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注]颠倒:心神恍惚。
1.这首词的上阕化用了唐朝诗人_______的诗句。( )
A.王维
B.韩愈
C.杜牧
D.李贺
2.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而下阕中的“红英间绿苔”描写的是暮春情景。
B.用“如酥”来形容小雨,主要表现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滋润和生机。
C.下阕中“花不看开”的意思是盛放的鲜花已失去了含蓄内敛之美,不值得欣赏。
D.这首词化用前人的诗句,因其情景相合,故显得浑然一体,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3.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这首词情随景生,借景抒情。上阕描写黄莺初啼、微雨细润、嫩草萌生等早春美好的景物,流露出作者对“一年春好处”的喜爱之情,下阕联想人生的兴衰,想象暮春的残花败落之象,与早春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告诫人们要珍惜短暂的美好时光,享受人生的美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小题1:请赏析“寒声碎”中“寒”字的妙处。(4分)
小题2:这首词抒情方面较为成功,被清代词论家许昂霄称为“铁石心肠人亦作销魂语”。请问上下阕的抒情手法有何不同?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共4分。词人采用通感手法,(2分)形象写出了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
秋意,更传达出词人落寞的心境(2分)。
小题1:共4分。上阕采用借景抒情手法,下阕主要采用直接抒情手法。(2分)抒发了词
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的忧愁别恨和悲凉寂寞的内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能力。寒字是本诗的诗眼,首先写出其表现手法,然后再确定其所蕴含的思想与感情。
小题1:上阕描绘了坠叶、寒夜、淡冷的天空,银河,月光,无不给人清冷的感觉,因而是借景抒情。而下阕则直抒孤眠滋味,为直接抒情。无论间接还是直接都抒发了忧愁别恨和悲凉寂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小题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小题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小题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
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答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
小题2: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从词中依次找出“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再指出它们依次指的具体事物即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景物形象,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依次找出,“菊暗荷枯一夜霜”是反衬或对比,“竹篱茅舍出青黄”是烘托或衬托,“吴姬三日手犹香”是夸张。回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解说,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答题一般是先概括,后分析,或先概述,后描述。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寒食夜
韩 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1.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第三句见景思人、托物记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在轻寒尖风,春意正浓的寒食之夜,看到无人嬉戏的秋千斜搭绳索,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思念日间在良辰美景之中手握纤手,共荡秋千的意中人。留连怅惘、温馨缠绵,不禁抬头瞻顾细雨朦胧中的远方楼阁。(意思一致即可)
2.诗的前两句采用了烘托的手法,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第一句先为全诗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第二句又涂抹上一层浓艳的色彩,形象的烘托出了诗人既留连怅惘、又温馨缠绵的复杂情感。(意思一致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世界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丽。(意对即可)
2.下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诗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