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9-24 05:42: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红房子 黑?塞[德] ①红房子,从你的小花园和葡萄园里,向我送来了整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芬芳!我多次从你身旁经过,头一回经过时,我的流浪的乐趣就震颤地想起它的对称极,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有一个家,绿色花园里的一幢小屋,周围一片寂静,远离村落;在小房间里,朝东放着我的床,我自己的床;在小房间里,朝南摆着我的桌子,那里我也会挂上一幅小小的古老的圣母像,那是我在早年的一次旅途中,在布雷西亚买到的。 ②正如白昼是在清晨和夜晚之间,我的人生也是在旅行的欲望和安家的愿望之间渐渐 消逝的。也许有朝一日我会达到这样的境地,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我心灵中有它 们的图像,不必再把它们变成为现实。也许有朝一日我还会到达这样的境地,我心灵中有家 乡,那就不会再向花园和红房予以目送情了——心灵中有家乡! ③如果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力从这个中心出发向两端摆动。那时,生活会是多么不同啊! ④但是,我的生活没有这样的一个中心,而是震颤地在许多组正极和负极之间摇摆。这边是眷念在家安居,那边是思念永远在旅途中。这边是渴望孤独和修道院,那边是思慕爱和团体!我收集过书籍和图画,但又把它们送掉。我曾摆过阔,染上过恶习,也曾转而去禁欲与苦行。我曾经虔诚地把生命当作根本来崇敬,后采却又只能把生命看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 ⑤但是,把我变成另一个模样,这不是我的事情。这是神奇的事情。谁要寻找神奇,谁 要把它引来,谁要帮助它,它就逃避谁。我的事情是,飘浮在许多紧张对立的矛盾之间,并且作好了精神准备,如果奇迹突然降临到我头上的话。我的事情是,不满并忍受着动荡不安。 ⑥绿色花园中的红房子!我对你已经有过体验,我可不想再次体验了。我曾经有过家 乡,建造过一幢房屋,丈量过墙壁和屋顶,筑过花园里的小径,也曾把自己的画挂在自己的墙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我也想按照这种欲望来生活!我的许多愿望已经在生活中 实现了。我想成为诗人,也真成了诗人。我想有一所房屋,也真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我想有 妻室和孩子,后来也都有了。我要同人们谈话并影响他们,我也做了。可是每当一个愿望实 现以后,很快就变成了不满足。但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我于是怀疑起写诗来了。我觉得 房屋变狭窄了。已经达到的目的,都谈不上是目的,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每次休憩都产生 新的渴望。 ⑦我还会走许多弯路,还将实现许多愿望,但到头来仍将使我失望。总有一天一切都将 显示它的意义。 ⑧那儿,矛盾消失的地方,是涅槃境界。可是,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 光。 ——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 小题1:通读全文,阐释“红房子”的两层意思。(4分) 答: 小题2: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应怎样理解,请具体说明。(4分) 答: 小题3: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4分) 答: 小题4: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其特色,请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人称使用等方面分条举例赏析。(任选两个方面即可)(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倒,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黏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的错误,总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选自《华人优秀散文精选(2000—2005)》有删改) 1、解说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 (1)“把庄子弄糊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着的鱼和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一段中的两个画线句,作者将“庄子的草帽”与“惠子的草帽”对比着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的画线句,从全文来看,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庄子的草帽”作为文章的中心意象,有哪些内涵?请分两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孟祥伟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南北朝)、僧一行(唐代)、郭守敬(元代),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历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在商代,我国就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已经明确了年分十二个月、月分三旬。 B.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简仪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 C.战国时期,我国首次有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天文记录,并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D.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准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
|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它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B.《四分历》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成文历法,被称为阴阳历,它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 C.《元嘉历》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中,确定了闰年为十三个月,它虽有许多错误但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 D.《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为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
|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杰出贡献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洪制定了《乾象历》,何承天编制了《元嘉历》,他们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B.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C.僧一行修订了《大衍历》,并在观测到的数据研究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这个数据在科学界一直是非常领先的。
D.郭守敬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他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做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半天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赒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选自《故里三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C.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从中能令人感到他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D.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E.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曹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
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j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蒙蒙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碰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4. 文章在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
?
15.作者为什么要写童年时在小山村经历的那些情景?(3分)
?
?
?
16.作者由生活中的泥泞联想到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3分)
?
?
?
17.说说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