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①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②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③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 ④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⑤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⑥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因、比、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而” 1分“孰”1分,句意1分)
(3)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景致),都被我所拥有、欣赏了,但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凡是”古今异义词1分,定语后置句1分“皆我有也”被动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联系上下文,可推知这里“尚”应为“娶”。
点评:本题不难,文言理解比较简单,所以只要把句子放回原文即可推知词义。
小题2:①句交代的是吕嘉所任的官职及其家族势力。②句交代的是吕嘉家族势力及地位。③句交代吕嘉颇得民心的情况。
点评:本题不难,一般采用排除法,除项排除。注意题干要求。
小题3:原文为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这之后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所以嘉产生背叛之心并不是在宴会之后,而是在屡次劝谏南越王无果后。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设题方式,如张冠李戴,混淆时间,混淆事件,无中生有等,然后参照原文一一比照即可。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因译为于是,比译为比照,除译为撤除。(2)而译为连词就。孰译为谁。(3)凡是与现代同,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应为有异态的州之山水。皆我有也译为皆被我拥有了。
点评:本题不难。第一句为文中划线句,而第二和第三句为教材中的句子,与本题要求不符。
【参考译文】
太子赵兴代立为南越王,他母亲当了太后。元鼎四年,汉朝派安国少季前去规劝南越王和王太后,让他们比照内地的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命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传这个意思,让勇士魏臣等辅助不足之处,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在桂阳,等待使者。南越王年轻,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们不依附王太后。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南越王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于是天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南越丞相吕嘉年龄很大,辅佐过三位国王,他的宗族内当官做长吏的就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王女做妻子,女的都嫁给王子及其兄弟宗室之人,同苍梧郡的秦王有联姻关系。他在南越国内的地位非常显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亲信,在得民心方面超过了南越王。南越王要上书汉天子,他屡次建议王放弃这个
举动,王没听。他产生了背叛王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使者。使者都留意吕嘉的言行,因为形势的关系,没有诛杀吕嘉。南越王和王太后也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汉朝使者的权势,计划杀死吕嘉等人。宴席上,使者都面朝东,太后面朝南,王面朝北,丞相吕嘉和大臣都面朝西,陪坐饮酒。吕嘉的弟弟当将军,率兵守候在宫外。饮酒当中,太后对吕嘉说:“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王太后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使者犹豫不决,终究没敢动手杀吕嘉。吕嘉看到周围人不是自己的亲信,随即站起身走了出去。王太后发怒了,想用矛撞击吕嘉,王,阻止了太后的行为。吕嘉就出去了,并把弟弟的兵士分来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处周围,托病不肯去会见王和使者。吕嘉就暗中同大臣们准备发动叛乱。
汉天子听说吕嘉不服从南越王,王和太后力弱势孤,不能控制吕嘉,使者又胆怯而无决断的能力。又认为王和太后已经归附汉朝,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庄参说:“若是为友好谈判而去,几个人就足够了;若是为动武而去,两千人不足以干出大事来。”庄参推辞不肯去,天子罢免了庄参的官。郏地壮士、原济北王的相韩千秋奋然说道:“这么一个小小的南越,又有王和太后做内应,独有丞相吕嘉从中破坏,我愿意得到二百个勇士前往南越,一定杀死吕嘉,回来向天子报告。”于是天子派遣韩千秋和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人前往南越。他们进人南越境内,吕嘉等终于^造**了,并向南越国的人下令说:“国王年轻,,太后是中国人,一心想归属汉朝,把先王的珍宝重器全部拿去献给汉天子,谄媚汉天子;带走很多随从的人,走到长安,便把他们卖给汉人作僮仆。她只想得到自己逃脱一时的好处,没有顾及到赵氏的国家政权,没有为后世永久之计而谋划的意思。”于是吕嘉就同他弟弟率兵攻击并杀害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朝的使者。他又派人告知苍梧秦王和各郡县官员,立明王的长子与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术阳侯赵建德当南越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
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
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
B.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往
C.绝云气,负青天绝:断绝
D.彼且恶乎待哉待:凭借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B.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②而御六气之辩
C.①抢榆枋而止②三餐而反
D.①彼且奚适也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而后(鹏)乃今培风
B.(大椿)以八千岁为春
C.(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
D.(列子、宋荣子)犹有所待者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B.第二段以冥灵、大椿等为例,说明物的寿命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第三段作者认为宋荣子还是“有所待”,而列子达到了真正逍遥的境界。
D.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译文:?
