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5:34: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注]颠倒:心神恍惚。
1.这首词的上阕化用了唐朝诗人_______的诗句。( )
A.王维
B.韩愈
C.杜牧
D.李贺
2.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而下阕中的“红英间绿苔”描写的是暮春情景。
B.用“如酥”来形容小雨,主要表现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滋润和生机。
C.下阕中“花不看开”的意思是盛放的鲜花已失去了含蓄内敛之美,不值得欣赏。
D.这首词化用前人的诗句,因其情景相合,故显得浑然一体,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3.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这首词情随景生,借景抒情。上阕描写黄莺初啼、微雨细润、嫩草萌生等早春美好的景物,流露出作者对“一年春好处”的喜爱之情,下阕联想人生的兴衰,想象暮春的残花败落之象,与早春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告诫人们要珍惜短暂的美好时光,享受人生的美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小题1:请赏析“寒声碎”中“寒”字的妙处。(4分)
小题2:这首词抒情方面较为成功,被清代词论家许昂霄称为“铁石心肠人亦作销魂语”。请问上下阕的抒情手法有何不同?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共4分。词人采用通感手法,(2分)形象写出了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
秋意,更传达出词人落寞的心境(2分)。
小题1:共4分。上阕采用借景抒情手法,下阕主要采用直接抒情手法。(2分)抒发了词
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的忧愁别恨和悲凉寂寞的内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能力。寒字是本诗的诗眼,首先写出其表现手法,然后再确定其所蕴含的思想与感情。
小题1:上阕描绘了坠叶、寒夜、淡冷的天空,银河,月光,无不给人清冷的感觉,因而是借景抒情。而下阕则直抒孤眠滋味,为直接抒情。无论间接还是直接都抒发了忧愁别恨和悲凉寂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小题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小题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小题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
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答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
小题2: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从词中依次找出“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再指出它们依次指的具体事物即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景物形象,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依次找出,“菊暗荷枯一夜霜”是反衬或对比,“竹篱茅舍出青黄”是烘托或衬托,“吴姬三日手犹香”是夸张。回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解说,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答题一般是先概括,后分析,或先概述,后描述。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寒食夜
韩 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1.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第三句见景思人、托物记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在轻寒尖风,春意正浓的寒食之夜,看到无人嬉戏的秋千斜搭绳索,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思念日间在良辰美景之中手握纤手,共荡秋千的意中人。留连怅惘、温馨缠绵,不禁抬头瞻顾细雨朦胧中的远方楼阁。(意思一致即可)
2.诗的前两句采用了烘托的手法,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第一句先为全诗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第二句又涂抹上一层浓艳的色彩,形象的烘托出了诗人既留连怅惘、又温馨缠绵的复杂情感。(意思一致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世界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丽。(意对即可)
2.下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诗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