句点出金陵的地势特点:长江千里奔来,浩浩荡荡,江面宽阔,有“天堑”之称。也许是这一特有的地理条件,使金陵成为佳丽地、帝王州,然而长江犹如历史,也是最无情的,它不舍昼夜,奔腾到海不复回,带起了它所能带走的一切,“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宗。以下即从不同的侧面写六朝的消声灭迹。“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记下了这座古城的历史的足音,风靡一时的淫哇低唱已不复闻,只有疏缓的古寺钟声还,感慨深沉。“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 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而这些亡国之音再也听不到了,自然意味着六朝的消失。“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接着从时间上慨叹六朝兴亡变化之速,至此又已过去了数百年。岁月流逝得如此之快,能不令人吃惊吗?“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是从金陵的形迹上看六朝的无影无踪的。兵戈,指战争;改朝换代时进行的战争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华一扫而光,但见天边的月亮仍自管圆了缺,缺了圆。这与刘禹锡写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都是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衬出历史与时间的无情,分外令人感慨。
小题2:
下片主要表现词人的身世之感,抒写自己的抗战志向。“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从眼前景物落笔。鄱阳(今名波阳)临鄱阳湖,湖水通长江,从湖水的涨落联想到江潮的起伏,并与首句“长江千里”相应。因波而及江,因江而及树。这两句体现了他对景神驰,心潮起伏的情状。于是发出深深的感慨:“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意即:谁能体谅到我是被朝中奸邪排挤打击,贬斥到此的一个迁客呢?人已老大,而声名节操尚未确立,能不悲伤吗?以下五句即缘此生发,表明坚贞不屈的立场。“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直抒胸臆。“岁寒”指的是困境、逆境:“途远”,指达到目的所费的时日。此二句说:不管环境如何恶劣,道路多么遥远,我的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抗战到底的意志决不改变。结三句却变换一种方式,用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明自己独立不移、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由于柳宗元《江雪》一诗所塑造的渔翁形象已深入人心,以此作结,不仅将作者的磊落之气、坚贞之节表露无遗,而且神思旷远,颇有余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华山畿二十五首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闻欢大养蚕,定得几许丝。所得何足言,奈何黑瘦为?
  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开门枕水渚,三刀治一鱼,历乱伤杀汝。
  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要绳,自经屏风里。
  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
  将懊恼,石阙昼夜题,碑泪常不燥。
  别后常相思,顿书千丈阙,题碑无罢时。
  奈何许,所欢不在间,娇笑向谁绪。
  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
  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著处多遇罗,的的往年少,艳情何能多。
  无故相然我,路绝行人断,夜夜故望汝。
  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
  摩可侬,巷巷相罗截,终当不置汝。
  不能久长离,中夜忆欢时,抱被空中啼。
  腹中如汤灌,肝肠寸寸断,教侬底聊赖。
  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
  奈何许,天下何人限,慊慊只为汝。
  郎情难可道,欢行豆挟心,见荻多欲绕。
  松上萝,愿君如行云,时时见经过。
  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
  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
  腹中如乱丝,愦愦适得去,愁毒已复来。
1.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简析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主题相同,都是“两情相悦,无须媒妁之言”,追求婚姻自主。②故事的结局基本相同,都是男主人公先为情而死,女主人公投棺墓殉情。③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不同点:①梁祝是同窗好友,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本诗男女主人公是一见钟情。②梁祝死后双方化为蝴蝶翩翩而去,更能体现“两情相悦”,突出的主题更深刻。本诗结局也是合葬,体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诗中的浪漫主要色彩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男女主人公一面之缘,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男主人公相思而死,女主人公听到男主人公为她死,毅然殉情。②灵车到女主人公家门口,牛停滞不前,拍打不动。③棺盖会自然而然敞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