?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耶律休哥,字逊宁。祖释鲁,隋国王。休哥少有公辅器。
乾亨元年,宋侵燕,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败绩,南京?被围。帝命休哥代奚底,将五院军往救。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斜轸分左右翼,击败之。是年冬,上命韩匡嗣、耶律沙伐宋,以报围城之役。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翌日,将复战,宋人请降,匡嗣信之。休哥曰:“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宜严兵以待。”匡嗣不听。休哥引兵凭高而视,须臾南兵大至,鼓噪疾驰。匡嗣仓卒不知所为,士卒弃旗鼓而走,遂败绩。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
圣宗即位,太后称制,令休哥总南面军务,以便宜从事。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范密、杨继业出云州;曹彬、米信出雄、易。时北南院、奚部兵未至,休哥力寡,不敢出战。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余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于防御,以疲其力。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曹彬等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月余,复至。休哥以轻兵薄之,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且战且却。由是南军自救不暇,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行。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闻太后军至,彬等冒雨而遁。太后益以锐卒,追及之。彼力穷,休哥围之。至夜,彬、信以数骑亡去,余众悉溃。太后旋斾。封宋国王。
及太后南征,休哥为先锋,败宋兵于望都。时宋将刘廷让以数万骑并海而出,约与李敬源合兵,声言取燕。休哥闻之,先以兵扼其要地。会太后军至,接战,杀敬源,廷让走瀛州。
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远近向化,边鄙以安。休哥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
(选自《辽史》,有删改)
【注】①南京:这里的南京指今北京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却:退却
B.休哥以轻兵薄之薄:靠近、迫近
C.太后益以锐卒益:更加
D.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更:经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耶律休哥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②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
③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④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
⑤先以兵扼其要地?⑥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耶律休哥出身贵族之家,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做王公辅相的才能,乾亨元年深受皇帝器重,耶律休哥不负所望。
B.耶律休哥深知兵不厌诈,看出宋军假降后,规劝韩匡嗣。韩匡嗣不听而兵败,幸亏耶律休哥才得以击退敌军。
C.耶律休哥追随太后南征,为先锋。耶律休哥预先扼守住要道,恰好太后大军赶到,宋军大败,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
D.耶律休哥戍边有方,重视边境的建设,创立轮休法,鼓励农桑,整修装备,教化边境百姓,因此边境安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5分)
⑵ 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⑴ 宋军缺水没有井,就过滤烂泥中的水喝来解渴,一共四天才到达涿州。
⑵ 休哥减少赋役,照顾孤寡,告诫戍边士兵不要侵犯宋朝的边境,即使是跑到北边来的马和牛,也要全部归还给宋人。
本题解析:
小题1:益:添加,增加。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小题2:①句只是客观地叙述耶律休哥率军跟随匡嗣作战。 ⑥句说的是耶律休哥让功劳与于其他将领和士卒对他的爱戴。
点评: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 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 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小题3: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是在战败宋将曹彬、米信之后,在南征之前。
点评:对于该题型,一般情况下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因此该题中的选项对理解文章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学们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参照本题的选项进行分析。不过也有该题这样的选择“正确”的,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先看清楚题干。
小题4:注意得分点:(1) “军”宋军;“乏”没有;“漉”过滤;“凡”一共。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 “省”减少;“虽”即使;“逸”跑。各1分,“牛马逸于北者”定语后置1分,语句通顺1分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定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好,因为它关乎整个句子的翻译和翻译的得分。而要把握住这一点,高一的时候,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功课。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王叔玠为人雅正,交不苟合。太宗召其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叔玠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王叔玠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王叔玠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正:正确
B.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存:想着,思念
C.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贼:杀害
D.伎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叔玠“为人雅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②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⑤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⑥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叔玠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B.王叔玠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C.王叔玠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汲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D.王叔玠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叔玠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3分)
译文:?
?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得分点:)
(2)(3分)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得分点:)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正,作动词,纠正。)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C(②是王叔玠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④是说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叔玠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是交待王叔玠当时辅政的事实。)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为人雅正”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王叔玠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为人雅正”,有的可能能体现“为人雅正”,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C(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而”译为却、“取”通娶、“乃”译为竟。
(2)这个句子中“材”指才干、“孰与”和……相比,哪个更……、“诸子”指这些人。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王叔玠为人正直,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李世民曾经说:“只有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叔玠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叔玠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思念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叔玠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叔玠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叔玠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叔玠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叔玠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叔玠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