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参考答案:1、“这”指的是第二段这句话之前的内容。 本题解析:1、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原文的第二段作者介绍了古村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生活特性,这就体现出它是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B? D
小题1:(1)百合花象征着积极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执着的努力、历经艰辛后的成功。
(2)山谷、断崖象征充满世事艰辛的社会。
(3)百合谷地象征经过奋斗而创造出的一派新天地。
(4)野草、蜂蝶象征俗世众生。
小题1:
(1)事业的成功,生命奇迹的创造,发端于信念的确立,然后是执着一念的守望,矢志不渝的坚持。
(2)成功需要证明,要敢于用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3)要不懈努力,不骄不躁,不断提升自我。
(4)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奋斗,取决于尽心尽力为理想而不懈努力。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要求选出不合题意的两项。B项突出的是百合的形象。D项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意在表明人们为百合花开这从未有过的美而感动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小题1:作者用百合象征了一种追求。结合它所处的环境,以及从它抽芽、开花所经历的过程,来分析,可见百合不畏世俗,坚定地开出了自己的花。成功也是如此,可能会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或别人的不理解,但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答此类题要结合原文找出与意象有关的评价性的句子。也可结合第20题来总结。
小题1:通过上一题我们了解到百合等意象所表达的意义与成功有关,与努力有关,所以总结哲理与感悟时要明确努力与成功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做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在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1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1.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被看做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受孔子、庄子思想影响,狂言狂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宽容与保护。
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
C.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
D.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的,就沦为了匠人、匠气。
2.下面对引用米歇尔·福柯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西方文化一直视“痴狂”是理性的、非人性的“罪恶”。
B.说明理性与命题是矛盾的,癫狂属于命题,所以是非理性的。
C.说明理性与命题是一致的,癫狂本质上还是属于非理性的。
D.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3.联系上下文,解释痴狂之风“起于雅”“终于俗”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化看待“痴狂”的根本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起于雅:痴狂最初只是艺术家为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揭示真理而采用的艺术形态。终于俗:痴狂最终成了一些不狂而自命为“狂”的艺术家向社会宣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甚至是为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意对即可)
4.中国认为“痴狂”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智慧、艺术的智慧、生存的智慧);西方认为“痴狂”是非理性的,非人性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
,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
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来。
语言归纳第五段的大意。(不超过20个字。)参考答案:1.①C②A③D④B
2.明朗。
3.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
4.冬日江南微雨时分的悠闲景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走过荒原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不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 T? 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温暖,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像———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像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画意是否仅仅耽于想象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如果仅仅在想像中被人记起,如果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⑤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涯、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夫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像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芜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6分)
小题2:为什么要写“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这一段? (7分)
小题3:文章说,荒原和表观荒原的作品能给人“审美的满足”,其美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喜爱荒原以及喜爱的原因(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及刻骨铭心的原因)。(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3分)
小题1:是一种类比(1分),拓宽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更有力地说明了人们喜爱荒原(3分),只是停留在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象中,并不是真正的喜爱(3分)
小题1:令人感到粗犷、苍凉、沉寂,生命在坚韧地律动(6分),爱情激烈奔放,给人一种大美之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品的段落大意。第二段中作者通过对诗歌的记忆表达喜爱荒原的情感。第三段第一句概括的本段的大意,即喜爱的原因。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通过由彼及此的类比手法,来表达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四段以后每段的开头,提取重要的形容词,来表达荒原的大美。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