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李世南画的扇画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小题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2分)
小题1:同:这两首诗后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请分析“逾”与“欲”的表达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感情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逾”是衬托,以碧衬白,碧白相映生辉;“欲”在拟人中赋予花朵以灿烂开放的动态。(意对即可)
2、前两句写春光赏心悦目,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游兴顿失,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菰黍、昌歜,席间食品。?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小题1: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小题2:下片末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2分)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
小题2: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2分,能结合“绕”、“飞”进行分析即可);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作者用意和情感的题目,和结合《扬州慢》中的“竹西佳处”句可知“古扬州”是繁华之地,此词写“十三楼”正是要和“古扬州”形成对比,突出“十三楼”的胜景,情感当然是突出游览之乐。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艺术手法的题目,描写的对象是声音,通过“绕”、“飞”两字可以看出是赋予声音以动感,最后“晚云留”是烘托的手法,可结合《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句赏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雨霖铃》,回答下列问题。
(1)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必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请根据这一说法分析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与景。(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全词的结构、词中情感与词的语言特色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柳永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词人又善于借助人物与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词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兰舟催发”就是情化了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象,进行了精心的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写出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意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参考答案:(1)作者想象孤舟独行的情景。酒醒后,唯有依依杨柳、凄凄晓风、淡淡残月,景致凄凉清寂,使离人陷进痛入骨髓、不堪忍受的离别深情。这一千古名句使全词魅力倍增。
(2)①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下阕一落笔便流泻出别后的痛苦。②全词围绕词眼“伤离别”而构思和展开情节-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氛围;次写离别时刻,重在刻画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描摹心理。这样构思,便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摄人心魂。③诗人擅长将通俗的语言诗化和情化,且运用这诗化与情化的语言,移情于景,使情感明朗化,催生读者的审美愉悦。比如“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柳永着一“残”字,就将凄清冷落之感点化了出来。(言之有理即可)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